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進天津最大保障房片區雙青新家園——
保障房托起安居夢(新春走基層·一線調研)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暖陽下的雙青新家園。馮暐攝
盛康園社區居民舉行迎新春聯歡會,居民在畫布上寫下新春心願。本報記者 李家鼎攝
孩子們在雙青第四幼兒園操場上做游戲。盛康園社區供圖
數據來源:住房城鄉建設部
近年來,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天津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把保障居民安居樂業作為頭等大事,逐步擴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兜牢民生底線,讓人民群眾不斷有新的獲得感。
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連續11年將住房保障列入全市20項民心工程,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投入力度。近日,本報記者深入探訪天津最大保障房片區雙青新家園,走近社區居民的生活,傾聽社區居民的心聲,講述社區居民的故事。
——編 者
正月裡,天津市民羅玉芬家中喜事連連:自己即將迎來86歲生日,兒子李恩杰也辦齊手續,干起了網約車司機。最讓羅玉芬感到高興的,是在新家迎來了第一個春節——去年8月,她與兒子如願申請到公租房,經過一段時間的布置,節前終於搬進新居。
這天,女兒李恩花也來新居幫忙,地板、玻璃擦了又擦,餃子也准備了3種不同的餡……
“小時候盼過年,也‘怕’過年。”李恩花說,“人一多,我和弟弟隻能站著吃年夜飯。”今年春節,她和弟弟將一家人喬遷新居的喜訊分享給親朋好友,家裡的聚會從大年初二一直排到初七。
這裡是天津市北辰區青(廣)源街道,2011年2月,天津市在北辰區西部、外環線以西,啟動建設天津最大的保障房片區,命名為“雙青新家園”。13年寒來暑往,荒地變新城。3.02平方公裡的土地上,23個小區、346棟高樓,托舉起5.1萬名群眾的安居夢。
安 心
“設計挺合理,住著真踏實”
年過八旬,可羅玉芬老人依舊耳聰目明,熱情健談。
20歲那年,羅玉芬來到天津。60多年來,她住過天津西站旁的棚戶區、老廠房的集體宿舍,還借住過親戚家的小瓦房,可不管怎麼輾轉騰挪,一家人的人均住房面積從未超過7平方米。
女兒成家生子,邀媽媽和弟弟同住,30平方米的屋子,最多時要塞下7口人,“小舅子和姐夫擠一個屋,換誰都尷尬。”李恩花說。
67歲的沈玫原來家住和平區勸業場街道,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一住就是40年。廁所是公用的,“早起上廁所,排隊要半小時。”
由於住房擁擠,加上沈玫和丈夫工作都忙,兒子3歲以后,不得已被送到奶奶家。“周六白天接回來,周日晚上再送走……”沈玫回憶。
“咱們社區的居民,都有一段關於住房的辛酸回憶。”雙青新家園盛康園社區第一任居委會主任任麗娟如今已退休,但仍對“2016年11月15日”這一天印象深刻:那一天,首批入住居民迎來拿鑰匙的日子,“有些居民甚至提前聯系好搬家公司,盼著拿鑰匙當晚就能睡在新房裡。”
根據《天津市公共租賃住房管理辦法》,天津公租房的保障對象聚焦城鎮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上年人均年收入3萬元(含)以下、人均財產11萬元(含)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積12平方米(含)以下。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連續11年將住房保障列入全市20項民心工程,不斷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投入力度。近年來,天津採取實物配租保障和住房租賃補貼並舉的方式強化公共租賃住房保障,盡最大努力保障困難群眾住房需求。近3年,天津累計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難群眾發放租房補貼13.99億元,惠及困難家庭約9.6萬戶。
