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中國民航大學:走,去實驗室看看﹔學,在實踐中思悟

2022年12月13日15:47 |
小字號

“同學們,我們去實驗室看看。”中國民航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以下簡稱安全學院)輔導員熱情邀請同學們參觀實驗室。

“實驗室不就是各種儀器的‘鍋碗瓢盆’嗎?我們的實驗室有什麼特別嗎?”一位同學提出疑問。

“咱們這次要參觀航安樓民航熱災害防控與應急重點實驗室、適航審定中心大樓大型客機電磁環境效應審定技術實驗室以及航空人為因素實驗室。要知道,包括C919和ARJ-700燈在內的國產飛機,許多關鍵技術的突破,都是在這些實驗室內取得的。”

同學們不禁感嘆,這幾間小小的實驗室居然為國產飛機事業做出了如此巨大的貢獻。紛紛表示:確實要到實驗室去看看。

安全命題再大 也要從小事做起

11月初的一個晚上,天津市應急管理局專家、中國民航大學博士生導師張青鬆來到了中航大的航安樓。一進門,他就親切地說:“同學們穿上校服就是精神,很有儀式感啊!”

同學們身著嶄新的西裝校服,印有飛機的肩章彰顯著民航人展翅航空的熱血。男生整齊的發型、女生干淨的發髻、锃亮的皮鞋、抖擻的精神面貌讓人眼前一亮。張青鬆說:“做科學研究就是干大事業,干大事業是要有儀式感的。同學們隻要穿上正裝,就會感覺精神和行動都會統一起來,全神貫注把一件事情做好。安全也是如此。”

同學們聽完張老師的這番話后,都為這份“儀式感”感到高興。

張青鬆表示,安全是滲透在各個方面的。國家安全、公共安全、行業安全,但盡管安全命題再大再廣泛,也要從身邊小事做起,要有儀式感,做好一件件小事,才能做成大事。

回顧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創建之初,一批精神飽滿、生活中滿滿“儀式感”、科技報國心切的老師和同學參與了實驗室和儀器的設計及打造過程。不過,他們的“儀式感”不是“西裝革履”,而是穿好防爆服和實驗服的“嚴陣以待”。

當時航空火災應急和電池安全實驗器材設計,國內未有,世界稀缺,故幾乎沒有經驗可以借鑒。探索和設計出適合我國航空領域的實驗設備是一條道阻且長和充滿艱辛的路。

“研究生和博士是干什麼的,那就是要自己研究,自己演算!”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剛剛創立時,學院老師和學生們在無數實驗材料的甄選中探索,在無數的實驗數據中演算,從無到有打造實驗室和實驗儀器。只是普通演算,按套路出牌,難道不是普通中學生都能夠完成的研究嗎?關鍵就在於數據採樣、條件分析,都需要自主獨立探索。研制之初,各種實驗儀器還比較糙淺,經過數年打磨,這些實驗儀器才慢慢臻於完美,不僅符合耐高溫、防爆等一系列安全要求,更能進行一系列實驗,而且設計得簡潔、美觀、大氣。截至目前,該實驗室已經參與過國內各大火災應急安全實驗設計項目,將在不斷完善中為中國民航大學打造“頂尖安全”做出更多貢獻。

親身實驗理論和實踐的互相融合

一位同學身著實驗服,戴著厚厚的實驗手套將手伸入實驗儀器。這是在航安樓民航熱災害防控與應急重點實驗室開展的展示實驗,通過這個實驗儀器,不僅能對電池的防爆進行測試,也能通過特殊定制的玻璃罩觀察到電池的變化情況。

據展示這項實驗的2021級研究生劉添添介紹,該實驗儀器應用於航空鋰電安全研究。大多數時候,光靠理論演算是不夠准確的,也有一些情況會難以料想。要驗証計算是否准確,考察實際情況,他們經常要用到這類實驗儀器。

