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天津 外資金融機構都“愛”哪兒
截至2023年末,轄內外資機構從業人數3600余人,資產總計1560億元
在天津的寫字樓、繁華街巷,您總能看到外資金融機構的身影。記者從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天津監管局(以下簡稱天津監管局)獲悉,截至2023年末,轄內外資機構從業人數3600余人,資產總計1560億元。在監管持續政策引領和穩定發展預期下,外資機構普遍看好中國市場和天津環境優勢,不斷加大在津投資投入力度。那麼,它們把真金白銀主要投向了天津的哪些行業、哪些企業、哪些領域呢?昨天,天津監管局給出了清晰的畫像。
貸款投向第一大行業是制造業
外資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的第一大行業,是制造業。2023年,轄內外資銀行投向制造業貸款佔各項貸款比例38%。其投向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高技術產業及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的增幅分別為9.06%、25.35%和25.54%。外資保險公司2023年累計為制造業企業提供風險保障5500億元,支持天津市重點產業鏈“穩鏈、補鏈、強鏈”。
它們借助母行集團實踐,支持天津走好綠色發展之路。截至2023年末,轄內外資銀行分行綠色信貸余額同比增長14.49%,主要滿足綠色交通裝備設施及新能源與清潔能源產品的資金需求。外資保險公司為綠色產業提供風險保障61.69億元,同比增長16.11%。比如,三井住友銀行天津分行積極促成三井住友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加入天津東疆港綠色租賃生態港,促進天津綠色經濟發展。
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轄內外資機構也是蠻拼的。它們積極探索應收賬款、知識產權等新型抵質押貸款,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效,促進小微經營主體復蘇和創新轉型發展。截至2023年末,轄內外資銀行小微企業表內外授信余額277.88億元,同比增長8.65%,其中新型抵質押類貸款同比增長3.1倍。企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與天津“津心融”等地方政策性中小企業融資平台簽約合作,為25家企業提供融資6億元。外資保險公司為小微企業提供風險保障458.26億元。
過半貸款投向外商控股企業
天津監管局引導外資銀行通過聯動母行集團的全球網絡,在帶動對外開放、國內國際雙循環和信息技術人才交流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外資銀行發揮服務外企優勢,促進在華外商投資,鞏固穩定外資在華產業鏈供應鏈。截至2023年末,轄內外資銀行企業貸款中有53%投向外商控股企業。
在服務“走出去”中資企業方面。外資銀行協同母行集團內的中國業務部,積極為中資企業開拓“一帶一路”、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國家市場提供金融服務,有力支持中國與其他國家經貿關系的不斷發展。截至2023年末,轄內外資銀行RCEP相關跨境信貸業務余額折合38億元人民幣。
天津監管局支持外資銀行在多個領域滿足企業跨境金融需求。截至2023年末,轄內外資銀行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總規模139億元,佔天津銀行業市場份額的25%。2024年3月,匯豐銀行天津分行作為牽頭行,成功為濱海投資有限公司完成不超過1.1億美元及2.84億元人民幣的雙幣種境外銀團貸款簽約,成為近年來天津本地企業首筆境外銀團融資。
超七成貸款投向京津冀
外資金融機構加強本土布局,深度融入天津市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截至2023年末,轄內外資銀行投向京津冀地區貸款佔各項貸款之比超過70%,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此外,外資銀行為天津融資租賃公司提供全方位、多樣化組合金融服務,相關貸款余額69億元,為天津市全面建成國際一流國家租賃創新示范區提供金融支撐。
外資保險公司通過船舶險和貨運險累計為航運業提供風險保障1300億元,支付賠款0.16億元,支持天津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建設。恆安標准人壽通過地方債、信用債、債權投資計劃、股權投資等多種工具,向天津市有關項目提供資金支持11.54億元。
尤需指出的是,2021年以來,已有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法國巴黎銀行、渣打銀行4家銀行先后將后台中心落戶天津,服務集團全球業務或總行區域業務。外資銀行后台中心聚集天津成果初顯,其中,德意志銀行在津員工人數比后台中心建立前增長10倍。2023年,轄內外資銀行實現淨利潤14.12億元,同比增長40.24%。(記者 岳付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