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新區:優化京津冀人才流動 推動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人民網天津6月14日電 (記者張桂貴)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也是天津濱海新區高速發展的十年。一直以來,濱海新區發揮三地合作功能區作用,圍繞區域協同用創新機制增活力,聚焦創新協同梯度培育人才,加強服務協同用資源匯聚來營造優化生態,以人才工作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
“新區具有先進制造業產業優勢、可開發空間的承載優勢、海空兩港的優勢和成本優勢,我們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為重點區域,聚焦機器人、無人機、數字經濟等領域,吸引非首都功能優質人才資源來津創新創業。”濱海新區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新區與北京中關村、中發展集團保持高頻共振,聯合組織“2023京津冀數字經濟發展論壇”“世界智能大會第二屆濱海中關村協同創新發展論壇”等活動,增加了區域之間的溝通交流,為創新機制增添活力。
另一方面,新區充分利用北京天津兩市合作共建的協同創新共同體平台,積極打造人才的承載集聚載體,建立創新協同引領機制。構筑研發在北京、轉化在濱城的深度協同合作模式,加快建設國內一流的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園區,推動科技創新人才項目的精准性流動。比如,天津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深化新型研發機構改革,組建聯合研究院有限公司,公開選拔的經理和中層,有2/3是來自北京的企業高管。
天津華慧芯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慧芯)就是京津冀三地科技創新協同合作的受益人,董事長曲迪說:“我們企業就是清華天津電子院轉移孵化的成果之一。2017年,我和導師黃翊東教授在生態城創立了華慧芯科技集團。”
據介紹,清華天津電子院長期致力於將學校科研成果在天津轉化落地,通過成果轉化、投資等方式在天津孵化聚集科技企業一共是138家,吸引30位清華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聯合培養清華大學電子信息創新創業碩士以上人才將近200名。
在科技創新推動下,轉移孵化的企業在新區結出累累碩果。2022年,華慧芯集團與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聯合成立了“微納光電子技術實驗室”。微納結構光電子芯片成果獲得天津市技術發明特等獎,成功研制出世界首款實時超光譜成像芯片,7名院士給予“關鍵技術國際領先”的高度評價。2023年,華慧芯牽頭實施“光電芯片壓印母版”項目,獲評國家的“顛覆性技術創新”專項,成為全國入選的15個項目之一、這也是天津的首個入選項目。
“作為新區自主培育的科技型企業,我們將圍繞生產經營中的科技創新、技術改造、革新研發、人才培養等主題,充分發揮高技能人才的引領作用,不斷探索智慧解題新路徑。同時,聚焦關鍵技術,加大研發力度、優化產學研協同、推動科技成果加速轉化和產業化。”曲迪表示。
不僅如此,濱海新區在創新協同上,主動延伸優化,將京津冀協同優勢與濱城先行先試政策交叉疊加,打造了“類中關村創新創業生態”,營造人才良性流動環境。在人才支持上,出台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的專項支持政策,從保障子女教育、便利醫療服務、放寬職工落戶、滿足住房需求等方面,大力支持北京來津項目人才流動。在政務服務上,與京冀自貿區聯動發展,推動“京津通辦”自助服務廳在濱海新區投入使用,179個政務服務事項在自貿區內“同事同標”,162個高頻事項實現了“跨省通辦”,首批208項“京津冀+雄安”自助服務正式發布,營造了一流的營商環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