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思想偉力 踐行一流大學使命擔當
——書寫主題教育的“天大答卷”
怎樣走好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如何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要關口,建設教育強國,天津大學何為?
自4月10日召開動員會以來,天津大學黨委牢牢把握“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 這個主題教育的總要求,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將主題教育成效轉化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強大動力——在“強國建設、教育何為”的時代課題中,天津大學師生正一心一德書寫著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
將主題教育貫穿立德樹人全過程
夢想如長風,鼓起船帆﹔思想如燈塔,引領征程。
“我們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准。”天津大學黨委書記在主持學校主題教育讀書班時強調,天津大學是國之大學,要牢記“國之大者”,“全校上下要以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契機,站在‘后天’培養黨和國家‘明天’需要的棟梁之材。”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學校黨委精心設計5個學習專題、列出48條重點內容,通過搭建“班子集中學—專家帶領學—個人主動學—聯系實際學”的“四學”模式,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在全校不斷掀起學習熱潮,全校處級以上黨員領導講黨課299次,各院級黨組織先后開展集中學習、專題研討、讀書會、理論報告會等形式學習300余次﹔學校還將理論學習與宣傳闡釋相結合,設立50個主題教育理論闡釋重點項目﹔學校師生在《人民日報》《天津日報》《紅旗文稿》《中國高等教育》《中國教育報》等發表理論闡釋文章20余篇。
為學之實,固在踐履——直面發展“短板”、針對痼疾“開戰”、給調研出現的問題“開藥方”、現場向校領導“出考卷、提要求”……主題教育以來,校領導聚焦教師評價改革、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提升等領題調研18項,處級領導干部領題調研304項。而這些調研的題目大多都直指學校長期以來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短板。
“要從主題教育中汲取營養,創新形式,冒著熱氣講、帶著溫度說,才能深入學生心裡!”在馬克思主義學院主題教育集體備課會上,青年教師王磊有感而發,並快把主題教育的“熱氣溫度”帶進課堂——在他的思政課上,學生們佩戴炫酷的VR設備就能“走進”雲上展廳聽專家解讀黨的二十大報告。“這是我們開展大思政課綜合改革的縮影”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孫鶴表示,“馬院作為黨在天大設立的第一學院,我們要以主題教育為契機進一步以學鑄魂,先學一步,再學深一些,再理解透徹一些,將思政課講深、講活、講透,形成馬院人人皆名師、門門是金課、堂堂都精彩的良好局面,從而引導廣大青年聽黨話、跟黨走。”
如何形成世界一流的本科教育體系和研究生教育體系?主題教育以來,天津大學出台“金師、金課、金教材”建設行動方案,擬在未來五年實施“雙十雙百”工程——從全校范圍內培育選樹220項本科教學模范,包含10名天津大學榮譽教師、10支天津大學榮譽教師團隊、100門天津大學示范金課、100本天津大學品牌教材﹔天津大學未來技術學院揭牌,將打造由院士領銜,匯聚學校優勢學科,實施本碩博一體化培養,同時引入頭部企業資源的產學研合作新模式﹔學校還探索組建了大型建設工程安全、無人駕駛汽車等13個校級學科交叉平台,加快形成拔尖復合型人才的培育高地、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高地。
如何打破舊思維,探索國際交流合作新模式,不斷拓展中國教育與科技的國際“朋友圈”育人新路?主題教育期間,天津大學(天津市)卓越工程師學院成立,這是學校積極推動全球合作網絡建設、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的又一創舉。
如何解決思政課程教學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更好構建“大思政格局”?學校在調研過程中提出在用好課堂主渠道的同時要全方位推進“網上網下”主陣地提質提效:在西藏日喀則把優質教育送上雪域高原、在甘肅宕昌把“糞渣渣”變成“金疙瘩”……今年暑假,天津大學組建63支學生實踐隊、上千名師生把家國情懷書寫在祖國大地上,實地感悟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