印有“科學嚴謹,安全順利”字樣的橫幅懸挂在實驗室上。有時候數據准不准確,嚴不嚴謹,要靠一次次實驗來驗証。

推開一扇門,同學們走進“人為因素”實驗室。中國民航大學博士生導師汪磊開展講座,指出“航空人為因素”是當今威脅民用航空安全的重要因素,開展“航空人為因素”的研究對保障航空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隨后,汪磊給學生展示了生理設備光電容積脈搏波測量設備及眼動參數等航空人為因素研究中常用的儀器設備。同學們走進了A320飛機模擬駕駛艙,老師們著重演示了儀表和操作方法。學生們在參加完模擬機體驗后,對研究航空人為因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主講老師表示,作為一名“准民航人”,尤其應注重培養自身的安全意識與安全思維﹔做為新時代青年人要有砥礪奮斗的精神,應保持初生牛犢不怕虎,要努力做一個敢於挑戰、敢於斗爭、具有系統思維的安全青年。

……

電流聲吱吱作響,同學們來到了閃電間接效應與靜電放電重點實驗室。

安全科學與工程學院2021級研究生劉家豪、劉德旭依次介紹實驗室裝置與項目。在閃電間接效應與靜電放電實驗室,劉家豪為學弟學妹們科普閃電所產生電磁環境對飛機內部造成的影響,並對實驗室內每台機櫃進行詳細講解。

推開一扇窗,場景切換,師生們踏入電磁環境效應適航審定技術實驗室。這間實驗室因為存在強輻射,具有嚴格的封閉性,故被實驗人員們稱為“暗室”。龐大的負載電源、全封閉抗干擾環境、極具科技感的內牆,令學生們大開眼界,好奇不已。

依托該實驗室,安全學院開展了無人機高強輻射場干擾效應試驗、國產機載設備電磁干擾試驗方法等工作,有效支持重點研發計劃、民機科研專項、天津市自然基金等在研項目的開展。

“我們團隊目前正在進行包括無人機在內的小型航空器整機電子線路設施實驗,這也是對國內無人機適航領域空白的填補。”2021級研究生劉德旭介紹說,“另一方向是由中國民航局與實驗室合作,為北斗機載的GPS設備進行電磁兼容和防護測試。能夠參與這些項目,令我倍感使命在身,榮幸與責任並存。”

用“頂尖安全 一流隊伍”的標准來要求自己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科研人員們不舍晝夜地研究,矢志不渝的信念,奏響了安全事業的凱歌,影響著一屆又一屆中航大學子奮楫揚帆。

中國民航大學副研究員馬振洋曾參與了C919機載系統電磁防護試驗方案制定、評審及適航驗証等工作,他重點列舉國產ARJ21-700飛機項目與C919飛機項目推進過程,結合案例講述他在現場參與閃電防護驗証試驗時,體會到的工程人員的“工匠精神”,在試飛基地評審E3防護試驗方案時感受到了試驗團隊嚴謹科學的專業精神。“每一個細節精雕細琢,安全至上,細微之處逐層推敲,追求極致。”他對學生說,“安全是民航服務的第一需要﹔ ‘頂尖安全’在學校民航特色學科生態體系中位處於重要位置﹔而我們中航大學子又是安全事業的主力軍,民航安全的先鋒隊。我們自己要有‘一流隊伍,頂尖人才’的團隊意識。”

安全工程專業2021級學生肖芯蕊參觀完實驗室后說:“在這次活動中,看到適航中心人員不舍晝夜地研究,我倍受鼓舞。作為一名入黨積極分子,作為一名安全學院的學生,就是要以‘頂尖安全,一流隊伍’的高標准來要求自己。找准定位,凝練埋頭苦干、擔當作為的精神,朝著‘適航’內涵不斷前進。”

……

安全一直是民航業發展的核心,打造出具有安全性、穩定性的航空設備,提供安全穩定、讓用戶放心的服務是中航大人的使命。中航大在該校第二次黨代會上,構建了由“頂尖安全、一流交通、知名航宇、精品信息、交叉理學、特色文管”六大學科群組成的民航特色學科生態體系。安全學院結合學院定位、學院發展,組織學生們走進實驗室,讓同學們親眼觀察、親身體會、親自感悟,不斷把思想和行動向“頂尖安全”靠攏,力爭培養出一大批具有先進思想、豐富理論知識,具備卓越實踐能力的科技型人才。

去實驗室看看,不只是參觀實驗室裡的“鍋碗瓢盆”,更重要的是耳濡事業的思想,目染實驗的熏陶,用歷史澆灌初心,用實干話初心感悟,讓同學們知道:我們是誰,我們要成為誰。(朱璨琪 趙翔宇)

來源:中國民航大學

(責編:陶建、崔新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