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以“信”促“治” 激發城市發展活力

人民網記者 張靜淇 孫一凡
2024年04月27日12:43 | 來源:人民網-天津頻道
小字號

就醫新體驗,看看“信用就醫”如何替患者“跑腿”。視頻制作:人民網記者 孫一凡

“信用就醫”先診療后付費、“信用停車”享受折扣、“信用出游”減免門票……在天津,信用元素嵌入到城市文明建設與社會治理中,讓誠信變得愈加有“形”,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底色和新優勢。

天津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人民網記者 張靜淇攝

天津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人民網記者 張靜淇攝

保障:數據惠民促發展

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深入推進,信用手段在城市現代化治理能力提升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然而,自然人公共信用畫像缺失、行業治理數據分散、信用數據應用程度低等成為制約信用手段作用發揮的主要因素。依托自然人“海河分”數據助推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應用場景是天津市數據局征集的“數據要素x”典型案例,該應用場景有效地破解了這一難題。

“海河分”是由市公共信用中心運營,依托大數據搭建的個人公共信用評價體系。“海河分”個人信用評價模型圍繞基礎信息、行業信用、守信激勵、遵紀守法和履約踐諾五大維度精准繪制市民誠信畫像。“該模型背后依托的是天津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歸集的海量信用信息,數據來源以政府部門與具有公共屬性的機構為主,具有權威性、多元化的特點。”天津市發展改革委信用建設處處長楊立全說,“這也是我們搭建‘海河分’的初衷,希望用公共數據更好地服務大眾。”

截至2023年年底,平台79家信源單位提供的自然人信用數據規模已經超17億條。為提升“海河分”評價精准度及獲得更多市民認可,市公共信用中心圍繞數據下功夫,通過強化部門協作,拓寬數據來源,豐富“海河分”評價維度。截至2023年年底,市公共信用中心共歸集了950多類數據項,其中納入到“海河分”個人信用評價模型中的指標數據項超過100個。隨著數據維度的增加與豐富,“海河分”評價結果更加精准,讓原本模糊難量化的個人信用畫像直觀且精准展現。

“我們聚焦行業治理,以行業數據反哺信用數據。”楊立全表示,在“信用+失信治理”領域及場景選擇中,市公共信用中心主動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對接,把行業監管及治理難點作為“信用+治理”機制創新的突破口。運用信用手段破解行業失信治理難題的同時,以行業數據豐富反哺自然人公共信用數據,隨著數據維度的增加進一步提升“海河分”評價模型的精准度,為拓展更多應用場景提供有力支撐。

西青區中醫醫院試點“信用就醫”。人民網記者 張靜淇攝

西青區中醫醫院試點“信用就醫”。人民網記者 張靜淇攝

激勵:積分“變現”享實惠

數據價值必須在應用場景中才能實現。“目前,‘海河分’搭建了197個守信激勵場景。注冊開通用戶數超過52萬人次,訪問人數突破1300萬次。”楊立全說。隨著用戶規模持續增加,“海河分”已經成為開展“信用+”應用場景的重要載體,成為信用賦能城市治理的重要手段。

“您要不要掃碼試一下我們醫院新實行的‘信用就醫 先診療、后付款’服務,就是先看病、化驗、檢查、治療、拿藥,最后集中繳費,這樣您就不用在每個環節都排隊繳費了。”在西青區中醫醫院門診大廳,導診征得患者同意后,幫助其通過“海河分”開通“信用就醫”服務,並申請到“信用就醫”信貸額度,在自助機上選擇“信用就醫”模式挂號。“一套流程下來確實挺方便的,不用來回往繳費的地方跑了。”該患者就診結束后,拿著剛開的藥回到自助機前,進行離院確認。

“就診群眾普遍反映的候診時間長、繳費耗時長、取藥排隊時間長、就診時間短‘三長一短’問題,我們一直都在著力推動解決。”作為“信用就醫”首批試點醫院,該院院長趙菁莉說,“從我們試行一個月時間來看,‘信用就醫’有效減輕了窗口和自助機排隊壓力,實現診療效率、就醫秩序、醫院效能、患者滿意度‘四提升’。”