走進羅玉芬的新家,淺色的地磚,搭配深色的踢腳線,透出簡約實用的裝修風格。雖然建筑面積隻有50多平方米,但兩間臥室被承重牆隔開,互不打擾,廚房和洗手間各有5平方米,還有一個2平方米的儲物間。“設計挺合理,住著真踏實。”羅玉芬說。
女兒還送來一份特殊的喬遷禮物:一幅由她創作的刺繡作品,隻見上面牡丹花綻放,一隻公雞帶領幾隻小雞在愜意啄食——李恩杰屬雞,今年55歲。
羅玉芬手指繡畫,笑著對女兒說:“我更喜歡畫裡的這4個字——‘豐衣足食’。”
舒 心
“配套要建到群眾的心坎上”
沈玫家的君子蘭開花了,翠綠的葉子中,冒出嬌艷欲滴的花瓣。“君子蘭的花期一般在春天,但我搬進盛康園社區4年,年年冬天都開花。”沈玫解釋,花期提前,証明溫度適宜,“牆板厚,窗戶嚴,暖氣供得足,老伴在家就穿一件背心。”沈玫說,“住在這,舒心。”
實際上,沈玫剛搬來盛康園社區那會兒,過得並不舒心:原先住的房子雖小,卻位於市中心,出小院就是公交站,15分鐘步行范圍內有好幾個菜市場,方圓兩公裡內,就有兩家三甲醫院﹔2018年搬進新居,心裡有了落差:“除了房子好,干啥都不方便。”
出門買個菜,要倒幾趟車﹔銀行網點、手機營業廳,一個都沒有﹔規劃建設兩所中學、5所小學、11所幼兒園,隻交付了兩所幼兒園……
“居民入住數量快速增加,教育、醫療、公共交通等設施建設滯后,給群眾生活帶來很多不便。”青(廣)源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士久說,“不能讓困難群眾搬了新家,生活標准還在‘底部’轉悠。”
2018年,北辰區開始下大力氣改善雙青新家園等保障房片區的公建配套設施。
經過幾年努力,雙青新家園面貌一新。走在寬敞整潔的柏油路上,小超市、包子鋪、火鍋店等商鋪映入眼帘﹔兩個菜市場相繼在雙青新家園東區投入使用,緩解了居民“買菜難”﹔大型商業綜合體開到家門口﹔7條公交線路直通市中心和地鐵站……
“下樓就有小公園,不遠處還有200多畝的雙青公園,這樣的配套咋能不滿意?”沈玫說。
73歲的獨居老人王慧璉對室內的“配套”更為滿意……
走進這間38平方米的一居室,王慧璉指著枕邊的一個白色按鈕,打開了話匣子。去年冬天,她曾經發燒、咳嗽、頭暈腦漲、胸口發悶,在感覺站不穩的時候,趕忙按下按鈕,隨即,遠在外地的女兒和居委會同時收到預警信息,沒過多久,網格員就敲響了房門……
公租房社區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以雙青新家園為例,4個公租房社區1萬多戶居民中,60歲以上人口佔比達35%。2022年以來,青(廣)源街道在公租房社區推動智慧社區建設,免費為928名高齡、獨居或需要特殊關照的老人安裝了“一鍵報警器”和“健康監測器”。異常情況發生時,社區網格員會及時接收預警提示,第一時間與老人或家屬取得聯系。
針對居民反映強烈的上學遠等問題,青(廣)源街道積極爭取財政資金,推進相關工程建設。目前,6所幼兒園和2所小學已投入使用,中學也在緊張籌建中……
青(廣)源街道還在試點社區提升數字設備“嵌入度”,智慧門禁、可視對講、智慧充電等設備相繼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居民的生活便利度。
“配套要建到群眾的心坎上,才真管用。我們將加倍努力,絕不讓保障房片區居民的生活水平‘掉隊’。”李士久說。
暖 心
“你幫助我,我幫助你,咱們共同的家,一定越來越美好”
2018年,陳振寰成為盛康園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這個90后退役軍人在部隊裡曾是運輸兵, 急難險重的任務每次都搶著上。然而,當近8000人的居民花名冊出現在眼前時,他卻犯起了嘀咕:獨居老人513戶、殘疾人家庭356戶、低保家庭357戶、失獨家庭24戶,還有失業群眾等各類群體。此外,公租房社區人口流動性大﹔居民來自市內各區,對新社區歸屬感低、認同度不高。
怎麼管?“直到認識於大媽,我既收獲了感動,也得到了啟發。”陳振寰說。
於大媽全名於鳳錦,今年71歲,退休前在天津的一家電池廠工作。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她在廠內第一個報名參與救援,搶修設備、搶救傷員。
搬進盛康園社區,她第三天就找到黨組織:“住在這兒的有不少是困難群體,我能為大伙兒干點啥?”
