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貼合年輕人需求主動創新

天津古文化街韻味濃(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一線見聞)

本報記者 智春麗 武少民
2024年06月02日09: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天津古文化街韻味濃(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一線見聞)

今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古文化街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韻味的城市,要保護和利用好歷史文化街區,使其在現代化大都市建設中綻放異彩。”

“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衛”,了解地處河海要沖的天津,或許可以從位於三岔河口舊址的古文化街開始。

過獅子林橋,橫跨海河,橋頭一轉,古文化街到了。穿牌樓,踏石板路,店鋪招幌林立,腳步也不由得放慢。

一條600多米長的古文化街之於約1.2萬平方公裡的天津市,是“看得見的鄉愁”。在這裡,年輕人遇見老字號,傳統年畫遇見新空間,非遺遇見國潮。

24歲的南開大學研一學生王文泉,周末報名到古文化街做志願者,遇見了近200年的老字號泥人張。

見到王文泉時,他正站在泥人張店鋪櫥窗前,向客人介紹泥塑作品“孔子撫琴”。泥人張是天津特色泥塑藝術。作品中,孔子懷抱古琴端坐石台之上,其神肅穆,其態超然。王文泉說,看到作品的一剎那,感到心中的琴弦也被撥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泥人張世家第六代傳人張宇,在南開大學、天津大學開設泥塑選修課,受到學生追捧,以至於選課都要拼手速。張宇說:“年輕人是懂得欣賞傳統文化的,要讓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

“蓮年有余”是楊柳青年畫傳承上百年的經典圖案,因為一次展覽,遇見了不到20歲的年輕主創們。

走進楊柳青古文化街店二樓,“蓮年有余”天津市學生主題年畫作品展分外醒目,主創者年齡最大的19歲,最小的6歲。細細打量作品,抱金魚的大胖娃娃或躍上“天津之眼”,或飛上中國空間站,傳統韻味不減,時代氣息濃郁。

畫店裡,12米長卷《海河繪》以年畫筆觸表現城市新地標,做成折頁圖冊,成了熱賣的天津禮物。天津楊柳青畫社社長劉岳說:“從做過年的畫,到做一年中都要挂的畫,我們一直在創新。”

老美華古文化街店,非遺遇見國潮。來店裡的不少是年輕人,賣得最好的是傳統布鞋。

老美華設計師李虎並不意外,“我們的手工制鞋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年輕人對傳統文化越來越喜愛,店裡常常接待給長輩買布鞋的年輕人,邊挑邊視頻連線。我們也有時尚新款,在抖音上賣得好,都是年輕人自買自穿。”

仔細端詳老美華新款布鞋,鞋面朴素,綻放著玉蘭、海棠,搭配著敦煌壁畫的祥雲紋、天津特色“九河下梢”紋。貼合需求的主動創新,成就了老字號與年輕人的相互欣賞。

漫步古文化街,昔日的漕運碼頭,如今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宮南大街、宮北大街、天后宮(天津民俗博物館)、戲樓、通慶裡,街巷布局保存歷史肌理,非遺老字號透著津味津韻。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新時代的天津古文化街,如同時間的容器,沉澱著傳統特色和韻味,也生長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圖景。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2日 第 01 版)

(責編:郭維瑾、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