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市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

創新引領激活新動能

2024年12月29日09:40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引領激活新動能

  冬日的早晨陽光正好,天開高教科創園裡處處涌動著創新的“熱火”。開園以來,2500余家科技型企業在這裡“落地生根”,一大批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一大批創業者從筑夢走向圓夢。依托“學科+人才+產業”的創新發展模式,天開園正逐步打造國內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創服務生態圈。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天津時指出,天津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要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要堅持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一起抓,促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這一年,天津加快實施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深入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創新引領激活新動能——

  打造載體 科技產業“雙向奔赴”

  “一束光”照亮一座“創新城”。

  “曾經我們是四處奔波尋找客戶,而如今在天開園這片沃土上,客戶紛至沓來,這裡真是我們的福地!”天津智清未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智清未來)總經理陳杰笑容滿面。

  依托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及新型陶瓷材料全國重點實驗室的頂尖技術,智清未來於今年6月入駐天開園核心區。落戶不到半年,企業便實現了訂單量的萬噸級突破。

  今年以來,隨著天開華苑園、天開東麗園、天開河西園的相繼加入,天開園“一核兩翼多點”總體空間布局進一步完善,累計注冊企業已達到2500余家,平均每天就有4家科技型企業注冊。

  將科創園區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沃土,我市全力打造科創載體,密集吸引創新資源,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立足“科技創新策源地、科研成果孵化器、科創服務生態圈”的功能定位,今年5月,我市發布天開園政策2.0版,對企業支持范圍更廣、支持力度更大、支持精准度更高﹔同一天發布的還有《關於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的若干措施》,18條創新舉措與天開園政策2.0版相輔相成,為科技創新注入強勁動力﹔7月底,《天津市促進天開高教科創園發展條例》在市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全票通過,為加快使天開園成為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成果轉化示范區提供了堅實的法治保障﹔上個月,天開科創專板正式啟動,以金融“活水”灌溉科創“新苗”。

  作為首批入板企業之一,佰鳥縱橫科技(天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佰鳥縱橫)執行總裁胡嵩對於未來滿懷信心:“落戶天開園1年多來,公司在產業化上獲得了突破,我們有信心在未來3年裡將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

  創新與需求雙向對接,科技與產業“雙向奔赴”。

  今年9月,我市一攬子發布《天津市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推動生物制造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和《天津市加快推動醫藥外包服務行業發展實施方案》。

  兩項方案提出,到2026年,我市將形成若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合成生物領域創新成果,布局一批具有明顯經濟效益的生物制造產業化項目﹔同時全面提升醫藥外包服務行業發展能級,醫藥外包服務行業整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

  前不久,腦機海河實驗室傳來喜訊,由實驗室申請的“一種高壓氧艙內在體無創腦功能實時監測系統”成功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明專利正式授權。這是實驗室自2023年3月成立以來獲得的首件國家發明專利。目前,我市6家海河實驗室高水平建設,聚集兩院院士在內的182個國家級人才團隊,全力打造天津版“國之重器”。

  聚焦科技自立自強,促進更多科技成果加速轉化為新質生產力,天津正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讓更多科技創新迸發涌流。“從0到1”,“從1到N”,重大創新成果在渤海灣畔持續涌現。

  深度對接 暢通校企“握手”通道

  最近一段時間,天津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閆慧帶領團隊一直忙碌在實驗室與合作企業的技術研發一線。“我們與企業的成功‘牽手’,為二維超薄材料的專利技術在船舶制造等高端領域的應用拓展了廣闊空間。”閆慧說。

  厚度隻有頭發絲的五萬分之一,在遙感成像設備、內腦芯片和電子皮膚等前沿領域有廣泛應用潛力——今年,閆慧帶領團隊,在二維超薄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正是“千團千企融合創新計劃”的實施,促成了天津理工大學與相關企業達成深度合作意向,為企業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持,也實現了科技成果的落地轉化。