每天早上,打掃樓道﹔見學校門口道窄車多,穿起紅馬甲去維持秩序……“這麼大的社區,總會有人遇到難處。”於鳳錦和宋桂榮、郭秀雲等老黨員,共同發起成立“小太陽先鋒隊”,專門為困難家庭和孤寡老人提供志願服務。
身邊有了榜樣,工作也有了思路。“做好基層治理工作,得動員大家共同參與!”陳振寰說。
陳振寰提出“黨員+志願者”的工作模式,一方面將社區劃分出6個網格黨小組,依托“網格長—網格員—樓門長—微網格員”4級鏈條,做到“人群情況清、服務需求清”﹔另一方面,與物業公司成立“不倒翁應急服務隊”,為居民提供24小時緊急救助﹔還打造“匠心便民維修部”“康說樹洞心靈驛站”兩個項目,為獨居老人提供“零件代買+上門維修”服務、為青少年提供免費心理輔導。
“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感動群眾。”李士久介紹,為營造文明向上、暖意融融的社區氛圍,青(廣)源街道已連續3年開展“雙青好人”評選活動,累計選樹53名“孝老愛親、助人為樂”榜樣模范。
盛康園社區成立8年多以來,相繼涌現出7位“雙青好人”,其中2人還獲評“天津好人”。作為“雙青好人”代表之一,前幾天,於鳳錦被社區邀請去給大伙兒做演講,活動前夜,她用工整的字跡收尾講稿:“你幫助我,我幫助你,咱們共同的家,一定越來越美好!”
信 心
“每年除夕夜,都有大爺大娘給我送餃子,他們知道,我一定在”
用居民李偉的話說,搬入盛康園,她“有喜也有憂”……
喜從房子來:過去跟公婆擠在一間36平方米的小平房,“孩子大了,實在沒法將就”。搖號中簽,首批入住,孩子4歲第一次坐電梯,“大眼睛到處看,進了電梯興奮地走來走去”。
憂從現實來:家庭收入隻來自丈夫一人。李偉下崗早,學歷不高,又沒什麼手藝,還要照顧婆婆和孩子,想找一份兼顧家庭的工作,難上加難。
“我們發現,社區裡有不少像李姐這樣的婦女,有強烈的就業需求。”陳振寰說。
“有什麼樣的工作可以顧家增收兩不誤?”陳振寰邊思忖邊打聽,終於找到一個“編織仿真手工花”的項目。對接供貨方、銷售商,騰出原料屋、成品倉,2022年5月,“姐妹花”手工坊開張了……
走進手工坊,桌上擺滿大伙兒的作品。“繡球花、小洋蘭、康乃馨……不同種類編織難度不同,價格也不一樣。”李偉細細算起賬來:平均每枝能掙5毛錢,一個月下來少說四五百元,多的時候能上千。
“自由靈活,多勞多得,大部分人都是拿回家做。”陳振寰說,“姐妹花”手工坊創辦以來,已累計幫助328名低收入群眾靈活就業,帶動增收超過40萬元。
前不久,29歲的小伙子肖翔中成了手工坊裡特殊的一員。“訂單多,我臨時來幫幫忙。”肖翔中打小患有腿疾,2016年從天津科技大學畢業后,搬進盛康園社區。
“他本事大著呢,既會寫代碼,又會剪輯視頻。”長期相處下來,陳振寰已經把肖翔中當成了家人。
“針對特殊群體的就業需求,我們與街道勞動保障部門聯合搭建‘就業幫幫團’,一方面鏈接社區內勞動力資源,一方面收集優質崗位,將用人單位需求精准帶到社區。”陳振寰說,在社區幫助下,肖翔中最近又面試了兩家單位,“希望能有好消息。”
對於社區未來的發展方向,陳振寰已有清晰思路:“盡最大努力,發動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
“去年以來,我們提出‘社區合伙人’的概念。”陳振寰介紹,社區邀請幼兒園、口腔醫院、養老機構等8家企事業單位簽署合伙共建協議書,邀請每位“合伙人”“簽署1份項目清單、開展1個系列服務活動、解決1個民生問題、承擔1份關懷責任”,以期達到“齊參與、共治理、同受益”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今年,我們將嚴格挑選、積極拓展項目,爭取為老百姓帶來更多實惠。”
大年三十,陳振寰又給自己排了夜班,在盛康園社區工作5年多,他早已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每年除夕夜,都有大爺大娘給我送餃子,他們知道,我一定在。”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1日 第 0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