如何提升人才自主培養的能力?天津大學專題調研“問診把脈”,提出“天津大學領航計劃”。8月上旬,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公布,由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牽頭完成的“新工科教育”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這是天津大學將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主題教育成效的寶貴實踐。在金東寒看來,“我們正在探索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引領未來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路徑。”
如何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科研與產業的結合?天津大學聘任著名民營企業家劉毅校友擔任宣懷學院院長——這是我國首位擔任高校創業學院院長的民營企業家。“未來,宣懷學院將採取校企共治模式,推動設立不少於30億元的創投基金群。”劉毅表示,“讓更多學子獲得創新創業課程指導、實踐訓練。”
以主題教育為契機持續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
在第七屆世界智能大會上,發布全球最大指令集高速非侵入式腦機接口系統﹔7月底,新能源化工團隊的“丙烷脫氫耦合表面氧化過程選擇性制備丙烯”相關成果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上,有望為實現“雙碳”目標做出突破性貢獻。
7月22日,天津大學主辦的天津高校首期“技術轉移官”培訓開展,聚力高校科轉人才,助力天開園建設。
化工學院張敏華團隊的一些科研人員發現自己每個月的個人所得稅突然少了,原來是學校對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紅包”“到賬”了。
……
面向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頭部企業需求和服務地方需要,聚焦如何解決“卡脖子”問題?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天大何為”?天津大學在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尋求攻堅克難的制勝法寶,在“求是”中“求實”,在“踐行”中“見效”。
新階段新征程科技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愈加清晰,運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能力愈加增強。正如智能與計算學部黨委書記魏建國在專題聯合學習研討會上所說,學習讓學部中心組對學部未來的方向更明晰。
認識提高了,方向明晰了,對師生在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難點堵點問題認識也就愈加深刻:科研成果轉化氛圍還不夠濃、科技創新服務天津市經濟社會發展還不夠、跨學科科研組織力不強、創新平台建設還需進一步提升……
圍繞這些“堵點”,處級領導干部領題調研中,涉及科學研究和學科建設相關選題就有48項。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天津大學將繼續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努力成為國家基礎研究的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校長金東寒說。如何打造“大基地”“大平台”,推動“大成果”的產出,“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天津大學通過剖析“大地震裝置”案例,得出了結論。由天津大學承建的國家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下大力氣打造的又一“國之重器”,是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建設項目。它根植人民至上啟動建設,高起點高站位謀劃,建設中勇於攻堅克難,十年磨一劍,打造了矢志為國為民的國之重器。主題教育中,通過這一典型案例分析,天大得出了科研創新的“五個必須”規律並將其在全校推而廣之:必須遵循科學理論,堅持正確方向﹔必須胸懷“國之大者”,堅持“四個面向”﹔必須做到敢為人先,堅持“獨立自主”﹔必須勇於真抓實干,堅持“久久為功”﹔必須發揮組織作用,堅持“黨建引領”。
隨著《天津大學關於鼓勵建設集中攻關平台的若干規定》的出台,舉校體制的科研組織模式創新開始探索,以125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項“卡脖子”重大專項項目形成的優勢領域方向為基礎,在事關國家安全和長遠發展戰略研究方向上,天津大學推動組建了一批跨學科、跨界融合的集中攻關平台,從機制上破解了長期以來制約學科交叉融合的難點堵點問題,為支撐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研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承擔著“挑大梁、當主角”的重任。為了加強青年科技人才梯次儲備,造就一批有未來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天津大學制定出台《天津大學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培育計劃項目實施辦法》,明確設置“啟明”“攀登”“卓犖”三類計劃,通過梯次培育,給予8-10年的連續支持,將青年科研人員逐步培養成為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通過開辟新機制,為打造人才高地積蓄力量。
