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指南發布
一站式社區中心 “近”享優質生活
公共服務關乎民生、連接民心,是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重要保障。日前,我市公共服務設施地方標准《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指南》(以下簡稱《指南》)順利通過技術審查,正式發布。
《指南》分別對教育(托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服務、商業服務、管理與服務、市政交通及其他公共安全設施的配置指標和配置要求等作出明確規定,將為我市公共服務設施科學布局、有效供給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指南》的發布,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如何配套,我市有了新的“教科書”“規劃圖”,津城居民生活品質升級路徑愈加清晰。
集中打造三級“服務核”
公共服務“按需”匹配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養老、托育、衛生醫療、休閑活動等方面的新需求日益突出,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成為影響社區生活品質的重要因素。為此,市規劃資源局積極開展深入調研,組織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編制了《城鎮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指南》,在控制性詳細規劃編制、新建項目規劃設計與規劃審批管理中落實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要求,力求推進全市公共服務設施的均衡布局、多樣性發展和落地實施。
“《指南》是落實高質量發展‘十項行動’的具體舉措,也是實施高品質生活創造行動的重要技術支撐。”市規劃資源局建管處處長李威表示,《指南》結合天津實際,因地制宜,提出差異化的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設計標准,建立分級對應的設施布局模式。在層級方面,明確將居住社區劃分為街道社區、居委會社區、業委會街坊三級,通過居住分級體系與社會管理和規劃管控相對應。在類別方面,主要分為八大類,包括教育(托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文化設施、體育設施、養老服務設施、商業服務設施、管理與服務設施、市政交通設施及其他公共安全設施。
《指南》提出,將社區公共配套設施整合集中建設布局,提高服務效率,打造三級“服務核”——街道之家、鄰裡之家、業主之家,成為地塊內必配公共服務設施。基於新、老社區的現狀差異,《指南》對新建社區和老舊社區有著不同的設施配建要求。對於新建社區,形成服務5萬—10萬人的街道之家、服務1萬人左右的鄰裡之家、服務0.1萬—0.3萬人的業主之家,並且將其臨近軌道站點、公交首末站、公園綠地、中學、小學、幼兒園等集中布局,形成服務高效、生活便利的社區綜合性服務中心。對於老舊社區,改造補建公共服務設施的,根據建設條件,形成一個或多個街道級社區中心和居委會級社區中心,為社區居民提供家門口的公共服務,有效補齊基層服務設施短板。
除了對滿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各類公共設施提出指標要求外,《指南》還在教育、醫療、文化、體育、商業方面增設了高標准配置的提升型設施指標,鼓勵公共服務供給多元化,力求豐富百姓生活,提升各類人群幸福指數。
布局優化標准提升
保障家門口的公共服務
《指南》對市民普遍關心的教育、醫療、養老、出行等公共服務設施標准進行了優化提升,系統化、精細化設置指標,保障居民享受到家門口的公共服務。相較以往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標准,《指南》有哪些新的改革創新亮點?
據介紹,《指南》加強了空間規劃布局的指導。在教育方面,綜合考慮生育政策、人口結構等影響要素,突出素質教育改革、教育公平、優質資源均等化。新建型社區的義務教育設施鼓勵小班制。鼓勵新建社區小學與居委會屬地共同管理,就近入學。增加社區學校、學齡兒童養育托管中心作為提升型教育設施,此外,考慮產業工人和商務區適齡兒童教育問題,提出結合社區情況增設嬰幼兒養育站。
在醫療衛生方面,根據“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的改革方向,做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居委會社區衛生服務站。將具備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升為社區醫院,推進標准化全科門診建設,增加床位規模和建設標准,適應老齡化基本國情。鼓勵社會力量開辦醫療衛生養老設施,設置工療康體服務中心、診所作為提升型醫療衛生設施。
在文化建設方面,健全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鼓勵社會力量和居民開辦各類文化設施。倡導共建共享,增設社區文化活動站(含社區青少年活動站、社區老年活動站),讓居委會社區成為居民交往合作的精神家園。
在體育健身設施方面,增加體育設施供給。鼓勵集中運營本地區符合對外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促進學校體育場館開放。鼓勵依法依規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設用地建設健身設施。
在為老服務方面,打造“為老服務生活圈”,圍繞老年人“身邊、床邊、周邊”的多種需求,建立適應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多種模式的養老設施配套體系。大力發展嵌入式養老,每個街道不少於1家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提供老年關懷、老年服務、老年活動等設施。在街道層面,統籌規劃設置養老院(老年養護院)、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在居委會層面,落實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新建社區落實老年助餐服務,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便民商業服務設施、生活性服務業資源統籌利用、共建共享。
在日常出行類設施方面,將公共服務設施與公共交通緊密結合,最大化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的可達性。解決“停車+通學”問題,鼓勵學校迎送門戶安排至地下空間,緩解學校周邊停車問題。
此外,《指南》還對管理與服務、商業服務等類型設施配置提出要求,標准進行了優化提升。
改變“唯指標”配置
動態適應發展新需求
“這次地方標准的編制,改變了此前傳統規劃按照千人指標核算的‘唯指標’配置方式,力求將高品質公共服務設施供給與完善社會治理相結合,形成兼顧普適性、創新性、包容性的公共服務設施新標准。”參與《指南》編制的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規劃七院高級規劃師周怡舟表示。
《指南》在編制中鼓勵公共服務設施進行周期性考慮,隨著居民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需求變化,關注公共服務設施生長性規劃設計思維,實現服務設施空間的動態適應和彈性預留,增強社區韌性。比如,鼓勵學校操場分時使用﹔社區中心停車位的分時共享﹔根據老齡化和學校生源變化,相關設施根據實際使用需求進行功能置換或調整﹔商業設施滾動開發等。除學校、養老院等個別具有人口強相關性的設施外,街道級和居委會級公共服務設施不再按千人指標進行核算。
據了解,《指南》的核心理念已在我市西青區水西板塊兩個居委會的社區中心規劃設計中進行了試點應用。
“在原版規劃裡,托老所隻有看護功能,根據《指南》進行二次深化后,養老設施的功能更加細分,增加了心理康復區、物理抗衰區、睡眠康復區等。由於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布局,為社區增加了4000多平方米的中心綠地,居住品質得到明顯提升。”水西項目相關負責人曹昌虎告訴記者,這兩個社區共有1300多戶居民,服務兩個社區的鄰裡中心把商業網點、養老設施、居委會辦公用房、物業管理用房、居民學校、警務室等集中於一體,今后業主辦事將更便利。此外,教育資源布局也更加集中,在社區和學校側門之間規劃建設了一條內部路,小區內部實行人車分流,孩子可以輕鬆步行上學,家長甚至可以在家“目送”其進校。
據悉,《指南》還將在海河柳林地區的相關規劃設計中得到應用。“我們將在城市規劃中充分落實《指南》相關指標要求,隨著各類公共服務設施逐漸落地,天津將進一步完善社區治理,提升城市空間品質,讓居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李威說。(記者 陳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