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投資天津丨總投資40億!“人力工廠”智能升級進行時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結構預制車間。人民網 楊僧宇攝
走進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結構預制車間,全自動切割好的鋼板擺放整齊,每一塊鋼材都有專屬二維碼“身份証”,下一步怎麼做?智能組對門架掃一掃就能自動識別、抓取、旋轉,運送到指定位置。接下來,輪到智能焊接機器人上場,按照早就導入的3D模型自動“開工”……
這裡是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在天津濱海新區打造的我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智能工廠”。其中,結構預制車間的這條平面分段生產線,是整個工廠最關鍵、技術難度最大的智能制造生產線。
該生產線主要用於制造海洋平台上部模塊甲板片,已經實現甲板片預制的大部分切割、打磨、組對和焊接工作由機器人完成,自動切割率不低於90%,自動焊接率不低於70%,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
在這條生產線上,一場我國海洋裝備制造從傳統“人力工廠”向現代化“智能工廠”跨越正在發生。車間經理張則青就是這場變革的見証人。
張則青(左)與同事交流。人民網 楊僧宇攝
2005年一畢業,張則青就進入海油工程,扎下根兒來。從車間學徒、技術員、隊長,再到如今的車間經理,張則青和鋼材打了19年交道。
他親身經歷了從傳統車間到智慧車間的創新升級,談到工作的變化,感觸頗深。“以前是舉著焊槍干活兒,拿著一摞材料報檢。現在,在平板電腦上動動手指就能操作。”張則青笑著說。
以打磨鋼板切口為例,以前必須由工人手持砂輪機施工,煙塵彌漫、噪音危害大。有了自動打磨機,從鋼條運輸、打磨流水化作業,切口光潔、規整,工人的勞動強度明顯下降,施工質量和效率顯著提升。“我們的獲得感更強了。”張則青感慨道。
數字化賦能帶來的不僅是效率的提升,還有人員的變化。“以前三個人干一個活兒,現在一個人通過操作智能化設備干好幾種工序。”張則青說,車間施工的工人雖然少了,但是技能和知識不能掉隊,也得提質升級。
通過定期專項培訓,越來越多的工人從“藍領”化身成“白領”,在雲端操作智能化設備就能完成工作。更可喜的變化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投身車間參與數字化系統的維護和運行,成為智能制造的新生力量。
滴水石穿,久久為功。傳統制造行業的數字化升級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張則青說,放眼國內,我們沒有一攬子的解決方案可供參考。面對困難和挑戰,隻能“摸著石頭過河”。車間的智能生產線幾經打磨,針對生產工序、工藝流程、管理流程不斷調試,才最終成型。
在5G技術加持下,數字化生產、信息化管理覆蓋到結構預制車間的每一個生產環節,全過程、全要素可實時跟蹤,真正實現了智能化生產、無紙化辦公。張則青說,“整個車間共有106個施工工序,我們希望實現絕大部分工序的智能化。”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多個海洋平台正加緊建設中。人民網 楊僧宇攝
擁抱數字化,傳統制造行業煥發新活力。從結構預制車間出發,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的數字化升級大幕正徐徐拉開。目前,二期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預計今年10月底具備投產條件。
隨著工程進度不斷完善,這一總佔地規模約57.5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40億元重大項目將整裝上陣。屆時,基地將形成由平面分段生產線、工藝管線生產線、結構管線生產線和自動化立體倉庫組成的四大智能生產中心,以打造海洋工程智能制造、油氣田運維智慧保障、海工技術原始創新研發平台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基地。
我國海洋油氣裝備制造領域將新增重器,未來可期。(宋麗雲、張桂貴、楊牧、劉葉婷、陶建、楊僧宇、崔譯戈、符園園、彭昱凱、馬蒂奧、代曉靈)
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制造基地多個海洋平台正加緊建設中。人民網 楊僧宇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