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武清區著力辦好民生事 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投入8000多萬元,建114所農村幸福大院,4.6萬名農村老人享福﹔投資20.9億元,興建引江水廠,60多萬村民受益﹔投入100億元建成“無煤區”,24.7萬戶享受清潔取暖……4年,天津市武清區財政共投入643.8億元,實施民心工程203項,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武清區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民生需求不斷增長的趨勢,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該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群眾,提升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今天,武清區廣大群眾的民生願景成為幸福實景。
頤養與善育 “一老一小”各有所樂
“土豆燉牛肉、番茄炒雞蛋、清炒苦瓜,白米飯、大饅頭,還有一份熱湯,在這裡吃午飯,比在家吃得還好,享福啦!”在武清區梅廠鎮西陳庄村幸福大院老人家食堂裡,20多位老人正津津有味地吃著午餐,村民雲鳳友豎起大拇指贊嘆道。
老人在幸福大院享福了,子女們也格外開心。村民雲紅亮說:“父母身體都不好,不能自己做飯吃,我每天都要在家照料,既不能遠離家門,更不能外出賺錢。現在好了,把父母送到幸福大院,這兒管吃喝,還有休息的地方。我可以放心到周邊打工,一個月能收入3000多元。”
“幸福大院為全村6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多項服務,每位老人中午隻需交1元錢就能吃上可口的午餐。飯后,還可在幸福大院娛樂室、休息室、閱覽室娛樂或休息,老人們心情舒暢,子女們也沒有了后顧之憂。”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張繼旺說,
武清區是農業大區,老人社會化養老有短板。自2013年起,該區連續9年將農村幸福大院建設納入區級民心工程,已累計建成114所,為全區4.6萬名60歲以上的老人提供服務,約佔全區60歲以上老人總數的20%,每5位農村老人中就有1位在這裡樂享幸福時光。
武清區民政局局長劉振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養老服務關系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關系他們子女們的工作、生活,是涉及群眾生活質量的大事。我們要下大量辦好幸福大院,讓更多老年人擁有美滿幸福的晚年。”
為確保每所幸福大院順利建成和穩定運營,區政府同步建立了建設和運營補貼制度,根據建設規模給予30萬至50萬元不等的一次性建設補貼、每所20萬元的一次性設備購置補貼和每年2.5萬元的運營補貼,對於納入社會化改革運營試點的給予每年12萬元運營補貼。截至目前,114所農村幸福大院已累計投入政府補貼資金8000多萬元。今年,陸續落成的15所農村幸福大院,迎接著一位又一位老人。
老人們安排“妥當”了,孩子們入園入學更沒落下。
開學季,目送孩子走進新建成的幼兒園,泗村店鎮居民王艷慶眉頭舒展:“原來孩子在鎮裡老舊的幼兒園,設施簡陋,還沒食堂,8時送,11時接回來吃午飯﹔下午送過去,放學再接回來,一整天全被孩子拴住了,根本沒機會出去打工賺錢。”
民之所需,政之所為。泗村店鎮黨委、政府了解這一情況后,下決心加以改變,高標准新建了一所高水平的鎮中心幼兒園,建筑面積2780平方米,可容納270名幼兒入園,食堂給孩子們提供兩餐。早送晚接,中間可到企業安心工作,家長們省心了,紛紛點贊。武清區教育局局長趙學斌介紹,2019年、2020年兩年,全區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02所,新增學位17040個。為徹底解決家長普遍反映的中小學生中午用餐和出行問題,武清區全面推進學校午間配餐供餐和校車配備工作,目前,城區26所中小學已實現午間配餐,7所鎮街公辦幼兒園已實現午間供餐,14所鎮街公辦幼兒園設備設施已安裝完畢、達到供餐條件。讓城區學生們好生羨慕的是,22個農村鎮街偏遠地區開通了校車,1.9萬名學生乘坐校車上下學。
“廁所革命”潔淨農家
煤改電(氣)暖百姓心
小廁所連著大民生。
走進大鹼廠鎮南辛庄村張學平家,院落干淨整齊,花紅柳綠,空氣中散發著淡淡香味。談起“廁所革命”,他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一臉幸福。“推倒旱廁建成水廁,我們也過上了城裡人一樣的生活。”
曾經,農民所居平房皆為旱廁,臭氣熏天、蚊蠅滋生……人居環境不言而喻。
“廁所革命”體現文明尺度。
在全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武清區開始發力,努力補齊影響群眾生活品質的短板。
數據顯示:2019年以來,武清區累計投入資金3.6億元,全方位推進“廁所革命”,先后改造提升農村戶廁(水廁)16.2萬座、補建公廁629座,實現衛生廁所全覆蓋。同時,村民家中包括廁所在內的4種生活污水全部進入地下集污管道,村村建起污水處理站,淨化后用來澆灌樹木,補充生態景觀用水。
水廁干淨衛生,后期怎樣維護?
