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2024青春相冊

青春的力量 青春的涌動 青春的創造

2024年12月22日10: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青春的力量 青春的涌動 青春的創造

圖一

圖一

圖二

圖二

圖三

圖三

圖四

圖四

圖五

圖五

圖六

圖六

楊柳青木版年畫傳承人王丹

文化遺產要代代傳承

【鏡頭】天津市西青區霍慶有年畫博物館裡人流如織,楊柳青木版年畫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王丹(見圖一,受訪者供圖)站在年畫“連年有余”前,一邊上色一邊給前來參觀研學的學生詳細講解。

回顧:近日,“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得知這個消息后,我第一時間跟家人分享,大家都很開心、振奮。

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之一。年畫是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讓更多年輕一代了解年畫、喜歡年畫。今年很多大中小學的學生前來參觀研學,了解、體驗年畫制作流程。除了迎進來,我也樂於“走出去”推廣交流年俗文化、制作年輕人喜歡的文創產品、拍攝年畫系列短劇和紀錄片等。看到那麼多人研究年畫、喜歡年畫、從事年畫工作,更增強了我的信心。

展望:未來,我要繼續學習提升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全流程技藝水平,沉下心堅持長期研究和精進每一項技藝,保留傳承好楊柳青木版年畫這項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傳統工藝和歷史,讓更多年輕人能看到咱們過年的集體記憶、文化符號,並把這些文化遺產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本報記者龔相娟採訪整理)

人工智能訓練師武立穩

讓人工智能成為好幫手

【鏡頭】清晨,浙江省杭州市臨平區西子智能停車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訓練師武立穩(見圖二,賈延宗攝)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篩選數據、標注數據、利用專業軟件和選擇好的模型進行訓練……武立穩在屏幕前聚精會神,鍵盤敲擊聲不絕於耳。

回顧:這一年,我積極參與了多個人工智能項目,既對人工智能技術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理解,也對未來充滿了憧憬與期待。

在一個語言模型項目中,我們團隊採用深度學習模型進行訓練。經過多次迭代和優化,我們訓練的模型在准確度和魯棒性方面取得了顯著提升。我還參與了一個圖像識別項目,用於識別和分類大量圖像數據。我們設計了一個高效的模型,並在大規模數據集上進行了訓練和測試。

我還參加了在杭州舉辦的人工智能訓練師比賽。得知自己獲得獎項的那一刻,我無比激動:能夠與這麼多高水平的同行一起切磋競技,既是對我職業能力的一次檢驗,也表明我們這個行業正在發展壯大。

展望:今天,語音助手、智能家居、語言模型等人工智能的運用場景越來越豐富了。我將繼續立足這個領域不斷學習,讓人工智能成為好幫手,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便捷我們的生活。

(本報記者劉軍國採訪整理)

雲岡研究院壁畫修復師戴宇翔

幫助更多古壁畫“延年益壽”

【鏡頭】隆冬雪后。雲岡研究院彩塑壁畫修復室內,在一個特質的弧形修復台上,鋪著一幅珍貴的壁畫殘片。修復師戴宇翔(見圖三,焦搏文攝)身著白色工作服,手持軟毛刷,小心而專注地拂去壁畫表面的塵土,進行壁畫地仗層的修復。

回顧:今年,山西文旅火了,雲岡石窟也迎來了更多游客,作為守護雲岡的一分子,我和同事特別高興。

古壁畫就像飽經風霜的老者,十分脆弱。對它們的保護,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一毫米一毫米清理、一點一點修復,我和同事們常常一站就是幾個小時。

工作之余,我也喜歡到石窟走走看看,一遍又一遍地細細觀賞。冬季,當溫暖的陽光洒向雲岡石窟,那些被陽光輕撫過的雕塑與壁畫,愈發栩栩如生。看著許多游客不顧寒冷,伸出凍得微微發紅的手,用手機或相機定格這座藝術寶庫,我的心中總會升起一份自豪。

展望:明年是我從事壁畫修復工作的第十二個年頭,每當凝視著這些精美的壁畫,我都會深深地被它們觸動。我們不僅僅是修復者,更是雲岡歷史的傳承者和守護者,希望通過我們的工作,能讓更多古壁畫重煥光彩,讓更多雲岡來客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不朽。

(本報記者鄭洋洋採訪整理)

