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五月花神”養成記

——薊州區芍藥緣何一枝獨秀

2024年05月23日09:20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五月花神”養成記(圖)

芍藥是愛情花,也被稱作“五月花神”。

楊津庄鎮的種植基地佔地1200畝,牡丹、芍藥混栽。

鮮切花採摘從早晨7時開始。

鮮切花花稈長度50至60厘米。

芍藥依據開放度從花骨朵到完全盛開可分為1至6級,花店大多傾向於就地採購。

“五一”假期,富民村民宿一房難求。

一束鮮花,是消費者表達情誼的“好幫手”,是花農手中一份沉甸甸的收入,也是一個區域發展經濟的“好抓手”。

2019年,我市薊州區利用儲備林下的空地種下一株株芍藥幼苗。如今,芍藥已經成為該區的“寶藏花”,不僅是儲備林下一道亮麗的風景,也吸引了國內外鮮花買家的關注。今年5月,大約800萬枝、總價超2000萬元人民幣的芍藥鮮切花從這裡走向全國,點綴人們的美好生活。

薊州區的鮮切花產業是怎樣崛起的?它又如何做到“吸睛”又“吸金”?近段時間,記者多次深入該區芍藥種植基地,探訪一朵花從種植、採摘到出售的全過程。

林下經濟的意外收獲 薊州區芍藥步入盛產期

初夏,正是薊州區瓜果飄香的時節。5月6日,記者來到該區楊津庄鎮天津盛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世農業)的種植基地,田野裡怒放的牡丹與含苞待放的芍藥早已匯聚成一片花的海洋。

早上8時,種植基地技術負責人劉建坡已經開車在地裡巡視了一圈,然后馬不停蹄地趕往4號地塊。在這裡,他要在兩天之內搭建起一座臨時工棚,為即將到來的芍藥採摘、鮮切准備場地。

“芍藥花期短,最近幾天又可能下雨,搶‘花時’可等不得。”他告訴記者,他們在楊津庄鎮的種植基地佔地1200畝,牡丹、芍藥混栽,其中芍藥61個品種,覆蓋9大色系10大花型。談及種植基地選址楊津庄鎮的原因,劉建坡抬頭指了指頭頂遮蔽陽光的一片綠蔭。“薊州區的芍藥多虧了這片儲備林。”他說。

作為我市唯一的半山區縣,薊州區是京津的“后花園”,也是區域內重要的生態功能區。為優化區域內生態環境,該區自2016年開始實施國家儲備林工程,現已建成約6.8萬畝。但十年樹木,儲備林經濟效益見效慢。為盡快給農戶帶來收入,相關部門決定發展林下產業,實現“以短養長”。

林下種什麼?薊州區最初將目光鎖定為油用牡丹。據介紹,油用牡丹盛產期每畝年均結籽約200公斤,按市場價計算,每畝地的收入較玉米、大豆等傳統作物高出至少一倍。此后,薊州區又利用這片牡丹種植區啟動生態植物園建設。2018年4月,可觀賞面積為3000畝的京津國色天香牡丹園(以下簡稱牡丹園)正式對外開放,至今仍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以牡丹花卉為主題的景區。

故事並沒有就此打住,因為有人發現了新商機。

“2018年,進口芍藥鮮切花能賣到30元一枝,我一下子想到了咱們薊州的牡丹園。”盛世農業總經理靜業宏告訴記者,牡丹、芍藥是姊妹花,牡丹是“花王”,芍藥是“花相”,在觀賞園裡常常穿插種植,以便延長花的觀賞期。

簡單說,懂牡丹的花農同樣會種芍藥,芍藥鮮切花的錢,薊州區為什麼不能掙?

