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實施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有效提升水資源保護積極性

一泓碧水送津門(綠色焦點)

本報記者 孫秀艷
2021年08月25日10: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泓碧水送津門(綠色焦點)

驅車前往河北省唐山市遷西縣途中,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湖泊所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研究室主任付青,一邊向記者展示大黑汀水庫的照片,一邊感慨:“這是同事前些天拍的,沒想到這麼美,變化這麼大。”

唐山境內引灤入津輸水工程主要包括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和黎河,近年來這些河庫的水質持續改善。前不久,記者實地探訪這些河庫的顯著變化,以及當地在水環境保護中做出的實踐探索。

發展不能以犧牲水環境為代價,水污染治理刻不容緩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水資源缺乏,天津人不得不以受海洋潮汐影響的河水或地下水為水源,人們對苦咸水印象深刻。1983年9月,引灤入津工程正式向天津供水,天津人終於喝上了甘甜的灤河水。

引灤入津工程從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和唐山市遷西縣的潘家口水庫引水,經大黑汀水庫抬高水位,穿越灤河、黎河分水嶺的引水隧洞,之后流入黎河干流,再注入天津薊州區於橋水庫,輸水線路跨越234公裡。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黎河以及匯入黎河的沙河的水質,都直接關系天津市民的飲用水安全。

水面開闊,環繞的群山水中投影,顯得平靜明朗。車至大黑汀水庫,美景出現在眼前。“真美!”付青的笑容裡滿是欣慰。

然而,回顧引灤入津30多年的歷史,水源地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曾一度突出。

影像資料記錄下當時的情景:大黑汀水庫整個水面,曾經被大大小小縱橫交錯的圍網所分割,儼然一個巨大的魚塘,連小船走起來都不易。

“遷西是‘七山一水半分田’的山區縣,過去縣域經濟一鋼獨大、一企獨大,在農村,除了種點板栗、雜糧,村民沒啥收入來源。”遷西縣生態環境局局長孟凡波告訴記者,當時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庫區搬遷群眾基本是“靠水吃水”,在水庫圍網養殖。

然而,多年網箱養魚,造成了大黑汀水庫嚴重的水體污染。此外,黎河沿岸採礦和選礦企業聚集,一些地方的山體植被遭到破壞,黎河水質也受到很大影響。

當地環保部門監測結果顯示,2016年3月,潘家口水庫和大黑汀水庫庫區總磷濃度超標。根據國家監測數據,2016年1月至7月,沙河橋、黎河橋兩個國控斷面水質月均值為Ⅲ類至Ⅴ類。

必須保障引灤入津水質,保護當地水生態環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水污染治理刻不容緩。

生態補償機制化解難題,上下游協作共治,河庫水質穩步提升

實際上,為保一泓清水送津門,灤河上游各地一直在努力。

唐山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邢國軍說,2009年省裡出台《關於河北省區域禁(限)批建設項目的實施意見》,2010年唐山市發布《關於加強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庫水質保護的通知》,均明確庫區禁批的工業項目名錄,遷西、遵化也開展了相關污染治理與生態建設行動。但是,網箱養殖不清除,引灤入津水質就難保障。

2016年,唐山開始清理境內沙河河道以及潘家口水庫和大黑汀水庫的網箱養魚,拆除網箱4萬多個。“當時清理的庫魚就有8900多萬斤,可見養殖規模有多大。”唐山市生態環境局水處處長陳鳳芹告訴記者,2018年,唐山再次對大黑汀水庫坑塘養殖進行全面清理,從根本上解決了源頭污染問題。

水質改善,不僅是天津所急,也是唐山所急。一方面,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是唐山市的水源地,唐山市區50%以上的飲用水來自這裡﹔另一方面,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當地水環境改善提出了明確目標要求。但清除網箱養殖,上萬庫區移民的生計怎麼辦?

誰受益,誰補償,生態補償機制帶來新出路。2017年6月,《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方案》第一期正式簽署,按照協議,中央及津冀兩地3年共安排資金1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每年安排3億元,河北省每年安排1億元,天津市每年安排1億元,解決引灤入津上下游水環境問題。

有了生態補償資金保障,除實施網箱清理工程外,制定流域整治方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和提標改造工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治水措施,一並提上日程。

在大黑汀水庫附近的房車營地,污水處理站、雨污分流、垃圾分類等設施一應俱全。“唐山市利用第一期生態補償資金7.24億元,加大力度改善環境基礎設施,有效促進了水環境治理進程。”陳鳳芹說。

按照協議,各地考核斷面水質每月達到Ⅲ類或者全年水質達Ⅱ類,生態補償資金才能撥付。為保水質,遷西、遵化都下了很大功夫。

“以前污水廠處理后的尾水直接進入沙河河道,然后匯入黎河。現在要先進入濕地,通過沉澱、植物吸附等方式實現二次淨化,這樣水質就有了進一步提升。”在遵化市西南部的水平口濕地公園,市水利局總工程師唐繼柱說,這兒原來缺乏治理,周邊環境臟亂。如今,這裡已經變成濕地公園,成了人們休閑的好地方。

津冀兩地統一布設跨界斷面,開展聯合監測執法,共商治理方案,上下游協作共治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

水質變化是治理成效最好的鏡子。黎河橋和沙河橋國考斷面,是引灤入津上下游生態補償協議水質目標考核斷面,目前,生態補償協議已經執行到第二期,兩個斷面水質均由Ⅲ類提升至Ⅱ類。

統籌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讓一泓清水造福當地百姓

在遵化市平安城鎮,站在沙河國各庄橋上,隻見流水潺潺,河岸上柳枝隨風搖曳,鮮花綻放,令人心曠神怡。

“網箱拆除后,河水真是清了好多,而且有各種鳥,特別漂亮。”平安城鎮國各庄村村民方素珍說,“村支書是河長,天天騎著自行車巡河呢!”

“我們鎮以農業為主,林果和食用菌是主打產品。”平安城鎮鎮長梁權山告訴記者。

記者發現,盡管村前有條水質Ⅱ類的河流,又有著不錯的自然風光,但附近沒有旅游設施。在大黑汀水庫,雖然人工花田景觀雨花谷有了名氣,但游客也不多。

“全村人口400多人,一半人外出務工。”遷西縣三屯營鎮張庄子村村民張新春說,“讓村民從水上生產轉向岸上,實現生態轉型,還需要各方支持。隻有讓大家在保護中受益,才能更有干勁、有奔頭。”

付青表示,要進一步激發當地百姓護水的熱情,必須做好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規劃,讓綠水青山給當地百姓帶來真金白銀。

“為有效保障和進一步提升引灤入津水環境質量,我們將繼續深入實施流域環境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邢國軍表示,生態環境部門正在積極篩選水污染防治項目,有序推動項目建設,有效解決水環境問題。

保護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會為保護注入更充沛動能。遷西縣縣長石井滿介紹,縣裡正在加快推進潘家口水庫、大黑汀水庫后續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積極引導庫區群眾加快產業轉型,希望將庫區打造成集休閑旅游、鄉村生產生活體驗、有機產品種養、生態觀光於一體的北方水韻鄉村。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京秦高速二線很快將貫通,屆時,我們對首都游客的吸引力將進一步增強。”遵化市委書記王鳳海信心滿滿。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5日 第 18 版)

(責編:唐心怡、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