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文化基因 賦能鄉村“蝶變”
津南區深挖文化稟賦創新體驗場景推動農文旅高質量發展
一彎老海河,見証漕運繁華﹔二道貝殼堤,訴說滄桑變遷﹔三座舊鹽場,承載富民希冀﹔四處古軍寨,記錄戍邊烽火……
風起南岸,揄揚一方文脈﹔潮涌津沽,奮楫又啟新程。今年以來,津南區生動踐行“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潤城、以文興業”重要要求,做好深入挖掘歷史文化、用好用活現有文旅資源、創新打造文化旅游消費場景“三篇文章”,讓優秀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助力地區高質量發展。
以“紅”帶“綠”擦亮旅游名片
紅色文化與綠色生態相互碰撞,可以迸發出什麼樣的火花?八裡台鎮西小站村給出的答案是:“紅綠雙擎,以文化鄉”。
眼下正是小站稻收獲時節,走進村庄,500畝稻田遍野金黃,陣陣微風卷起金色波浪。田間地頭機器轟鳴,一派繁忙景象,村民們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幸福大街邊,西小站美術館斜對面,西光劇社作為西小站村的文化地標,靜靜訴說著西小站村的紅色歷史與文化傳承。
它不僅承載著全村人的紅色記憶,也是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提醒著每一個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我們西小站村有著傳承數十年的紅色基因。抗戰時期,日軍嚴管稻谷運輸,西小站村一帶的青壯年農民在中共地下黨的組織下,成立了一支‘鐵驢’運輸隊。他們深更半夜下地搶割稻穗,裝進麻包后,就綁在獨輪車兩邊的竹排子上,到附近的萬家碼頭集合,然后一路往南,把糧食運到解放區。”每逢有人到西小站村游玩,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路鑫都會為大家講述曾經發生在村裡的抗日故事。
2020年,西小站村規劃整修了“軍糧路”,並把它打造成面向中小學生的紅色教育基地,讓孩子們推著獨輪車,重走“軍糧路”,親身感受革命戰爭的艱辛,重溫軍民魚水情。2021年4月,紅色教育研學基地面向全市游客開放,最高日接待游客量達到800人次。截至目前,共接待游客3萬余人次。
“軍糧路全長1.3公裡,共有‘火線集結’‘蓄勢待發’‘車輪滾滾’‘前赴后繼’‘浴血奮戰’五個節點。這兩年,隨著村中的狀元湖、西光劇社、軍糧路、村史風物館等成了熱門打卡地,紅色旅游成了西小站村的金字招牌。”李路鑫自豪地說。
“禾苗壯呀嘿呀哇嘿呀哇,父老那個鄉親呀,嘿呀哇嘿呀哇,擰成了一股繩,嘿呀哇嘿呀哇,全國人民齊努力,實現了中國夢喲嘿……”在西小站村的西光劇社中,傳唱了數十年的《撓秧號子》注入了時代元素,唱出鄉村振興帶來的巨大變化。
西光劇社曾於20世紀50年代帶著自編、自導、自演的舞台劇《翻天覆地的人》到中南海懷仁堂演出。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傳承,西光劇社重新排練傳統紅色戲劇《翻天覆地的人》《撓秧號子》等劇目及《繡紅旗》《東方紅》等紅色戲劇,吸引不少游客觀賞,成為西小站村的文化地標。
借助紅色旅游蓬勃發展之勢,西小站村建成了全市首家天博數字移動博物館分館,讓游客能夠親身領略科技的無窮魅力。與此同時,村裡全力做大做強80座設施農業大棚、500畝“小站稻田”以及“智慧生態農庄”等生態旅游項目。組織學生和家長深入田間地頭,近距離觀察小站稻的生長過程,體驗津南傳承已久的稻耕文化,這一系列舉措為小站稻品牌的提升展開了有力探索。
游客身處西小站村,既能沉浸於紅色文化的體驗,又能參與農業科普,還能感受生態採摘的樂趣。這裡有自產的雞蛋、自種的蔬菜,可用來烹制美味可口的農家飯。特色民宿不僅為游客提供舒適的休息場所,還能讓游客親自下廚做飯、享受自助燒烤,趣味十足。
文旅融合發展,讓“紅色”愈發耀眼﹔生態產業建設,使“綠色”筑夢前行。“我們依靠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集中力量發展特色產業,增強‘造血能力’,打造紅色與綠色相結合的產業鏈,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李路鑫說,今年以來,村內共接待游客逾萬人,實現收入55萬元。
融、創、傳實現“非遺”又“新”又“火”
近期,2024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展在天津美術館及文化中心廣場舉行。作為天津市級非遺陳氏制瓷(手繪)制作技藝的傳承和保護單位,觀照軒攜帶最新出品的《綠水同源》茶漏杯參展,以“瓷”寄情,描繪三地生態共治的生動圖景,吸引了眾多市民駐足欣賞。
觀照軒位於八裡台鎮工業園區一處安靜角落,低調內斂但創意十足,引領文創時尚。
秋日的陽光透過百葉窗,洒進觀照軒二樓的創作室。多位畫家正全神貫注地凝視著眼前的瓷瓶,沉浸在創作的愉悅之中。在這裡,書法的飄逸、繪畫的靈動、篆刻的精巧,猶如十八般武藝,賦予了瓷器鮮活的生命,使其熠熠生輝,那獨特的文化韻味如同淡雅的花香,在空氣中彌漫開來。
瓷瓶體態優雅,瓶身細膩似玉,釉色柔和。瓷碗精巧圓潤,碗壁輕薄,上面花鳥似有生機。“盡管陳家歷經風雨,但陳氏制瓷(手繪)制作技藝百年傳承從未中斷。”陳氏制瓷(手繪)制作技藝第五代傳承人、觀照軒總經理趙彥菊告訴記者。
傳統、傳承,創意、創新,是陳氏制瓷(手繪)制作技藝傳人100多年來恪守的信條。對趙彥菊來說,作為非遺傳承人,傳承陳氏制瓷(手繪)制作技藝責無旁貸,但她更有責任推陳出新,將時代精神和時代特點融入非遺傳承。於是,一批批主題文創作品經匠人之手問世,一件件富有民俗特色的瓷器來到百姓身邊。
蘊傳統之美,傳時代精神。傳統瓷器在這裡插上文創的翅膀,一條非遺項目傳承與創新的路子漸漸明晰。為推動技藝傳承和發展,觀照軒緊跟時代,向“新”生長,圍繞“茗香—茶器”“治學—文房”等六大系列推出文創產品上萬件,並將古法瓷器與津南“三張好牌”、葛沽寶輦會、天津之眼等本土文化元素巧妙融合,讓非遺“活”起來。
