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評出10個示范課程

2020年12月02日10:21  來源:天津日報
 
原標題:我市評出10個示范課程

  獨特的課程開發、豐富的場景教學……近年來,我市各大文博場館相繼加大教育資源開發力度,改進教育方式方法,積極探索建立館校合作機制,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觀眾走進博物館。日前,“天津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案例推介暨館校共建推動會”在天津博物館舉行,公布了2020年度天津市博物館青少年教育案例活動評審結果,10個獲得“示范案例”的課程成為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的典范。

  天津市博物館:

  讓館藏文物與城市歷史相呼應

  天津市博物館的歷史主題基本陳列──“天津人文的由來”和“中華百年看天津”以詳實的文物、文獻為依托,是了解天津歷史的有效路徑。為了讓展覽內容更加鮮活具體,“看天博展覽、聽天津故事”項目應運而生。項目設計初衷是希望將博物館文物與城市歷史相互呼應,讓走進博物館、了解城市變遷成為一種生活習慣。把博物館內的可移動文物和散落在城市不同區域、以地標建筑為主的不可移動文物緊密結合並串聯成線,在社教人員的一次次摸索、現場實踐中形成了13條城市文化尋訪路線。該課程的形成,一方面是文旅融合概念的突破性嘗試,另一方面打破了博物館的邊界限制,使藏品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城市歷史沿革中的文化焦點,讓城市本身成為一個大博物館。

  據該項目負責人介紹,未來,天博將不斷挖掘館藏資源優勢,深入與教育領域的跨界合作,為學生打造出更多優秀的社教項目。

  天津市自然博物館:

  讓科學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挖掘歷史 傳承精神》京津冀研學課程以藏品“北京人頭蓋骨”為切入點,設計“重走北疆路”“尋夢泥河灣”“回望周口店”等主題活動。由北疆博物院出發,相繼走訪了泥河灣博物館、泥河灣遺址群以及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探訪世界級的考古科研基地,學習考古知識、領悟科學精神。天津市自然博物館一直致力於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和社會教育功能,促進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緊密結合,通過研學活動的開展,讓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平津戰役紀念館:

  讓孩子切身感受“我是一個兵”

  “少年軍事體驗營” 是平津戰役紀念館推出的具有濃厚軍事特色的體驗式研學活動。

  活動以平津戰役中使用過的武器為切入點,通過模擬軍營場景,向學生們介紹平津戰役知識、軍事國防知識,使他們掌握基本的軍事技能,培養他們的堅強意志,激發愛國主義情懷。

  沙場點兵是小營員最喜歡的環節。由教官對小營員進行基本軍事技能操練。紅色知識講座上,小營員通過觀看教學視頻,了解武器背后的故事。在巧手益智園環節,小營員體驗了該館自主研發設計的平津戰役益智棋,組隊下棋,在游戲中快樂學習。

  平津戰役紀念館負責人介紹,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充分挖掘本館軍事資源,助力青少年成長,讓愛國主義精神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李叔同故居紀念館:

  以大師精神賦能青少年“美育”教育

  近年來,李叔同故居紀念館秉承“講好天津故事,講好天津文化名人故事”的理念,身體力行地弘揚李叔同的“美育”文化思想,開發設計了“走進藝術大師李叔同”夏令營、“知津沽往事 育家國情懷”游學等多項文化體驗活動,“活態”傳承鄉土文化。

  “我在故居過節”主題文化系列課程是該館以春節、清明、端午等節日為載體,面向12歲以下的幼兒、少年群體精心設計開發的特色品牌。該課程秉承“定位津沽鄉賢教育”“貫穿‘美育’教育”“實現啟蒙教育”三大亮點,旨在引領少年兒童認知名人故居文化以及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年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從小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和價值導向。(記者 劉茵)

(責編:韓昱君、崔新耀)

推薦閱讀

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濱海高新區按下未來五年高質量發展快進鍵 高新區將認真貫徹市委、區委的決策部署,用汗水澆灌收獲,以實干篤定前行,在加快建設“五個現代化天津”和“繁榮宜居智慧的現代化海濱城市”的實踐中,擔當高新責任、展現高新作為、做出高新貢獻,奮力譜寫新時代自創區建設新篇章! 【詳細】

天津頻道|獨家關注|高層動態 |觀點評論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15個委辦局晒出“民生成績單” 各委辦局主要負責人先后走進直播間,圍繞民生熱點問題,與群眾代表、聽眾、網友和專家學者交流互動,傾聽群眾意見、訴求,現場回應群眾關切,讓各部門能夠直接聽民意、解民憂、紓民怨,為改進工作提供參考。 【詳細】

商業財經|游在天津|科教文體|民生輿情

本網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