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引領 安全護航
網絡與數據安全法治主題論壇在津舉辦
人民網天津9月5日電 (記者張桂貴、崔新耀、孫翼飛、李丹)作為第二屆網絡空間安全(天津)論壇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與數據安全法治主題論壇於9月5日上午在天津濱海新區舉辦。
第二屆網絡空間安全(天津)論壇之網絡與數據安全法治主題論壇現場。人民網記者 崔新耀攝
論壇聚焦“法治引領 安全護航”主題,來自網絡安全領域的專家學者和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的相關部門負責同志,以及政法系統、司法行業組織和協會、知名高校代表,圍繞網絡安全法律框架、網絡犯罪打擊執法理念和司法實踐、用戶數據及隱私邊界等法治前沿熱點話題,交流經驗、匯聚智慧、凝聚共識,為構建高效的法律治理體系和嚴密的網絡法制監督體系提供智力支持,為提升全社會網絡法治意識素養提供意見建議,為助力我國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王強軍教授提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讓人們看到其超越人類的可能及隨時會帶來的風險,而刑法基於擴張的本性對於人工智能所可能產生的風險具有規制的強烈沖動,而且學術界已經表現刑法介入人工智能風險規制的興趣。從刑法介入的必要性到犯罪主體地位的確立,從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到刑罰制度的設計,都已經有所論述。刑法過早地介入人工智能的風險規制存在一定的潛在弊端:一方面刑法規制的人工智能的風險並不明確、具體,有可能只是一種幻想﹔另一方面刑法過早介入人工智能的風險規制,可能會促使人工智能設計者和制造者在技術創新和刑法風險之間進行理性的選擇,反而有可能不利於人工智能的發展。人工智能的風險規制應首先依靠倫理規范、技術控制以及法律保障,隻有在上述規制措施失靈並且人工智能的風險成為現實時,才能讓刑法被動的介入,而且應當進行刑法理論的積極准備。
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副主任杜曉霏介紹,隨著涉網絡犯罪總量不斷攀升,傳統犯罪也開始以網絡為媒介,空間、手段升級翻新犯罪形式,對司法實務提出了挑戰,檢察實務中對於網絡犯罪作出了應對與轉變。一是對網絡空間中有關概念理解的轉變。對財產的理解需要結合現實與網絡進行重塑﹔對人的理解需要結合網絡取証特點認定。二是網絡空間中有關規則適用的轉變。傳統共犯理論由共謀變為協作,情節認定規則也發生變化。三是網絡空間中有關構成要件審查方法的轉變。DDOS攻擊類案件、提供VPN“翻牆”服務案件、爬虫軟件類案件等均需要技術判斷與法律評價雙層切入。
論壇期間,舉辦了網絡安全法律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聘任儀式,將為加強天津市網絡安全法律研究、打擊整治新型網絡犯罪、防范新技術新應用安全風險以及強化網絡綜合治理等方面提供有力外腦支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