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劍四年 天津津南“點綠成金”迸發新活力
視頻來源:津南區融媒體中心
藍綠空間佔比65%!這是天津市津南區拿出85%的面積,建設的綠色生態屏障目前的樣子。建設三年多來,綠色多了,水也更清了。經測算,目前津南區地表水指數較2016年同比改善54%。綠水青山正在變成金山銀山。津南區將2.7萬畝成片林地納入碳匯交易項目,預計年均二氧化碳當量約1.25萬噸,在碳匯項目20年有效期內可創收750余萬元。
這是津南區“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定力執著,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不懈努力。
生態環境好不好 禽鳥蝦蟹來投票
初秋時節,漫步在咸水沽灣的木棧道上,綠色氣息扑面而來。成片的稻田上,白鷺展翅輕舞、嬉戲打鬧,國槐、白蠟等環繞在稻田周圍。
咸水沽灣千畝稻田。人民網 張靜淇攝
“這裡時常還能看見狐狸、刺猬這些野生動物,稻蟹共生。大伙兒都知道,隻有生態環境真的好了,野生動物才願意來。我們的工作沒有白做。”津南區農業農村委林業科工作人員徐永明說。按照“宜林則林、宜田則田、宜水則水”的原則,津南區結合原有地形地貌,實施綠色生態屏障建設,自2018年以來,新增造林綠化面積6.4萬畝,共栽植喬木、灌木312萬株,花草地被和水生植物70余萬平米,吸引了天鵝、白鷺、灰喜鵲等40余種野生鳥類在此安家,10余種陸地野生動物經常出沒。
今年,津南區在建成辛庄灣、咸水沽灣、雙橋河灣等基礎上,又建設了綠屏·八裡灣,這是津南綠色生態屏障中規模最大、體系最健全、特點最鮮明的一個片區。
綠屏·八裡灣綠意盎然。人民網 張靜淇攝
走在綠屏·八裡灣,田水相依。“我們在這裡打造水生態循環系統。”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以津沽污水處理廠為原點,重新規劃與連通區域內330多個坑塘,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水循環工程。通過水面與池塘的再淨化,水質提升到Ⅳ類甚至局部Ⅲ類,用於灌溉和生態補水。
同時,津南區在綠屏·八裡灣建設了氣象監測站,針對人工增濕、人工降雨、土壤分析等進行大數據分析。數據顯示,綠色生態屏障深刻影響了氣候變化,2020年與2017年比較,全區平均氣溫下降5.9%,相對濕度上升9.6%。經過水生態系統的治理,津南區地下水位平均上升了9.46米,有效遏制了地面沉降。
多彩畫卷徐徐展 綠色為底繪斑斕
千裡鶯啼綠映紅,鄉間小站稻花香。作為小站稻的故鄉,津南區小站鎮會館村“綠裝”亮相,於今年7月正式接待游客。
小站鎮會館村打造生態游。人民網 張靜淇攝
“拿一下自拍杆,咱在荷花池這裡拍一張,一會兒去看看那邊的稻田。”這是田阿姨第三次到會館村游玩兒,她和伙伴們身著統一的紅裙子,元氣滿滿地拍照打卡。
“我們致力於打造集吃、住、玩於一體的生態游。”會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鄭加林說。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會館村加強鄉村基礎設施、產業支撐、公共服務、環境風貌建設,突出“為農”“融合”“生態”“創新”“持續”五大理念。“前年我們陸續關停了散亂污企業,探索農村發展新模式,讓廠房‘變身’民宿,讓村民從工廠回到田間,充分參與和受益。如今,村民收入至少增加1/3。”
自開業以來,會館村日接待游客量最高約6000人次。“很多游客期待在下月稻谷豐收時來游玩兒,到時可以吃上香甜、飽滿、有嚼頭的優質小站稻,還有稻田蟹。”鄭加林說,現在是一期項目,會館村正在計劃發展二期、三期項目,探索稻米深加工,擦亮“小站稻”這塊兒金字招牌,不斷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助力鄉村振興。
津南區建設綠色生態屏障。人民網 張靜淇攝
生態、生產、生活環境發生的深刻變革正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好注解。“咸水沽灣對面就是今年新投用的國家會展中心。”徐永明說。“十四五”期間,津南區憑借綠色生態屏障建設有利契機,將加快推進“三區”建設,即依托綠色生態屏障打造的綠色生態示范區、海河教育園區同津南區一體化發展形成的創新發展聚集區、以鑲嵌在綠色生態屏障中的國家會展中心為核心的會展經濟功能片區。憑借良好的環境基礎,津南區正在積極創建天津市“雙碳”工作先行示范區,走出具有津南特色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