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人民日報》記者深入田間地頭、基層一線採訪調研,她們記錄著“九河下梢天津衛”的點滴變化,折射出了大時代的變遷。全年3篇頭條3篇報眼,共計18篇頭版,189篇報道,《人民日報》以中央機關報的視角和將近兩天一篇的節奏講述著天津故事。那麼,作為人民日報重中之重的頭版到底關注了哪些人?哪些事兒呢?人民網天津頻道為您做了梳理,快來圍觀!【詳細】
天津下大氣力優化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問題是制約天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問題。必須以市場主體為中心,以解決問題為導向,遇到問題,要想能不能從我這裡先破題?這就是深化改革。【詳細】
天津“一制三化”優化營商環境
“一制三化”效果怎麼樣,便利化程度最直觀。天津改革以效率為導向,鎖定群眾最關心的100個辦事堵點,明確清單之外各單位不得擅自設定事項,讓企業和群眾辦事真正“一門、一窗、一網、一號、一次”。【詳細】
天津協同拼出加速度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天津千載難逢的歷史性機遇。天津就是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上率先舍得,率先擔當。”天津市委、市政府態度堅決。為大局謀,算長遠賬,精准發力協同發展,天津跑出了加速度。【詳細】
京津冀清潔取暖再加力
清潔取暖成效幾何,天然氣供應問題至關重要。京津冀都將天然氣保供擺在突出位置,多措並舉,抓緊抓實。在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1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孟瑋的話讓大家心裡有了底:“目前已落實的資源量能夠足額保障民生用氣需求。”同時,國家發改委將加強價格監測,切實維護民生用氣價格穩定。【詳細】
十年長出一座綠色新城
1/3鹽鹼荒灘,1/3廢棄鹽田,1/3污染水面。生存尚難,何談宜居?2008年,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式開工。10年過去,環境欠賬深重的荒地,長出一座綠色新城。【詳細】
智能之光點亮天津
熱烈擁抱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的天津,收到一份大禮包:《天津市關於加快推進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海河英才”行動計劃重磅出台,亮人眼目——100億元財政專項資金投向智能制造﹔14個創新舉措引育高層次人才﹔38項降成本措施,預計可為企業降低成本308億元。【詳細】
“天河一號”累計支持1600余項國家重大項目
我國首台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累計支持國家重大項目超過1600項,成為支撐我國科技創新的利器。據天津中心應用研發部部長孟祥飛介紹,“天河一號”取得國家級、省部級獎勵成果等2000余項。【詳細】
鹽鹼灘上接續創業
創業有多難?一位“老開發”回憶,因為地處鹽鹼荒灘,當時開發區有些土地剛打地基,就能看見鹽水外冒,“蓋樓都是問題。”就是在一堆“問題”之下,泰達人開始了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詳細】
天津濱海新區:改革開放就是根和魂
渤海之濱這片熱土,見証改革開放時代傳奇:30多年前,這裡大部分是鹽鹼荒灘﹔20多年前,這裡以“一隻機(傳呼機)”“一碗面(方便面)”著稱﹔10多年前,這裡靠傳統制造業領銜﹔5年前,汽車、電子、裝備制造業集聚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悄然崛起﹔而今,綠蔭掩映的現代化新城,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詳細】
天津和平區:綿延底蘊 續寫繁華
基礎教育連續39年在天津領先,首批全國健康城市試點,“全國文明城區”五連冠……走過百年風雲,歷經40年改革開放洗禮,對今天的和平人來說,歷史不是固定的盆景,而是身邊的海河水,一直活潑潑向前。【詳細】
讓水流到地頭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天津出台配套措施,包括天津市全面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的意見、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街道工委會工作規則。所謂“一核多元”,就是以街道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的基層治理。【詳細】
“咱就是這村裡的人”
石辛庄村南靠青龍灣固沙林自然保護區,風光確實好,村民們卻受窮。姚迅向單位申請了經費,組織村干部到湖南長沙和浙江德清考察美麗鄉村建設。回村后,村主任劉玉長帶領十幾戶村民成立了種植合作社。姚迅請來市農科院專家,推薦種植元首甜瓜,當年一個大棚就收入1萬多元。【詳細】
南北二孟擂台戲
大巨各庄,小穿芳峪,天津薊州的兩個村。一平原一山村,一南一北,村黨組織書記都姓孟,互相比著干。前不久村級組織換屆,二孟又雙雙當選村委會主任,“一肩挑”。【詳細】
勞動最美麗 奮斗最幸福
鮮花五月,山水如畫。在這個大多數人放鬆身心、享受生活的美好假日,不少行業的一線勞動者仍在堅守崗位,用熱心服務和辛勤勞動,為節日增添了一束亮麗色彩,詮釋著勞動者的美麗。【詳細】
以奮斗成就偉業 祝祖國繁榮富強
喜悅和熱情,融在秋日燦爛的陽光裡,遍洒神州大地,映照億萬笑顏。天安門廣場上,五星紅旗迎風招展,訴說著新中國69年的光輝征程,見証著一個文明古國走向復興的昂揚氣概。【詳細】
奮進新時代 加勁抓落實
四年前天津實行市場監管體制改革,為的就是一個部門負全責、將落實狠抓到底,效果十分明顯。改革必然觸動一些人的利益,不是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隻有頂得住壓力、邁得開步子,才能將改革推向縱深。【詳細】
百年棚戶變身記
初到西於庄,面對拆遷戶,汪若彬就一個感覺——“刁”。現在呢?“再不敢這麼想!很多居民盼了一輩子,能不仔細盤算嗎?嘛叫以人民為中心,就是別怕老百姓佔便宜。”棚改安置,改變的是干部,安頓的是人心。【詳細】
掃一掃,查看更多報道
進入人民網天津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