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天津:從勝利走向幸福(紅色地標巡禮·天津篇)
金湯橋今日風貌。資料圖片
薊州區毛家峪第二屆“長壽杯”山野菜文化節開幕。王賀玉攝
“近代中國看天津”,在中國近代史上,天津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具有優良的革命傳統,紅色旅游資源豐富。“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中,天津有兩條線路入選,分別是“平津戰役·走向勝利”和“生態薊州·田園如詩”精品線路。走進其中,革命年代隱蔽戰線的驚心動魄、解放戰爭前沿陣地的硝煙烽火、改革開放后鄉村面貌的天翻地覆浮現眼前,勾勒出一幅生動的圖景。
新天津從這裡走來
“平津戰役·走向勝利”線路包含天津市和平區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紀念館、中共天津歷史紀念館、河北區金湯橋會師公園(平津戰役勝利會師地)、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等。這條線路囊括了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場所,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天津人民開展艱苦卓絕斗爭,取得勝利的光輝歷程。
中共中央北方局舊址紀念館坐落於天津市和平區黑龍江路隆泰裡19號,為裡巷式磚木結構二層樓房中的一個院落。它曾是中共中央北方局1936年3月至1937年2月在天津的辦公駐地,也是劉少奇同志任北方局書記期間居住過的地方。紀念館展覽內容主要包括圖片展、實物陳列和復原兩部分。
中共天津歷史紀念館是中國共產黨在天津建立的第一個領導機關——中共天津地方執行委員會的誕生地。紀念館共3層6個展室,400余件歷史照片和文物生動翔實地展示了天津地方黨組織在黨的領導下,成立並逐漸發展壯大的革命成長史,真實記錄了五四運動前到改革開放后,天津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天津富強所做的犧牲、努力及所取得的成績。該館也是天津市唯一的地方黨史展館。
在解放天津會師地金湯橋兩岸建成的會師公園,是市民深入了解革命歷史的另一去處。放射狀的綠地以金湯橋為中心,從四面八方向中心匯聚。草坪上安放著“會師”題材的解放軍雕塑以及坦克、野戰炮實物,讓人聯想到戰火硝煙的前線。
建成於1906年的金湯橋是天津現存最早的大型鐵橋之一,橋名金湯取“固若金湯”之意。1949年1月14日,天津戰役正式打響,東北野戰軍對天津守敵發起總攻。面對號稱“固若金湯”的天津城防系統,解放軍前線指揮部制定了“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后北、各個擊破”的作戰方針,組建東西兩個突擊集團,同時向金湯橋挺進。天津市委黨校地方黨史研究處趙風俊介紹說,這金湯橋就是“攔腰斬斷”中的“腰”。
1949年1月15日凌晨2時左右,解放軍東線部隊突破到金湯橋附近。凌晨5時30分,解放軍西線部隊全面攻佔金湯橋西側,並與東線部隊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從此,金湯橋成為天津解放的標志性建筑。
位於天津市紅橋區子牙河畔平津道的平津戰役紀念館,詳細介紹了這段歷史。今年,平津戰役紀念館基本陳列全面提升改造工程完成,並在7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改陳后的平津戰役紀念館基本陳列由序廳、戰役決策、戰役實施、人民支前、英烈業績和偉大勝利6部分組成。展陳面積、展線長度和文物陳列數量較之前都有大幅度增加。“此次改陳,平津戰役紀念館館藏珍貴文物幾乎傾囊展出,展廳內文物陳列數量多達3500件,比之前增加近千件。”平津戰役紀念館館長王培軍介紹,“文物展示也由原來的平鋪擺設改為立體展示,便於觀眾多方位、多角度參觀展品。”開館20多年來,該館共接待中外游客2500多萬人次,成為人們了解平津戰役歷史的重要窗口。
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位於天津水上公園風景區,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廉政教育基地和國家一級博物館。主展廳內有周恩來生平展“人民總理周恩來”、鄧穎超專題展“鄧穎超——20世紀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西花廳專題陳列廳設有復原陳列和主題文物展“偉大的情懷”﹔專機陳列廳陳列著蘇聯政府贈送給周恩來總理的伊爾—14型678號專機,為國家二級文物。
“兩山理論”的基層實踐
“生態薊州·田園如詩”線路完整展示了薊州區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豐碩成果。沿線常州村、毛家峪村、小穿芳峪村等一村一景,鄉野情趣濃厚。位於線路終點的芳峪鎮東水廠村抗日戰爭時期曾是冀東軍區的后方根據地,紅色資源豐富,革命烈士包森和冀東抗日軍隊傷員曾在此養傷。游客沿此路線游覽,不僅可欣賞到薊州原汁原味的鄉野美景,還能在紅色遺跡間感悟歷史,厚植愛國情懷。
“搞鄉村旅游,既是為了保護環境,也是因為咱老百姓‘窮則思變’。”薊州區下營鎮常州村村支書王寶義回憶。下營鎮是抗戰時期冀熱遼軍區所在地,位於天津最北端的常州村,村名就來源於抗戰時期八路軍電台的呼號。20多年前,有幾位老八路想回來看看,沒想到這個鄉鎮竟然連住宿都安排不了。“沒辦法,鄉親們都太窮了。”萬般無奈,鎮裡安排了七床新棉被,打掃干淨一間舊廟,請老人們將就了一宿。“那時候就想著有沒有可能讓村民自己干個歇腳的地方。”王寶義說。1994年,王寶義請來專家對常州村能否發展旅游業進行調研,村民高翠蓮二話沒說,背上100多斤重的水和干糧就跟著上山了。“專家們夸咱這九山頂風景好,我就琢磨著自己能干點兒啥。現在回過頭看,真應了那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當年“五一”,九山頂風景區正式開業。看到景區附近沒有住宿的地方,高翠蓮萌生了創辦農家院的想法。頂著壓力,高翠蓮東家西家借來3000元錢,改造了家裡的五間瓦房,買桌椅、做被褥、改廁所,整整忙活了一個月。“當時窮成那樣,也沒想著多豪華,就想著別太寒磣,添置點東西能接待客人吧。”1994年6月1日,高翠蓮的農家院開張了,這也是天津的第一家農家院,大灶台、土炕,最多住12人,連吃帶住一天25元錢。這一年,高翠蓮家收入1萬多元,“這可是過去家裡六七年的收入。”
如今的常州村九山頂景區,村裡建有冀東“抗日邊區食堂”,向廣大游客免費提供“山野八寶粥”,還經常組織“九山頂抗日根據地故事會”“抗日歌詠比賽”“推碾子、軋公糧比賽”“推車擔擔、牽羊送公糧比賽”等紅色旅游活動,吸引了很多游客。
自1994年首個農家院開業以來,薊州區鄉村旅游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目前已發展到15個重點旅游鄉鎮,擁有2008戶農家院、上百家民宿,接待床位近6萬張,鄉村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2萬人,旅游市場火爆。2019年以來,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公布了兩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名單,薊州區郭家溝、西井峪、小穿芳峪等12個村入選。近年來,薊州區的農家院和民宿每到雙休日或節假日都一房難求,很多都需要提前一個月預定。
歲月荏苒,轉瞬百年,兩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串聯起天津的過去與現在,向八方來客講述著動人的天津故事。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1年08月23日 第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