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一年賣出千萬元 佔北京六成市場份額

薊州“金玉蘭菜”進京記

2024年05月09日08:20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薊州“金玉蘭菜”進京記(圖)

  薊州“金玉蘭菜”採收上市。

  近兩年,一款名為“金玉蘭菜”的蔬菜成為首都農貿市場的“搶手貨”,其市場供應量的六成來自我市薊州區。“金玉蘭菜”是什麼?因何在北京市場受歡迎?它又是如何從薊州田間直達北京千家萬戶的?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零售價35元一斤

“蔬菜王子”供不應求

  5月7日早上7時,記者走進位於天津市薊州區上倉鎮東塔庄村的禹道農場,晨光透過頂部的玻璃,照在大棚內長勢喜人的各類蔬菜上。

  “可惜我們今天的主角不喜光。”一早就等在門口的農場技術負責人劉衛超拉著記者往大棚深處的冷庫走去。隻見幾位農場工人正將一個個托盤從冷庫移到棚中空地的桌上,菜農張鳳萍熟練地從托盤中拿起一顆娃娃菜大小的蔬菜,左手嫻熟地拔掉莖須,右手順勢將其裝入早就准備好的透氣網袋,然后依次疊放在旁邊的泡沫箱中。

  “這款蔬菜學名歐洲菊苣,因為長得像含苞待放的玉蘭花,國內一般稱它為‘金玉蘭菜’。”劉衛超向記者介紹,歐洲菊苣是地地道道的“舶來品”,大約2008年前后引入國內,因其營養豐富、脆嫩多汁,被譽為“蔬菜王子”,現在市場零售價35元一斤,是農貿市場裡的高級貨。

  雖然“金玉蘭菜”品質好,但很多種植戶不敢輕易“嘗鮮”,主要原因是其前期投入大,試錯成本高。據了解,“金玉蘭菜”種植分為兩步,一是露天栽培種子,大約5個月后才能收獲種根,但其不可食用﹔二是將種根放入冷庫儲藏1個月,待客戶下單后,將其移入避光恆溫培育室中,水培芽球菊苣,大約21天后採收上市。

  “種根露天種植的風險在於時間跨度大,如果當年未能獲得豐收,則要等來年再補種,搞不好兩年都沒有收益。”劉衛超告訴記者,與此同時,種根的儲存、水培要四季恆溫,他們農場每年僅冷庫電費支出就要幾十萬元。

  不過,物以稀為貴。近兩年,“金玉蘭菜”逐漸在京津冀市場打開了銷路,禹道農場每年銷量都能實現20%以上的增長。劉衛超說:“現在想買‘金玉蘭菜’得預訂,去年全年銷售額超過1500萬元,北京市場大約六成的‘金玉蘭菜’供應都來自我們農場。”

  2小時送貨進京

  “私人定制”打開市場

  5月7日上午10時,經過嚴格的換裝和一道消毒隔離門,記者走進薊州綠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食集團)的加工車間。工作人員身著白色工作服,戴著藍色的一次性帽子,對早上從各個農場採摘來的蔬菜進行加工處理。轉眼間,一份份“沾著泥土”的蔬菜變成一個個精品菜籃。

  張穎麗是綠食集團加工車間蔬菜分揀組負責人,她正站在操作台前將禹道農場早上收獲的“金玉蘭菜”分揀至包裝箱中。她指著小推車上還沒來得及打理的西紅柿、黃瓜和油菜說,“帶皮的蔬菜要清洗、去泥,葉菜不能沾水,否則容易壞,但我們會篩掉最外層的殘葉。”

  據了解,以往薊州區銷往北京市場的蔬菜多是以粗加工形式出售,品質參差不齊,好貨也賣不上好價。“我們現在全部是訂單式生產。”綠食集團總經理石陽告訴記者,客戶下單后,他們會第一時間從自有基地或禹道農場這樣的合作商進貨,經過簡單的清洗、挑選分門別類裝箱,然后送貨上門,實現薊州農品的“私人定制”。今年1月份,綠食集團與國內兩家航空公司簽訂了供貨合同,以每周一次的頻率向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供應薊州特色農品安梨汁、山楂汁和山楂五黑糕,每次貨值都超過2萬元。

  “現在往北京送貨路也好走。”綠食集團駕駛員張家國告訴記者,他每天凌晨3時從薊州區出發,津薊高速轉京平高速,5時之前就能送到北京西站。劉衛超的賬算得更精細:“咱們薊州距離北京近,1000斤‘金玉蘭菜’的運費比鄰省競爭對手便宜200元,這就是成本優勢。”

  闖蕩北京市場的薊州農品不隻有“金玉蘭菜”。近兩年,薊州區不斷加快建設京津都市服務保障基地,建成25個“津農精品”品牌和6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黃花山核桃、盤山磨盤柿、桑梓西瓜……源源不斷地為北京市民提供綠色農產品。

  相關人士介紹,薊州區去年“農品進京”銷售額突破了12億元。今年,他們正全力構建“早上在田間、晚上到餐桌”的產供銷體系,積極推進總投資18億元的預制菜生產基地項目,完善冷鏈物流網絡,多點打通進京路徑,建設直供首都的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拓展銷售終端,打造更加完備的產供銷體系,把更多的薊州農品裝進北京消費者的“菜籃子”。

(責編:韓昱君、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