此外,觀照軒出品的多款產品先后入圍了“津南禮物”“天津禮物”,並入列天津博物館,成為天津文化代言人。一批“熊貓”“生肖”等主題的文創作品還借助各類展會、外事活動等,走向了世界舞台,觀照軒的“足跡”遍布了二十余個國家。
走進觀照軒,一層右手第一間展廳擺放著中小學生的手繪瓷器作品。趙彥菊介紹,非遺傳承的未來在孩子和年輕人身上,作為首批市級非遺傳承體驗基地,觀照軒的工作人員節假日和周末格外忙碌。“很多人都願意來這裡體驗陶瓷文化,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孩子們更是滿懷新奇和熱情在這裡探索‘瓷’世界,潛移默化中,在心中埋下了熱愛傳統文化的種子。”為了更好地傳播非遺文化,觀照軒還與天津大學、天津美術學院、天津工業大學、澳門理工大學等多所高校開展密切合作,通過打造教室中的“博物館”、開設妙趣橫生的制瓷課程等方式,送文化進校園。
“觀照軒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將進一步豐富非遺文化內涵,以瓷為媒,講好中國故事,創新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人民新精神的文化作品,多方面展現津派文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中國文化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努力成為天津乃至全國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趙彥菊說。
像陳氏制瓷(手繪)制作技藝一樣又“新”又“火”的非遺項目在津南大地發光聚熱,他們承載著文化底蘊,讓城市發展更有靈魂,百姓生活更有韻味。截至目前,津南區共有9大類7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入選國家和市、區各級非遺代表作名錄,其中極具地域特色的葛沽寶輦會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打造消費新場景激發消費新活力
盡管歲至初冬,但坐落於津南區海棠街的綠動BOX活力街區依然人流如織,其中,營業不久的綠動星鏈·營地民宿頗受大家青睞。
常青草坪、溪流沙灘、徒步棧道、熱氣球、水泥管道餐廳、休閑秋千、天幕電影……在這裡,一場以時尚休閑為主題的相聚,為年輕一代和家庭群體打造了新型戶外生活模式。太空艙、木屋、八角亭、集裝箱等多種特色住宿場景,以及湖畔溪流、水泥管道、天幕舞台等多處場景,滿足了游客個性化的度假旅游消費需求。
“叫上三五好友,在這裡圍爐夜話,慢品香茶,太有文藝范兒了。”游客於曉光說。
綠動BOX活力街區是天津首家集生態、科技、活力於一體的集裝箱特色街區,總佔地5.2萬平方米,以生態、科技、活力為規劃理念,利用綠色裝配式建筑形式建造,業態涵蓋活力街區、營地民宿、親子娛樂、悅動游樂、休閑運動、常態化音樂節等。自2023年8月26日開街以來,街區累計接待游客120萬人次,開創了多元化、強IP、精場景、大規模的天津市戶外多元商業新物種。
日前,在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委、市商務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市場監管委組織開展的消費新場景征集評選中,綠動BOX活力街區經過層層選拔,從眾多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入選天津市2024年度“十佳消費新場景”。
合理利用城市空間,打造休閑文化新地標,是津南區深耕休閑文化土壤的重要手段。今年,津南區利用閑置資源,打造了集休閑、娛樂、研學、運動於一體的“一方水土”游樂場。
“一方水土”游樂場是北閘口鎮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盤活280畝低效林地資源,引入社會資本近千萬元打造的田園休閑特色農文旅項目。項目秉承“一地多用,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理念,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自然林地資源並挖掘特色鄉土文化,精心打造了兒童樂園、馬術俱樂部、萌寵互動、露營帳篷、森林迷宮、真人CS等十余種娛樂項目,集休閑、娛樂、研學、運動於一體,可以滿足廣大游客的不同需求。
北閘口鎮黨委書記鄭建立說:“我鎮圍繞‘三新’‘三量’工作要求,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全方位盤活林地、廠房、傳統村落等資源,竭盡全力打通資源稟賦與經濟效益間的轉化通道,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邁向新高度,促進全鎮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此外,“文旅+鄉村+輕體育”創新融合的津津樂“稻”潮玩運動基地,以及兼具現代感與活力值、彰顯區域特色的商旅、文體融合項目“一八九五·文化潮動公園”……一系列小而美的文化空間一經推出,便迅速“出圈”。市民置身其中,能充分感受到每一處獨特的文化氛圍。這些不斷迭代更新的運營模式和發展路徑,也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開辟了新思路、提供了新樣板,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記者 杜洋洋 通訊員 陳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