在改善就醫體驗的同時,“信用就醫”還減輕了患者看病負擔。患者就診結束后,離院前需在醫院窗口、自助機等渠道刷醫保卡,實現醫保賬單分離,醫保部分實時結算,自費部分由試點金融機構墊付,同時完成醫院端的結算對賬。離院后,患者可通過微信、雲閃付、支付寶等渠道償還貸款,無息還款期最長59天。

試行中該院發現,老年患者在應用時存在或多或少的困難,特別是注冊環節。趙菁莉說:“對此,我們將強化醫院導診、挂號收費窗口工作人員的相關培訓,助推醫療服務數智化轉型,讓群眾享受到更優質、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信用就醫’是‘海河分’今年3月落地的應用場景。首批試點醫療機構為濱海新區新城醫院、西青區中醫醫院、南開大學醫院,第二批將選擇在三甲醫院和更多區級醫院推廣。”楊立全說,“目前,我們聯合市衛生健康委與天津一中心醫院進行對接,爭取盡快落地。”

天津市公共信用中心工作人員豐富“海河分”應用場景。人民網記者 張靜淇攝

天津市公共信用中心工作人員豐富“海河分”應用場景。人民網記者 張靜淇攝

監督:信用成為硬約束

“城市治理既要堅持正向激勵也要重視約束治理,‘海河分’作為個人誠信的新標尺,兼顧對市民日常行為的正向激勵與負面提示。”楊立全說。

《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明確,“建立完善全市統一的信用信息系統,健全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行政執法部門對不文明行為作出處罰的,應當按照規定將處罰情況錄入信用信息系統”。根據條例,市公共信用中心率先編制形成“不文明行為數據目錄”,明確個人不文明行為行政處罰數據歸集范圍,初步形成涵蓋公安、民政、城市管理等各類不文明行為信息的“目錄清單”,根據該目錄清單對相關數據進行全量歸集,並納入自然人信用評價體系。

與此同時,市公共信用中心加強與交通運輸、稅務等行業監管部門的合作,通過信用信息共享、信用承諾等手段,助力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化解城市治理難題。

為倡導共享單車文明規范騎行,市公共信用中心積極響應並聯合市交通運輸委等單位共同推動“信用+文明騎行”治理機制落地。三家共享單車企業對多次違停用戶開展聯合限制騎行措施。為突出正向引導作用,首次被聯合限騎的用戶可通過“海河分”提交信用承諾,即可免除共享單車限騎,給這些用戶一次主動糾正失信行為的機會,但當用戶再次發生違停行為則會被三家企業重新列入限行名單。

在稅務領域,為引導納稅人誠信納稅,市公共信用中心與稅務等部門一起探索“信用+依法納稅”新型監管模式和創新個稅領域信用建設機制,稅務部門定期將個人所得稅納稅信用信息及時推送至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納入天津市個人綜合信用評價“海河分”和自然人公共信用信息報告。

隨著信用應用場景推廣力度的加大及場景體驗的持續改善,依托“海河分”開展的城市不文明和失信行為治理成效顯著。在不文明行為治理方面, 2023年全年,信用平台歸集的各類違法中《天津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行政處罰數據規模較2022年出現大幅下降。在個稅治理方面,自2023年6月以來,有500余人完善個人納稅信息,3萬余人補繳稅款超7億元。

上線運行兩年來,“海河分”讓“看不見的信用”變成“看得見的優惠”,通過守信激勵,讓每一位公民越來越重視個人信用評價。隨著與越來越多城市個人信用分的互通互認,“海河分”成為其他城市市民認識天津、感受天津獨特城市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成為天津市民享受其他城市信用紅利的關鍵依據,以“信”促“治”,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責編:張靜淇、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