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京津冀協同發展這十年”系列報道

京津冀:開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局面

人民網聯合報道組
2024年02月24日07:58 | 來源:人民網-天津頻道
小字號

位於北京市海澱區的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正在天津構建一座“共享工廠”。未來不久,京津冀微納光電子芯片企業將共赴這場“硬科技”“產業盛宴”……

這,只是京津冀科技創新協同發展走深走實的一個縮影。10年來,京津冀三地勇於創新突破“做闖將”,實現產業協同“一條鏈”。創新主體從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為開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局面注入澎湃動能。

開創局面 “硬核科技”三地共享

硬幣般大小的顯微鏡,戴在實驗小鼠頭上,就能夠對其大腦神經元和神經突觸進行清晰穩定成像﹔活細胞上僅有60納米的核孔結構,超分辨顯微鏡不僅能“看”清,還能給它拍“動圖”﹔一塊電子皮膚,能讓多層芯片、傳感器變得“柔軟”,實現溫度、壓力、電信號等5種“觸感”……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一派繁忙景象。實驗室裡,科研人員正加緊研發攻關。

先進傳感技術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傳感器電極表面形貌觀測。人民網 李世奇攝

先進傳感技術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傳感器電極表面形貌觀測。人民網 李世奇攝

該中心是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戰略樞紐,目前正在天津構建一條國內最先進的微納光電子芯片生產線,落地微納光電子芯片制造裝備的全部工藝。未來,這條產線還可以作為“共享工廠”,讓京津冀地區其他企業輕裝上陣。

精准發力重點領域,協同發展同頻共振。

走進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一排排整齊的大型計算機櫃映入眼帘,新一代超級計算機已實現一秒鐘內百億億次的運算。每天,超過15000項計算任務在這裡執行,其中有2/3來自京津冀。這是京津冀地區的“最強大腦”。

在這裡,超級算力源源不斷轉化為生產力,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已成為京津冀乃至全國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的“超級馬達”。該中心構建的京津冀大數據協同處理中心,也已經在為近萬家重點科研單位、企業和政府機構提供技術服務。

10年來,三地科創協同的“苗”已結出許多產業協同的“果”。科創協同打破了過去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局限,在三地拔節而起,形成了重點領域共享“硬科技”的新局面。

架梯搭台 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機械臂“緊握”鉛筆,“絲滑”游走,不一會,一個活靈活現的卡通形象躍然紙上……在天津新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款機械臂展示著“絕活”,贏得參觀者陣陣喝彩。

天津新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調試機器人。人民網記者 孫翼飛攝

天津新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調試機器人。人民網記者 孫翼飛攝

“我們在北京研發,在天津完成產品的試制和批量生產。”天津新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總監南曉偉說,自己每周二都坐著高鐵將北京總公司的研發方案帶到天津來。幾年前,新鬆智能就將生產線轉移至天津市寶坻區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生產線在天津‘安家’后,公司發展越來越快。”這是南曉偉的發現。

吸引創新“候鳥”前來“筑巢”,讓高科技的“種子”成長為產業“大樹”。自2017年正式破土動工進入實質性建設以來,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累計注冊經營主體已達1500余家,初步形成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與新材料、人工智能與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四大產業集群。

為了讓創新企業“唱好戲”,河北也在奮力“搭台子”。

走進位於河北衡水北方工業園區的中裕鐵信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裕鐵信”)裝配車間,兩條大噸位裝配線正在為雄商高鐵趕制27000KN摩擦擺減隔震支座,一排排擺放整齊的橋梁支座正等待著發往施工現場。

這一刻,高雙全盼了7年。作為中裕鐵信總工程師,高雙全帶領團隊,參與中國科學院在河北的科研項目。歷經5年科研攻關,2年試制和工藝試驗,雙方最終聯合研制出橋梁支座使用的摩擦材料,填補了我國高裂度地區橋梁支座大摩擦系數等方面關鍵技術空白。“剛研制成功就用在支持雄安建設上,非常榮幸!”

中國科學院科研成果能夠“無縫銜接”轉化,得益於省級研發平台。“我們牽頭成立研究院,以項目轉化為牽引,人才、技術、資金、儀器等為保障,整合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現了關鍵共性技術快速突破及產業化。”河北省交通工程配套產品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金家康表示,未來將持續加強與中國科學院的創新合作,支持河北省企業與其創新團隊開展關鍵核心技術的協同攻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完善機制 創新主體“同台共舞”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內,滿眼紅紅的春聯,讓人感到喜氣洋洋。

開工第一天,雄安妙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許蒙超倍感溫馨,又充滿動力:“園區特地請來書法家寫了春聯。我們從北京疏解過來,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干勁十足。”

許蒙超原本在北京開辦了一家生物技術企業,2023年12月中旬,和雄安中關村科技園簽署協議后,在雄安新區成立了一家子公司。許蒙超說,從簽署協議到公司開業,僅用了20多天,“感覺就像飛一般”。

為了讓創新的種子盡快“落地開花”,園區運營方中關村發展集團首次集成式把11家平台公司的科技服務復制到雄安新區,讓北京疏解到雄安的企業,也能享受到和北京中關村一樣的全方位服務。

“項目園區已經入駐了包括來自北京、天津、河北的多家科技型企業。”園區產業組織負責人徐天鴻介紹,眼下,園區正傾力筑巢引鳳,全流程服務入駐企業,發揮集成服務能力,接下來,園區將進一步促進創新要素高效流動,通過聚集產業資源、整合創新資源、鏈接疏解單位等方式,驅動區域創新能力升級,為區域經濟持續增長注入強大動力。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人民網記者 李兆民攝

在北京大興國際氫能示范區,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億華通”)制造總監牟曉杰,切身體會到了企業成長所需的“土壤”“雨露”“陽光”。

億華通主要生產80kW、120kW燃料電池系統,適用輕卡、重卡、公交、客車等商用燃料電池車輛,而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北京大興區正積極推進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公交、環衛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這對我們來說,就是天時。”

牟曉杰越來越堅信,公司落地大興區是最好的選擇,不僅地理和交通條件優越,可以和客戶暢快“雙向奔赴”,產業、創新、人才等支持政策也一應俱全。“我們一心扑在研發上,其他什麼都不用管,還得到了真金白銀的支持。”

2022年,大興區政府頒發《大興區促進氫能產業發展暫行辦法(2022 年修訂版)》,在吸引“高精尖”企業入駐、降低企業運營成本、鼓勵企業創新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單項最高補貼2000萬元,億華通正是受益者。

縮短成果轉化周期,填補區域內創新窪地,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超級集群”……構建協同創新機制,讓京津冀創新協同跑出“加速度”。

不久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人大常委會發布《關於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從資源開放共享、人才培養使用、資金支持、優化營商環境和法治環境建設等方面,多措並舉培育創新生態,進一步完善創新功能互補機制。同時,《決定》進一步明確要把北京科技創新優勢與天津先進制造研發優勢、河北環京地緣優勢相結合,三地共同打造區域發展高地。

未來,三地將集中優勢科技資源,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合理配置,讓更多創新主體在京津冀同台共舞。

(孫翼飛、池夢蕊、趙明妍、朱延生、宋燁文)

【相關閱讀】

牽住“牛鼻子” 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責編:孫翼飛、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