2019年10月,在牡丹園北側尚未被利用的儲備林下,靜業宏種下了第一株芍藥幼苗並逐步擴大為佔地1200畝的種植基地。近兩年,她又先后與薊州區的上倉鎮、別山鎮進行合作,讓區域內芍藥種植面積擴大至3200畝。

“當年儲備林的規劃者有眼光,選擇了這種大行距、小株距的造林密度,為我們樹下種花提供了便利。”劉建坡領著記者走到林下,指著眼前的一片花海說道,“您看,樹與樹縱向間隔是2米、橫向間距是7至9米,我們利用這個空隙能種6至9列芍藥,大約是2000株,與1畝大田種植的芍藥數目相當。”

種芍藥不僅需要空間,還要考慮到成本。北京一家花卉採購公司負責人向記者透露,2019年,一株進口芍藥種苗的價格大約是10元,按1畝地2000株計算,加上人工支出,每畝地年均成本至少也得3萬元。“而且芍藥長到第三年才能用於鮮切花,因此在別的省市,能種上50畝芍藥的就算是大戶了。”他對記者說,“當時有人說薊州種了3000多畝芍藥,我還以為碰上了騙子了呢。”

“我們2019年種下的芍藥在這兩年陸續進入盛產期了。”劉建坡用手捻著一株已經進入盛產期的5年芍藥告訴記者,“你看它有十多個花蕾,也就是今年能採10至12枝花,而三年的芍藥一株隻能採3至5枝花。”根據他的估算,如果一切順利,薊州區的芍藥鮮切花在今年5月的出貨量大概能達到800萬枝。

5月市場絕對“C位” 佔當月國內65%份額

5月10日早上7時,在楊津庄鎮芍藥種植基地,隨處可見芍藥的綽約風姿與人們採摘芍藥的熱鬧場景。

48歲的司紅伶一早就來到採摘現場,裹上遮陽巾、系上圍裙、戴上手套,然后拿出尺子從手指尖到大臂處比畫了一下,畫下兩條刻度線,便轉身走入眼前的一片花海。隻見她先將芍藥貼近大臂刻度線簡單比對了一下,然后快速將其從植株上切下,放入身旁盛有清水的塑料桶中。

“你別小看我胳膊上這兩條線,芍藥鮮切花對花稈長度有嚴格的尺寸要求,今天我採摘的兩個品種,‘津粉世家’要求60厘米,‘大富貴’要求50厘米。”她告訴記者,從地裡採摘只是第一步,隨后還要進行分揀、打捆、包裝和冷藏等多個環節,她當天大約要採摘1000株芍藥。

“薊州區芍藥最大的優勢,在於上市的時間節點。”四川商人薛輝已經在鮮花行業摸爬滾打了20多年,他自稱“花奴”,每年都要從南到北一路追著各種鮮花的花期採購。

“由於氣候原因,每年2月底,四川的芍藥最先上市,3月、4月河南、山東是芍藥供貨的主力,薊州區的芍藥5月出貨,6月是甘肅、東北的芍藥為全年收尾。”他告訴記者,芍藥是愛情花,也被消費者稱作“五月花神”,薊州區的芍藥佔了“520”這個檔期,是不是足夠令人艷羨?

除了上市時間的優勢,薊州區的芍藥因為統一管理,品質更有保障。

“您聽說過‘鐵蛋’芍藥嗎?”薛輝笑著對記者說,部分地區的花農為了讓芍藥早點上市,會用“簡單粗暴”的方式搶花期,但採后處理不到位,還是花骨朵的芍藥離開了土地的滋養,導致養分不足,到了消費者手中就成了開不了花的“鐵蛋”。

“我們採摘后的鮮切花在田間就要進行保鮮處理,運到加工車間后還要用營養液對鮮切花基部進行預處理,然后平放在木架上將花稈自然晾干。”司紅伶告訴記者,芍藥鮮切花從田間採切到晾干的時間必須控制在4小時以內。

另有花商告訴記者,薊州區的芍藥種植總面積與山東省、河南省相比要小很多,但是因為種植基地集中管理,上百畝地可以隻種一個品類。而在別的省市,花商們想要大規模採購單一品種,需要從十幾個花農手中收購,品質很難做到統一。

“目前來看,今年芍藥的收購價每枝在2.5至3元,比去年相比略有提高。”盛世農業銷售部門負責人吳賀男告訴記者,他們基地的出貨量大約佔到5月國內鮮切花市場份額的65%,是當之無愧的月度“C位”。

近兩年,國內各地鮮切花產業競爭激烈,薊州區芍藥想要鞏固優勢隻靠“天時”可不夠,必須得有商業上的“金點子”。

今年春節期間,盛世農業利用溫室大棚種植的反季節芍藥鮮切花首次供應市場。“同樣品種的芍藥花,5月如果是3元每枝,春節的時候就能賣到9元每枝。”劉建坡告訴記者,他們現在的努力方向,是提高芍藥反季節種植的成活率。

