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師范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借助科技手段——

修復古籍 傳承文脈

本報記者 武少民
2024年06月11日08:1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修復古籍 傳承文脈

  先用噴壺均勻噴潮泛黃的書頁,用毛筆撫平書頁的邊角,再用鑷子夾起專用紙張修補缺口……位於天津師范大學圖書館7層的古籍修復室裡,古籍保護研究院2023級古籍保護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張晉元、新聞傳播學院2021級攝影專業本科生褚子柔等7名同學,正聚精會神地修復古籍。這是天津師范大學古籍保護社的例行教學活動。

  “修補古書的糨糊,用的是優選小麥制作的澱粉,可最大程度減少對古籍造成的傷害﹔補紙的邊緣和原書頁要盡量對齊,重疊的部分不能超過兩毫米。”指導教師牛甲芝說,古籍修復是一項極為嚴謹的工作,即便隻修補一頁,也要包括5項流程:制定古籍修復方案、制作古籍修復檔案、古籍修復具體工作實施、古籍修復后的裝訂復原、古籍修復工作分析盤點。

  天津師范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姚伯岳介紹,天津師范大學古籍保護研究院成立於2018年,是全國第二家古籍保護研究院。研究院成立5年多來,獲批各級科研項目20余項,其中國家級重大項目1項,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1項。

  通過“望聞問切”等手段為古籍“治病”,完成溜口、補虫洞、襯紙、訂線、壓平等一系列工作,並為古籍制作精美的函套……對待古籍修復,研究院的師生始終精益求精。“做好古籍修復工作,還要善於借助科技力量。研究院有微電腦撕裂度測試儀、紙張拉力儀、白度測定儀等實驗設備,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紙張的參數情況,進而制定更加完善的修復方案。”張晉元說。

  “古籍保護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古籍原生性保護是對古籍實體的保護,古籍再生性保護是對古籍內容及形式的保護,古籍傳承性保護則是對古籍在文化層面的保護。三者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保護體系。”姚伯岳說。

  “研究院還承擔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辦的《古籍保護研究》集刊編輯工作,每年出版2輯,目前出至第十三輯,刊發了200多篇學術文章,對古籍保護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古籍保護研究》編輯部主任王振良說。

  對古籍進行編目,就如同給古籍建立“身份証”,也是古籍保護研究院的一項重要工作。研究院的任課教師指導學生對古籍進行鑒定與編目,並利用冷光掃描儀完成數字化掃描,實現對古籍的再生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截至目前,研究院已完成1300多種、1萬多冊善本古籍和1萬多種、15萬冊普通古籍的編目工作。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11日 第 12 版)

(責編:崔新耀、張桂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