狗不理包子創始人高貴友小名狗子,高貴友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真,從不摻假,生意十分興隆。由於買的人多,顧不上交談,吃包子的人都戲稱“狗子賣包子,不理人”,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
十八街麻花創始人劉老八炸的麻花真材實料,選用精白面粉,上等清油。他的鋪子總是顧客盈門。為了使自己的麻花與眾不同,增強口感味道,取材也是愈來愈精細,逐漸形成了享譽全國的什錦麻花。
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胡同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
回顧這三絕的創始人,別看他們出身貧寒,但他們都有志氣,不斷鑽研烹飪技術,特別重視投料標准,絕不自欺欺人,故制做出了顧客信得過的食品,這三種絕品小吃直至現在仍是天津人的驕傲。
紫蟹是天津的特產,因顏色發紫色而得名,個頭永遠長不大,約為一個銅錢大小。紫蟹的好主要因為有兩河水,產卵的時候在河海交界處,長稍大時回游,到河水裡,在三河交匯的地方生長。酸沙紫蟹是一道天津市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津菜系。色澤金黃,芡汁明亮,形狀齊整美觀,是天津特色深秋冬初的季節時菜名品。其鹵汁酸甜略帶咸辣,蟹肉鮮嫩清香,滋味醇美殊特。
在眾多河海兩鮮的津菜中,如酸沙河蟹、酸沙鯉魚、酸沙銀魚、酸沙魚扇等等。此類菜品多以河海兩鮮為主料,用蔥絲、姜絲、干紅辣椒絲?勺,經基本調味,或蒸或煮,使主料成熟,然后澆上鹵汁而成。它的成熟方法既不是蒸的技法,又有別於溜的技法,在口味上獨樹一幟,構成津菜體系中獨具特色的風味佳肴。這種菜肴講究小酸甜、微鮮辣,這就是酸沙。“沙”是因為有很多五彩丁,酸甜口,故稱“酸沙”。在酸沙系列菜品中獨以酸沙紫蟹最為著名,此菜色澤紅潤,似朵朵彩雲,味酸甜,略咸微辣,溢香醇美。
罾蹦鯉魚是一道漢族傳統名肴,屬於天津菜。以帶鱗活鯉魚炸溜而成。因其成菜后魚形如同在罾網中掙扎蹦躍,故名。特點是鱗骨酥脆,肉質鮮嫩,大酸大甜。尤其是上桌后趁熱澆以滾燙的鹵汁時,熱氣蒸騰,香味四溢,熱魚吸熱汁,吱吱聲不絕,視覺、聽覺、嗅覺、味覺俱佳,格外增添食趣。
關鍵步驟是在魚的大梁上橫著斷兩刀,頭部也斷兩刀,這樣炸的時候才能出來優美的形態。過油炸,油一定要寬,使鱗膨脹起來,炸熟,裝盤,講究炸好以后和汁兒同時上桌,當著客人面兒一澆汁兒,產生響聲,鱗片炸得很熱,遇到這個汁兒就會出聲響。其特點是鱗骨酥脆,肉質鮮嫩,大酸大甜,還有點兒花椒油的香味。整條鯉魚裹著汁兒臥於盤中,客人仔細一看才發現,竟然帶著魚鱗。用筷子輕輕一夾,感受到魚肉輕微的抵抗力。魚鱗、魚皮和魚肉同時在口中發出清脆的聲響,就連魚骨都很酥脆,但依然保持了魚肉的鮮美,酸中帶甜的口味使人食欲大開。
獨面筋原是清真菜,經過不斷的發展,成為了一道家喻戶曉的天津名菜,也是天津市廚師考級必考的一道菜。獨面筋的原材料是天津特有的油面筋,其色澤金黃,味香性脆,吃起來鮮美可口。