今年以來,舉全市之力打造的天開高教科創園被視為天津創新發展的新策源地。學校向全校有志創新創業的師生發出號召——到天開園建功立業!然而,科研教師中“不敢轉、不想轉、不會轉”的現象還依然存在,從而致使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規模不大、質量不高。聚焦天開園建設貢獻天大力量、成果轉化難點堵點和解決辦法、成果轉化評價制度建設等主題,學校多次開展專題調研,深入查擺、梳理制約學校成果轉化的關鍵問題。按照市場化模式運營天津大學科技園﹔建立以首席技術轉移官為組長的工作小組,統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重組宣懷學院,聘請創業成功校友擔任院長,設立北洋海棠創投基金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解決科技成果“最后一公裡”的難題﹔全面摸清師生校友成果轉化項目及專利底數,打造成果轉化項目“蓄水池”﹔將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列入教職工職稱評聘、績效評價的參考標准,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獎並納入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一系列“組合拳”讓成果轉化氛圍在天津大學愈加濃厚。遴選首批28個硬核項目入駐,募集3600萬創新創業獎金……天津大學拿出最前沿的科研成果,遴選最適合的產業化項目,准備最充足的創業基金,以“求是”“求實”的實干姿態,深度參與天開園建設,為科創天津貢獻“天大力量”。7月,天津大學出台了《天津大學科技創新服務天津經濟社會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進一步充分發揮學校人才和科技優勢,全方位融入天津建設和發展。
而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學校已簽署技術轉讓/許可合同49項,合同總金額2965.96萬元,超過去年同期水平。在副校長王天友看來,“積極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應有之義。”
推動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內部治理實效
直面發展“短板”、針對痼疾“開戰”、給調研出現的問題“開藥方”、現場向校領導班子“出考卷、提要求”……6月13日,天津大學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研討會。
在這場研討會上,高強度的“頭腦風貌”,力求將主題教育成果轉化為推動學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實在在的成效。
“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管理制度,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在楊賢金看來,包括教師評價改革在內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正是推動內部治理更加科學完善的“牛鼻子”。
從今年5月起,化工學院人事制度綜合改革方案進入實質化實施階段,績效考核的權力被進一步下放到“系”甚至“課題組”,個人考核變身團隊考核。面對教授們提出的“改革觸及一些現有政策或制度的圍牆怎麼破?”“校內外評價條件不同,學院內部改了,外部不認可怎麼辦?”等一系列問題,黨委書記楊賢金在調研座談時堅定地說,把所有教師干事創業的激情激發出來,隻能靠改革。改革要先動起來,要邊干邊改,在動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人事制度綜合改革,被楊賢金生動地形容為“像車要分道行駛”一樣,人才的分道發展,就是既要有開汽車上高速路的,也要有騎自行車靈活穿街走巷的,各自發揮優勢,才能構建起人才充分發展的立交橋,而管理部門要做加油站、充電站、維修站,這樣才能讓事業發展更順暢。
主題教育中,天津大學通過調研發現了人才隊伍建設中的諸多不足,如:現有人才隊伍立德樹人為根本導向的教師評價標准尚不健全,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的評價傾向仍需著力扭轉﹔分類多元為基本原則的教師評價機制尚需探索,仍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手段趨同等問題﹔與教師評價結果相協調的資源配置機制仍需完善,學院主體作用仍需強化﹔與教師評價機制相適應的人才工作體制仍需健全,多部門協同的人才工作體制仍需持續完善等。