除此之外,每年4月底,山東省的芍藥銷售接近尾聲,當地部分花農怕花爛在地裡,就不計成本低價甩賣,容易對薊州區頭批次芍藥價格造成沖擊。怎麼辦?靜業宏想出的對策是把這些低價花買下來。她告訴記者:“買回來的花也不浪費,我們這邊准備一條烘干生產線,可以將其制成干花瓣或者是永生花,也不少賺。”

近些年,隨著國內鮮切花供應量不斷攀升,價格空間受到一定抑制。今年,靜業宏計劃拿出一些品質好的鮮切花做出口業務。“我們不僅為了賺錢,而且要適應一下國際市場標准,為后面大規模出口探探路。”她說。

做茶 觀賞 文旅 一朵花“接二又連三”

牡丹籽油、芍藥花茶、芍藥護手霜……走進楊津庄鎮盛世農業科技示范園,琳琅滿目的“花”產品讓人目不暇接。隻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一朵花的跨界之旅讓人拍案稱奇。

芍藥名中帶“藥”,本就是具有藥用價值的花卉。其根刮去外皮可以加工成白芍,有調肝脾和營血功能。近幾年,國內白芍價格一直處於上漲周期,2019年三四級白芍每公斤13元左右,今年的收購價已經到了每公斤60元左右。

“由於白芍價格這兩年一路走高,不少花農去年就把芍藥根都賣了。”北京一家公司鮮花採購負責人陳先生向記者透露,今年他到四川去買花,當地芍藥鮮切花出貨量較去年減少了不止一半。

眼見著白芍價格居高不下,但靜業宏卻舍不得賣掉地裡的芍藥根。“賣了根,三年都沒法做鮮切花。更重要的,芍藥不只是根值錢,它全身上下都是寶。”她告訴記者,她們基地的芍藥除了觀賞、鮮切兩用,蕊可以制茶,花瓣還可以提露,都能產生效益。“我們花蕊茶、護膚品的樣品都已經生產出來了,馬上就能在市面上買到。”她說。

一朵花的價值並不局限於其本身。現如今,成片的牡丹、芍藥已經成為薊州區以農促旅的“好抓手”。

5月13日,記者走進楊津庄鎮富民村的薊驛民宿,小橋流水、灰瓦石牆、綠樹環繞……一片隱世鄉村風光躍入眼帘。很難想象,被改造成民宿的十幾個院子在幾年前大多被廢棄閑置。

“今年‘五一’假期小院入住率超過90%,天津市內的客人佔八成,其余游客都來自京冀兩地。”薊驛民宿服務員吳海燕告訴記者,“我們原來打工都得往北走。現在自己家門口建起了民宿,既能打工掙錢還能顧家。”

“我們村名裡佔個‘富’字,但村民一直是土裡刨食、靠天吃飯。”富民村黨支部書記魏立民告訴記者,薊州區的旅游資源多集中於北部山區,地處南部平原的楊津庄鎮主要是靠種糧食,但村子對面的牡丹花海和林下芍藥,讓他們找到了吃旅游飯的機會。

2019年,富民村通過房屋流轉模式,由天津薊驛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投資1000萬元,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並以周邊牡丹園和鮮切花種植基地為依托,對村內閑置宅基地進行重建、擴建,打造了11套精品民宿院子,是薊州區南部平原地區首個民宿群落。魏立民表示:“你別小看這些民宿,一套院子三四個房間,趕上假期,一天能掙1000多元呢。”

“為了推動區域內鮮花產業‘接二連三’轉型,我們通過多種方式籌措資金,啟動了薊州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楊津庄鎮鄉村振興工程。”楊津庄鎮鎮長劉軍告訴記者,鄉村振興工程總投資1.125億元,由鄉村產業發展工程、農村環境治理工程兩部分組成。其中,鄉村產業發展工程將對芍藥鮮切花加工車間、保鮮庫、芍藥園進行改造提升,建設鮮切花採后處理中心3000平方米、芍藥種質資源圃60畝,改造提升日光溫室20個、冷棚50個,改良土壤665畝,改造民宿32套。