獨面筋的特色是撕,手撕成均勻的塊狀,纖維伸張起來,用水焯的時候,把一部分浮油焯出來,因為面筋的制作過程有一個炸的過程。第二步是?鍋,有大料、蔥姜,包括適當的甜面醬,?鍋以后加上湯,得小火咕嘟,使湯汁滲透、纖維擴張,把味道溶解到纖維當中,最后通過勾芡,使濃度加大,裡面還有適當的糖,讓它咸鮮透著微甜。最后淋上花椒油。此菜宜趁熱食用,口感綿軟嫩滑。獨魚腹也是一個代表,通過加工,讓魚肉呈蓉狀,做成魚腹狀,火候比獨面筋還要小,慢火,色彩要求是清白的。獨面筋有醬油、料酒,金黃色﹔獨魚腹則是本色的白色。
八珍豆腐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菜,屬於天津菜。此菜盒豆腐入口即化,八珍鮮美可口。每個天津人心裡都有自己的一盤八珍豆腐。先把豆腐劃成塊下鍋煎成脆皮豆腐,外焦裡嫩,再把八種原料連同煎好的豆腐一鍋兒燴了。那這"八珍"到底是哪八珍呢?烹飪名師們選用鮑魚、刺參、干貝等高檔原料,可由於不同地域的人們飲食習慣差別很大,原料也受到各地域的限制,基本上隻要是家人愛吃的食材都可以做成"八珍",就地取材做成有各家特色的"八珍"。
作為天津老百姓進飯館必點的一道菜,每一個天津衛心裡都有自己的一盤八珍豆腐,對於天津人來說,八珍豆腐承載了厚重的家庭飲食文化,對家的思念,對故鄉的情思,仿佛都融化在這滿滿的一盤中了。
俗話說“吃魚吃蝦天津為家”,炒青蝦仁就是一個最好的代表。這蝦仁是活蝦過了水現剝出來的,肉甜飽滿,再配上切片的小青瓜就在清油鍋裡爆炒兩下,起鍋后瓜脆蝦鮮,色澤誘人,清爽得很有些齒頰生香的感覺。炒青蝦仁屬“細八大碗”菜品。其主料天津河產青蝦,色呈青白,肉質緊密細嫩,以深秋初冬時節上網的最為肥碩。成菜后,青蝦呈自然杏黃色,外微脆而內柔嫩,細品后有蝦肉的鮮甜本味。
很多地方都有炒蝦仁這道菜,但是天津人一定強調說是“炒青蝦仁”。青蝦和海蝦有很多區別,青蝦的殼比較硬,前爪比較長,剝出來的蝦仁是淺白色的,一炒就變成漂亮的粉紅色了。按照天津的傳統做法,這道菜在制作過程中,特別注意上漿挂糊,漿太厚,體現不出蝦的顏色,吃不出來蝦的清脆——蹦脆細甜。民間逮河蝦,在家裡,剝完蝦,在油鍋裡一炒又蹦出來了,很脆嫩。到了餐館和酒樓,為了出品更美,就加入包漿包糊的工序,鎖住蝦仁的水分,讓蝦更鮮嫩。
令人惋惜的是,有一些天津的傳統美食現在在餐桌上已經看不到了。天津產的一種銀魚很特殊,為長吻銀魚,因其眼圈是金色又稱金眼銀魚。但近年來,由於環境問題以及河道的改變,在三岔河口已經看不到金眼銀魚了,現在烹飪的銀魚為紅眼銀魚,多出自七裡海和太湖。
今天,當我們步入時空隧道,追溯津菜源流,會更加深刻地領悟到津菜文化的厚重底蘊。很多天津菜館都秉承了天津菜的特色,豐饒的物產,為津菜帶來了廣泛性﹔鹽業的發展,為津菜帶來了厚重性﹔漕運的繁盛,為津菜帶來了吸納性﹔巨富的麋集,為津菜帶來了品位性﹔商貿的發達,為津菜帶來了兼容性。總之,津菜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品不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