做“精”教學科研隊伍、做“強”服務支撐隊伍、做“實”教師思政與氛圍營造……學校通過調整優化校內人才計劃體系,加大對戰略科學家的全方面支持,加大對青年人才的多維度支持,完善青年教師發展機制﹔建立校級團隊建設模式,著力解決戰略科技人才及有影響力的創新團隊不足的關鍵問題﹔以匯聚大團隊、構建大平台、承擔大項目、產出大成果為目標,賦予團隊負責人更充分的自主權﹔在基礎學科、文科和新興學科等建立人才特區,探索一院一策、一人一策……
如今,在很多中觀、微觀層面,主題教育期間的對策舉措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輔導員人才計劃崗位評聘、管理人員寬帶薪酬改革、高水平實驗技術隊伍改革、教師發展中心實體化建設方案、化工學院“一院一策”人事制度改革、校內人員轉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改革等工作方案通過學校審議並推出了一系列制度文件。與此同時,部分院級單位教學科研系列專業技術職務晉升評價體系已完成修訂並通過學校論証,績效津貼成本分擔機制、教職工榮譽體系管理辦法、數學學院人才特區建設、教師隊伍團隊建設機制、研究系列隊伍建設機制、校內跨學科跨學院教師兼職兼聘機制、人才計劃崗位冠名機制、教師學術休假制度等已形成工作方案待進一步征求意見后推動實施。
在抓住這個“牛鼻子”的同時,主題教育期間,學校聚焦高質量發展和師生關切,進一步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和服務的高效性,共制定修訂各類制度規范26項,從體制機制上補齊短板弱項,建立健全了長效機制。如,在校內外調研基礎上制定《學院(部)公用房屋管理辦法》,推進公用房配置和使用改革﹔精儀學院在主題教育期間研究完善教師業績考核辦法等系列長效機制,為完善學院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在主題教育中為師生辦實事解難題
學校內有的道路路面坑坑窪窪不好走怎麼辦?大學生活動中心周邊廣場石材損壞、鬆動、脫落嚴重怎麼辦?衛津路校區的綠化景觀效果不理想要怎麼反應?青年湖東岸路燈昏暗,存在安全隱患如何解決?申請使用學校校章需要哪些手續?我的財務報銷單能否一次報銷成功?……
面對校內師生關切的問題,如何想師生之所想,急師生之所急,有效解決一批師生關心的具體問題,這是推進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舉。
樹高千尺,其根必深﹔江河萬裡,其源必長。主題教育中,“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精神,感召著全校上下,在工作中,要把全體師生的利益放在首位,解決師生“急難愁盼問題”,不斷增強師生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想全面扎實的解決好師生“急難愁盼問題”,必先用好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校、院兩級單位發揮各自溝通優勢,暢通渠道,深入到基層一線開展調查研究。提案大賽、教代會、午餐會、座談……實地走訪、電話調研,通過多種形式收集“金點子”,整理意見建議,傾聽心聲,了解困難。找准師生心中的難點、痛點、堵點,經過梳理形成了校級“我為師生辦實事”項目14項,院級項目192項,征集各類提案144件,各類意見建議一千余條。
面對全校師生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主動面向師生聽取意見和建議,實事求是地反映師生心聲,及時回應師生的關心關切,解決師生急難愁盼問題,才能真正贏得全體師生員工的口碑,才是將主題教育落到實處的具體體現。
“服務大廳的老師非常耐心,流程上我搞錯的地方蓋章的老師也細心給我解釋。”對於為科研團隊材料蓋校章的電氣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孫華清來說,僅僅是小小的一個蓋章服務,讓他感受到了學校為師生服務上的巨大轉變。
“服務師生意識不夠強”是師生反響強烈的重點問題之一,機關作風建設直接影響著師生在校體驗,服務師生必須打破傳統,主動求變。面對問題,機關黨委印發《改進機關工作十六條》,通過常態化開展的機關黨支部作風建設專題組織生活會等方式,引導機關干部嚴格按照提升管理服務意識、遵守行為規范承諾踐諾,提升學校為師生服務質量。與此同時,變被動服務為主動。就業季走訪用人單位、舉辦大型雙選會、宣講會、點對點幫扶……專項行動為學生提供崗位7.5萬余個﹔精准摸排各類突發事件,累計幫助包括受暑期洪澇災害影響的5人在內的20人切實解決實際困難,發放臨時困難補助3.86萬元﹔積極探索電子印章使用,推進師生用印服務便利化……一系列舉措讓孫華清這樣的普通師生,不論在學校裡、在生活中、在一線服務的窗口前都能感受到主題教育實效。
“雙校區校園環境整治完善專項整治”,校園道路更加平整,燈光布局更加科學﹔校內分批次增加了充電點位,食堂根據師生需要優化了供餐時間﹔幼兒園為青年教師解決暑期的后顧之憂﹔“為老服務”暖心服務月,為老同志創造整潔舒適的居家養老環境﹔圖書館開辟“德耕堂”為離退休教師學習交流提供有效條件保障﹔體育部、場館中心為滿足師生日常體育鍛煉需求,對新老校區體育設施進行更新……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著落,不敷衍,不怠慢,踏踏實實把工作做到實處,讓師生真真切切感受到實惠。學校各部門用實際行動把主題教育成效轉化為深入基層一線為師生辦實事的生動實踐,用一個美好、宜人、安全、和諧、可持續的校園,最大程度滿足廣大師生對學校雙校區優美、舒適、可持續的校園生態環境的更高期待。
