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納稅人了解政策 稅務部門解答個稅熱點問題
近日,國家稅務總局天津市稅務局依據《關於個人所得稅誠信體系建設的公告》相關規定,將未繳納個人所得稅的趙某某以及未按規定辦理個人所得稅綜合所得年度匯算清繳的賈某、張某某三人列為個人所得稅誠信體系失信人員,並將有關失信信息推送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據了解,2023年8月,天津市稅務局、市發改委、市財政局、人行天津市分行、天津金融監管局、市網信辦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個人所得稅誠信體系建設的公告》,明確個人所得稅守信或失信有關信息將共享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客觀呈現納稅人社會信用狀況。
記者從天津市稅務局獲悉,此次推送的三名納稅人均在稅務部門多次提示提醒后仍未及時申報繳納稅款,被列為失信人員后,經稅務部門政策宣講,三人進行了申報,及時繳納個人所得稅及滯納金。
失信記錄將影響考公
良好的誠信狀況將為自然人帶來更多實惠,反之則會受到限制,若個人公共信用信息報告中存在嚴重失信信息,將在公務員招錄和調任以及職務職級確定、人才引進、表彰獎勵、政府採購、招標投標、資金和項目支持等方面受到限制,稅務部門將與相關部門聯合開展懲戒工作,引導納稅人及時修復失信信息。
信用懲戒:失信人員的信息將被共享至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這將嚴重影響個人的信用評分和社會信用狀況。
限制與禁止:在政府採購、招標投標、行政審批、政府扶持、融資信貸、市場准入、資質認定等方面,失信人員將受到限制或者禁止。
社會生存空間縮小:由於信用狀況受損,失信人員的社會生存空間將大幅度縮小,這可能影響到個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公務員招錄和調任限制:失信記錄可能導致個人在公務員招錄和調任、職務職級確定、人才引進、表彰獎勵等方面受到限制。
為便於廣大納稅人繳費人了解相關政策,稅務部門對涵蓋8大類34個專題294個現行有效答復口徑進行了全面梳理,並對熱點問題進行解答。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
問:享受大病醫療專項附加扣除時,納稅人需要注意什麼?
答:納稅人日常看病時,應當留存醫藥服務收費及醫保報銷相關票據等資料備查,同時,可以通過醫療保障部門的醫療保障管理信息系統查詢本人上一年度醫藥費用支出情況。
問:納稅人如何知道可以享受大病醫療扣除的自付金額?
答:國家醫療保障局向公眾提供互聯網查詢服務。參加基本醫保的納稅人可以通過國家醫保服務平台App,查詢發生的與基本醫保相關的醫藥費用支出扣除醫保報銷后個人負擔的累計金額。
問:個人領取原提存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基本養老保險金時,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嗎?
答:個人領取原提存的住房公積金、醫療保險金、基本養老保險金時,免征個人所得稅。
個人境外所得稅款抵免政策
問:居民個人應該什麼時候申報辦理境外所得稅款抵免?
答:考慮到居民個人可能在一個納稅年度中從境外取得多項所得,在取得后即申報不僅增加了納稅人的申報負擔,納稅人也難以及時從境外稅務機關取得有關納稅憑証,因此按照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取得境外所得的居民個人應在取得所得的次年3月1日至6月30日內進行申報並辦理抵免。
優化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方法
問:我符合《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簡便優化部分納稅人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方法的公告》(2020年第19號)規定的條件,從2021年1月起原單位按6萬元扣除減除費用,但是在2021年7月更換工作,到新單位后減除費用如何扣除?是不再減除還是按每月5000元累計扣除?
答:《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進一步簡便優化部分納稅人個人所得稅預扣預繳方法的公告》(2020年第19號)規定的新的預扣預繳方法,適用於上一完整納稅年度各月均在同一單位扣繳申報了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且全年工資薪金收入不超過6萬元的居民個人。具體來說需同時滿足三個條件:1.上一納稅年度1-12月均在同一單位任職且預扣預繳申報了工資薪金所得個人所得稅﹔2.上一納稅年度1-12月的累計工資薪金收入(包括全年一次性獎金等各類工資薪金所得,且不扣減任何費用及免稅收入)不超過6萬元﹔3.本納稅年度自1月起,仍在該單位任職受雇並取得工資薪金所得。
如更換工作單位后,不再滿足上述第3個條件,即“同一單位”適用條件。新單位應當根據《個人所得稅扣繳申報管理辦法(試行》的規定,按照累計預扣法計算預扣稅款,並按月辦理扣繳申報。其中:累計減除費用,按照5000元/月乘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的任職受雇月份數計算。也就是說,您2021年7月到新單位首次取得工資薪金所得,新單位辦理扣繳申報時,減除費用應當按照5000元(5000元/月×1月)扣除。在原單位已經扣繳的部分無需在預繳階段調整,您應在年度匯算清繳時統一按照6萬元/年的標准扣除基本減除費用計算全年應納稅額,與已預繳稅款進行比較,多退少補。另外,由於您換工作前已在原單位充分享受6萬元/年減除費用,為減輕您的辦稅負擔,建議在新單位不再扣除減除費用,以免匯算時再調增多扣除的費用進而補繳稅款。(記者 張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