漠河北極村民宿經營者許睿峰

冰天雪地也有廣闊天地

【鏡頭】冰天雪地間,兩名來自南方的游客風塵仆仆走進了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一家民宿,經營者許睿峰(見圖四,郝大慶攝)接待了他們。在游客品嘗迎賓水果凍梨時,許睿峰熱情地介紹起了當地風土人情、特色打卡點、旅行線路組合等。

回顧:過去,北極村在淡旺季差別很大,到了冬夏兩個旺季,游客絡繹不絕,春秋兩季卻幾乎沒有游客。隨著今年黑龍江整體旅游熱度提升,我的民宿出現了淡季客人不斷流的情況。據我了解,其他的民宿、餐飲經營者也都有類似的感受,大家對於旅游產業發展的信心更足了。

冰天雪地也有廣闊天地。為了讓遠道而來的客人更好領略冰雪魅力,這一年,我將重點放在提升服務質量上。今年冬季,來到我的民宿,就能體驗到“管家式”服務。隻要是游客准備不充分的地方,就是我們提供服務的方向。

展望:眼下,我正在策劃接下來的歡度春節方案。民宿預訂數據顯示,除夕夜入住的客人不少。如今,在黨委政府政策助力下,越來越多的返鄉青年加入創業的隊伍,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活力。我願意扎根家鄉,將家鄉建設得更加美好,向世界各地的朋友們介紹大美黑龍江。

(本報記者方圓採訪整理)

雲南大學農學院助農團隊成員董相書

科技助力紅果果變“金果果”

【鏡頭】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潞江壩種植基地,連片的咖啡樹綴滿了沉甸甸的果實。空氣中彌漫著咖啡特有的馥郁香氣,雲南大學農學院助農團隊成員董相書(見圖五,蔣猛攝)和咖農們穿梭於林間,田間地頭格外熱鬧。

回顧:今年,我們積極探索將研發的生物脫膠技術應用於咖啡鮮果的去膠取豆流程中,不僅可以顯著減少加工過程中的水資源消耗,還豐富了咖啡的風味特征。我們還將影響咖啡品質的優秀基因篩選出來,利用生物育種技術進行改良,推進優質新品種的形成。

今年我們在咖啡組培快繁技術上有了實質性的進展,實現了咖啡種苗的快速培育。組培快繁技術可以滿足咖啡大規模種植生產的需求,提高農戶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應用這項技術,咖啡種苗可以保持優良性狀和遺傳穩定性,同時能加速咖啡種苗的分子育種進程,助力咖啡抗病性和品質的提升。

展望:接下來,我們將加強產學研合作,通過和企業進行技術合作與指導,推進技術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咖啡產業綜合效益,讓咖啡的紅果果真正成為村民們增收的“金果果”,也讓大家喝到品質更好的雲南咖啡。

(本報記者李茂穎採訪整理)

視障跑者何亞君

繼續奔跑,跨越生命的障礙

【鏡頭】早上7點50分,盲人何亞君(見圖六右一,廖正義攝)結束晨跑回到按摩店裡上班。一進門,記者被懸挂在房梁上的獎牌吸引了,五顏六色的飄帶、幾十塊形狀各異的獎牌,讓店裡的氛圍別具一格。

回顧:2024年是我做一名跑者的第十年。今年11月,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九場北京馬拉鬆,雖然看不見大家的模樣,但在奔跑中有一種自強不息的力量涌上心頭。

開跑后,我和志願者分別握住一根彩色麻繩的兩端,一起擺臂,一起邁腿。有人問,盲人為什麼還要來跑馬拉鬆?在我看來,雖然盲人跑步時會遇到一些困難,但通過跑步,我們不僅得到了健康,還獲得了勇氣、平等、友誼和自我實現。

今年,我成立的“何亞君助盲團”已經開展了60多場晨跑活動,新加入的盲人和志願者達200多人。在奔跑的路上,盲友的眼睛雖然看不到光,但我希望在他們心中,一直有一道光引領他們努力奔跑,也希望盲人和志願者能互相鼓勵、共同前行。

展望:2025年,我想去更遠的地方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我曾經計劃要爬完100座山,目前已經爬了24座,計劃明年再爬2座山。雖然我看不到風景,但我想讓更多的風景看見我。

(本報記者易舒冉採訪整理)

《人民日報》(2024年12月22日 第 05 版)

(責編:郭維瑾、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