現如今,楊津庄鎮的鮮花經濟正從單一的種植觀賞向精深加工、文化旅游拓展。“接二又連三”的一朵花,為鄉村振興帶來了勃勃生機。

從“母親節”火到“520” 芍藥成為新“頂流”

5月,我市鮮花市場迎來一波銷售熱潮。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素有“五月花神”之稱的芍藥成為不少消費者今年表達愛意的首選。

5月14日下午,記者來到位於我市河西區的一家社區花店,店內擺放著各式各樣的鮮花,有芍藥、康乃馨、玫瑰等。幾位店員正在前台緊張地修剪、打包,地上散落著還沒來得及收拾的花枝、樹葉。

“母親節前的兩天,訂花的客戶絡繹不絕,有單買整束鮮花的,也有搭配瓶子購買的,我和5名店員從早上8時一直忙到次日凌晨3時,這兩天剛緩口氣。”花店主理人劉洪仙告訴記者,前幾年給長輩送花,康乃馨是消費者的首選,然后玫瑰為輔,但這幾年國產芍藥的品種多了,花型也大氣,逐漸成為消費者的“心頭好”。

她向記者介紹,她們門店自去年開始嘗試購入薊州區的芍藥,一是因為產地距離市區近,運輸損耗小,到客戶手中新鮮度也更好﹔二是國產芍藥相對於進口芍藥性價比更高。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芍藥依據開放度從花骨朵到完全盛開可分為1至6級,如果運輸距離太遠,花店隻能選擇開放度1至2級的芍藥,但極有可能選上不能開花的“鐵蛋”,因此大多傾向於就地採購。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與“母親節”購買鮮花團體訂單、個人訂單“對半開”不同,今年“520”期間個人訂單佔比較高,芍藥、玫瑰和郁金香的銷量都不錯。

“我們原來對進芍藥挺謹慎的。”和平區一家花店負責人告訴記者,芍藥花期一般隻有5天,他們擔心客戶嫌花期太短。但近兩年,越來越多的天津消費者願意為了芍藥“曇花一現”的顏值買單。

消費者趙女士告訴記者,她今年主要選擇白色、粉色的芍藥進行搭配,再用淺色的包裝紙進行裝飾,整個花束看著更加高貴、大氣。

另據記者了解,隨著氣溫逐漸升高,茉莉、向日葵等花卉正接力牡丹、芍藥陸續上市,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鮮花需求。

記者手記

芍藥如何搭上鮮花經濟“快車”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農業農村部聯合印發的《全國花卉業發展規劃(2022—2035年)》提出,到2035年,我國要基本實現花卉業現代化、力爭花卉年銷售額超過7000億元的目標。薊州區的芍藥想要搭上鮮花經濟這趟“快車”,依舊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國內鮮花銷售渠道面臨變革挑戰。此前,國內鮮花銷售主要依靠各地的花卉市場,但隨著叮咚買菜、盒馬鮮生等電商入局,市場銷售態勢已然大變。目前,薊州區芍藥的銷售比例是“三七開”,電商30%、線下70%。與散戶或小型批發商相比,生鮮電商要求種植基地拉長採摘銷售期。因為客戶網上訂花,一下單就是三個月,如果種植基地一年隻賣一個月可不行,必須提高反季供貨的能力。比如,3月售賣大棚種植品種,4月供貨覆膜種植品種,5月才是露天種植品種出貨。

其次,培育有市場競爭力新品種的挑戰。這兩年,國內芍藥鮮切花品種更新換代很快,這中間原因很多。比如原來熱賣的品種“大富貴”,因為側蕾多,會增加種植期人工成本,這兩年種植數量一直在下滑。再比如“種生粉”,因為花骨朵有個黑頭,導致市場佔有率也在下降。但新品種哪裡來?光靠進口肯定不行,這也是楊津庄鎮搭建60畝種植資源圃的原因。可喜的是,近兩年市場熱賣的“津粉世家”就是我市培育出的芍藥新品種。

最后,如何讓鮮花經濟“花期”更持續的挑戰。鮮花文旅產業受制於花期,很容易出現“忙時人山人海,閑時門可羅雀”的情況。相關部門應有效整合區域內旅游資源,以花為媒,融合自然風景、風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填補“花期”之外的空白。

(記者 張兆瑞 攝影 劉欣)

(責編:孫一凡、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