以主題教育為牽引全面加強黨的建設
在天津大學圖書館,有一個布置典雅的“紅色空間”格外引人注目。這是該校新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圖書專區,保存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社科圖書近7萬冊,還設計了黨建研究廂、視像閱覽室,迅速成為最受校內師生歡迎的“閱讀打卡地”。
作為中國第一所現代大學,黨的領導貫穿於辦學治校育人之中。主題教育中,學校明確“五個堅定不移”,牢牢把握住正確的辦學方向,堅定地用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
在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當代馬克思主義教研部黨支部“課程小組制”為代表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上,積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類課程教學、體現“課程思政”,使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理論課同向同行。與此同時,對於“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研究”這樣的專題研究項目,學校也給予立項支持,不斷加強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研究闡釋工作。
高校立身之本在於立德樹人,要想持續培養一批能為國家做出天大貢獻的科技人才,就離不開在黨的領導下,努力打造一支堪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重任的干部人才隊伍。堅持把政治標准放在首位,在政治素質考察考核上下功夫,大力選拔使用政治素質高、思路視野開闊、科研能力強、有家國情懷的優秀干部,特別是用好那些在教學科研一線、重大技術攻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干部,成為學校積累下的寶貴經驗,選拔進入院級領導班子116名業務骨干也為學校發展提供了有效人才支撐。暢通各類干部職業發展通道,努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有了這樣的制度保障,也充分激發了學校師生干事創業的熱情。
在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有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工地,師生們親切地叫它“大裝置”。這是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項目所在地。學校依托項目成立大科學裝置黨支部。這支“大裝置”建設的核心團隊,是一支平均年齡隻有36歲的“黨員突擊隊”。支部通過開展“砥礪奮進守初心,防震減災擔使命”教育活動,牢牢把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扛在肩上,凝聚決心力量,連續解決重大技術問題40余項,提升我國在國際地震科研領域的話語權。這是天津大學基層黨支部發揮堡壘作用推動學校不斷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學校通過持續聚焦加強黨的建設,著眼與事業深度融合加強基層黨建工作。以高質量黨建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優化黨支部設置,建強黨務工作者隊伍,提高黨員發展質量,探索融合機制。為近年來取得的“妙手”醫療手術機器人、酵母長染色體合成、“海燕”水下滑翔機、腦機接口芯片等重要成果提供了組織保障。
6月29日,全國組織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天津大學黨委在會上做了題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 加快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典型發言,匯報了學校通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加快推動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經驗做法。天津大學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對新時代高校工作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務新要求,繼續深化拓展,圓滿完成主題教育各項任務,努力在以學鑄魂、以學增智、以學正風、以學促干方面進一步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為建設教育強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焦德芳、劉曉艷、劉延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