區農業農村委相關部門負責人王磊告訴記者:“為確保水廁常年正常使用,區政府組建運營維護公司,定期清理水廁產生的化糞池殘渣殘液,政府方根據績效考核情況,支付運營公司服務費,村民們根本不用擔心,更不用管,政府全包了。”
為確保后期管理維護好,區政府採取“政府主導、社會資本運作、專業化建設運營”新模式,與大禹節水集團共同投資15.9億元組建項目公司。
“公司興建了‘管網+單村污水處理站’‘管網+聯村污水處理站’,實現了生活污水就近淨化,杜絕了滲漏跑冒。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301個村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新建村級污水處理站282座、鋪設管網1800公裡,日均污水處理能力2萬余噸,惠及11萬農戶。”武清區大禹節水農村環境投資集團總裁張昊說。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走進河北屯鎮李大人庄村潘懷義家,老人正在打掃衛生,談起冬季取暖,打開了話匣子:“自2017年開始,一到冬天就用天然氣取暖,既干淨又暖和,晚上溫度能達到20多攝氏度呢。原來燒煤時,封爐子,溫度隻有10多攝氏度,蓋兩床被子還不暖和,現在蓋一床就行啦,比原來燒煤取暖強百倍。更開心的是,燒氣取暖並不多花錢,與原來燒煤時一樣。”
“煤改電(氣)清潔取暖,百姓享福,但支出成本並沒增加,因為政府有相應補貼。一是讓農戶們享受峰谷優惠電價,減少支出﹔二是政府對煤改電農戶,給予60%電費補貼﹔對煤改氣農戶(用氣量在1800立方米以內),給予60%氣價補貼,村民們都特別滿意。”村“一肩挑”薄秋峰介紹說。
區發改委主任陳建江告訴記者,武清區累計投入資金100多億元,於2017年在全市率先建成“無煤區”,共完成居民散煤清潔能源替代24.7萬戶,運行至今效果良好。每年,區財政投入補貼資金約2億元,補貼后群眾用電用氣取暖與原用煤費用基本持平。
電與氣終結了柴與煤的歷史,讓群眾生活幸福滿滿,更讓藍天更藍。
一組數據顯示:按照每戶平均使用2噸散煤計算,“無煤區”建設,每年減少使用散煤約50萬噸,為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作出了積極貢獻。2020年,全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較2016年改善28.67%﹔其中,PM2.5年均濃度較2016年改善31.95%﹔PM10年均濃度較2016年改善27.45%……
喝上長江水 出門去上班
“沒有黨和政府幫助,我們老百姓哪能喝上清澈甘甜的長江水啊。”談起飲水,喝了幾十年地下水的武清區南蔡村鎮丁家瞿阝村村民楊振剛有些動情。
長期以來,武清農村地區群眾主要以地下水作為生活水源,氟超標等問題加之限時限量供水較為普遍,不僅給群眾生活帶來諸多不便,而且影響著群眾身心健康。
近年來,盡管採取了除氟等一系列措施,地下水水質有了極大改善,但城區居民飲用的灤河水、長江水,還是讓居住在農村的群眾羨慕不已。
民生改善,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於是,徹底解決農村飲水問題列入武清區委、區政府日程。規劃、設計迅速付諸實施,先后投資20.9億元新建城北引灤水廠、京津科技谷引江水廠等供水設施以及覆蓋全區的供水管網,60多萬農民也喝上了安全水、干淨水、放心水。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近年來,武清區全力做好就業服務保障工作,特別是針對“40”“50”人員進行重點幫扶,通過安排公益崗位等增加其家庭工資性收入,解決生活難題。
45歲的辛麗,家住在武清區翡翠半島小區,一家3口,女兒上初中,丈夫打零工。她想去企業上班,因年齡原因被婉拒,隻能在家待業,全家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讓她驚喜的是,區人力社保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了解情況,第一時間為她提供了附近學校的公益崗位,每天7時30分到學校做內勤,中午在學校用午餐,14時就能回家,每月工資2000多元。辛麗說:“每月有了固定收入,區人社局還給我上了多種保險,日子過得舒坦了。”
區人力社保局局長王春來告訴記者,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包括“40”“50”人員在內的困難群體就業,去年以來,已認定並幫扶零就業家庭350人、認定並幫扶就業困難人員1124人,落實特殊群體各類政策補貼資金共3707.5萬元,全區零就業家庭始終保持動態為零,其他困難群體就業率達80%以上。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
在“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武清區繼續做好民生大文章,各級干部俯下身子,走進基層,了解群眾所急、所想、所盼,集納群眾共性的民生問題,帶著感情和溫度,一項接著一項干,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記者 陳忠權 李玉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