  “千團千企融合創新計劃”是今年市教委重點推進實施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助力企業技術創新,暢通校企“握手”通道的重要舉措。聯合京津冀高校上千個創新團隊與上千家龍頭企業深度對接,有效整合地方、高校、企業等要素資源,一體化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這一計劃的實施,讓更多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進一步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據了解,今年,市教委面向京津冀企業征集技術需求872項,形成企業需求清單﹔篩選技術成熟度高的科技成果720個,形成高校科技成果供給清單﹔強化科技資源支撐,梳理自然科學研究平台489個﹔校企共同組建“科學家+工程師”研發團隊,凝練高校科研團隊626個﹔舉辦“千團千企”走進各區、走進高校、走進企業活動220余場。“截至11月份,天津市高校橫向科技項目達6531項,較上年同期增長14.8%﹔合同總額達29.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9.8%。‘千團千企融合創新計劃’通過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使得高校的創新成果能夠及時對接企業的技術需求,促進了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市教委副主任羅延安表示。

  高校,不僅是科技創新的生力軍,更是高科技人才聚集和培養的主陣地。

  今年,我市堅持以內涵建設為引領,以擴面推進全市高校新工科教育建設為抓手,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不斷增強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強化標准牽引,研究提出五維度新工科教育建設標准,全面更新全市高校的全部工科專業2024級本科新生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力求實現工程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高校面向區域產業的技術創新服務能力顯著提升的總目標。

  ——強化產業面向,面向產業全要素升級傳統專業,以企業參與度和行業結合度為首要標准,大力培育建設天津市普通高校產教融合型品牌專業,組織全市全部工科專業,細化對標天津市12條重點產業鏈、子鏈、方向的發展需求,強化融合育人。

  ——強化資源建設,面向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優化調整課程體系,建設精品新工科課程。現已首期開展建設新工科校企合作課程121門、項目制課程509門、研究性課程42門。

  惜才如金 營造“近悅遠來”生態

  “今年9月,我剛剛辦理了天津落戶手續,正式成為了一名‘新天津人’。”今年38歲的李春雷,碩士研究生畢業后任職哈電國際北京分公司,從事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公司在天津成立哈電國際工程(天津)有限責任公司后,我就來到了天津。”

  李春雷說,辦理手續的過程中,他就深深感受到天津這座城市的開放包容、惜才如金。“當時,我正在外地執行分布式光伏項目建設任務,河西區人社局給我提供了全程幫助,讓我順利落戶,人才公寓也在申請中,很感動也很感謝。”

  政策利好,更要事業留人。天津博桐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通過參加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從而關注天津、看好天津,繼而選擇留在天津扎根的企業。

  “我們選擇落戶天津,就是看中了這裡卓越的地理位置、對跨境電商政策的支持,以及對人才培養和引進的高度重視。”公司負責人張世欣說,公司選址時,正值《天津市推動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印發,方案中的很多內容,與公司的目標、思路不謀而合。

  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今年以來,天津錨定“一基地三區”功能定位,扎實推進科教興市人才強市行動,圍繞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科教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等十個方面提出186項具體措施,大力營造“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

  組織實施領軍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等4個人才引進項目,以及杰出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制造人才等4個人才培養項目,引進高層次人才268人,培養高層次人才288人﹔

  首次設立博士后創新崗位,每年擇優選拔100名優秀博士后,完善了職業資格和職業技能等級與職稱銜接對應政策,深化境外職業資格認可制度改革,首次實行“六單一頂格”職稱評審授權改革措施﹔

  聚焦我市重點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和“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需求,赴6省7所重點高校統籌開展人才政策宣講、引才渠道搭建、科研合作洽談,累計組織“項目對接會”“專場招聘會”“校企座談會”27場,達成項目合作意向39個,促成西安交通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天津科創中心等多個合作項目﹔

  牽頭召開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部際協調小組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2024年度京津冀人才一體化發展重點任務》,推動濱海高新區與北京海外高層次人才協會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推動通州區、武清區、廊坊市等13個市(區)分別簽署“通武廊”“通西石”“興濱雄”“海青秦”“通寶唐”人才合作協議,引領三地在人才引進、創業項目培育、金融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開展合作﹔

  從全市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卓越工程師和老品牌傳承人、老字號工匠等各領域優秀人才中,選拔具有較強代表性、引領性、示范帶動性的優秀人才代表,舉辦十大年度人物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全社會營造惜才愛才、開拓進取的濃郁氛圍……

  人才蔚,事業興。求賢若渴的天津,已栽好梧桐樹,靜候鳳凰來。(記者 胡萌偉 張雯婧 孟若冰 廖晨霞)

(責編:韓昱君、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