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博裡的“新”十二時辰
觀眾參觀天津博物館秦漢文物主題展。記者 曹彤 攝
昨天傍晚,下班后直接從單位“沖”到天津博物館(以下簡稱天博)的觀眾陳迪,一臉幸福地對記者說:“如果不是天博貼心地延時開放,我可能就與國寶錯過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了!”
1月4日至9日,天博一連六天的延時開放政策,給更多向往博物館的觀眾帶來便利。觀眾的滿足,工作人員的辛勤,共同刻下了天博裡的“新”十二時辰。
新的一年,天博“開局火爆”。元旦,“天開一統”——秦漢文物主題展在該館五樓開展,集合了全國16家文博單位、近400件(套)秦漢時代文物,“長信宮燈”“銅車馬儀仗俑隊”“裡耶秦簡”等“文物明星”組團來津做客。開展第一天,排隊的人在路面畫起“長龍”﹔第二天,觀眾有增無減﹔第三天,天博發出“延長開放時間”公告:1月4日、5日恰逢周六日,從9時開館延至21時﹔包括往常“周一閉館日”在內的1月6日至9日,則從9時開館至19時30分。
時針撥回到此次延長開放的首日。1月4日,8時56分,天博館長姚旸發了一條“朋友圈”——一張館外排起長隊的照片,配上四個大字:嚴陣以待。4分鐘以后,天博准時開館。
“開館啦!”第一批觀眾興奮地走進天博。有一大早從北京乘高鐵趕來的文博愛好者,有一襲漢代裝扮、觀展儀式感拉滿的年輕人,還有捧著課本一邊參觀一邊翻書對照的學子。
“不好意思,五樓觀眾已經排滿了,請您在四樓稍等。”10時許,負責四樓點位的工作人員向觀眾解釋道。結合前三天的參觀情況,工作人員預判出周末有更大的觀眾量,大家制定的預案很快派上用場。
11時,文化中心廣場上的游人也多了起來。天博門前的“人從眾”成了一景。
“排這麼多人干什麼呢?”“聽說是有國寶來了,得排倆仨小時呢!”“這麼冷天排大隊,咱回去在網上看圖片行不?”
滴答流逝的時間,繞幾個彎的隊伍,不解之人的直言,有的觀眾難免有了“小情緒”。而陸續從天博走出來的觀眾,以親身感受道出了執著中的值得——
“秦簡上的乘法口訣、威武的石鎧甲、閃耀至今的長信宮燈……老祖宗的智慧、審美、工藝水平令人贊嘆。”
“我以前在電視上看到過,說長信宮燈見証了先人的悲歡離合。當你真的親眼見到‘小宮女’本尊的一瞬間,時空交錯的震撼,歷史風雲怦然擊中內心。花費幾個小時的時間,連通厚重的中華文脈情感,絕對值了!”說話間到了午飯時間。人群中,有人啃個面包“救急”,還有人干脆堅持一下,先滿足對精神食糧的需求。大家都舍不得錯過這個“一睹國寶真容”的難得機會。
午后的天博,儼然一位博學好客的慈祥長者,笑迎一撥又一撥的來客。
“現在觀眾可以進了嗎?”“稍等三四分鐘,可以再請20位觀眾入場。”“展廳觀眾總數大家也注意看一下啊。”——工作人員在“天開一統”展廳入口、出口以及長信宮燈展櫃旁等重要點位,用對講機隨時溝通著情況。得益於數字化展廳的搭建,手機上實時顯示的展廳觀眾數,也給科學引導觀眾有序參觀上了雙保險。
這邊廂,文物珍品備受追捧﹔那邊廂,文創產品亦是焦點。長信宮燈冰箱貼在開展第二天緊急補貨后,又銷售一空了。工作人員也不斷收集觀眾的各種需求反饋,並想辦法積極完善工作,讓觀眾收獲滿滿。
講解員娓娓道來的講述,志願者細致入微的解答,觀眾間文博同好的攀談……不知不覺,時間已至傍晚。多個展覽與秦漢文物主題展一同延長開放時間:館藏文物精品展,一件件傳世之寶帶著歷史余溫與今人對話﹔哈薩克斯坦歷史文物展,彰顯異域風情﹔宇宙主題VR(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展,科技的力量與歷史的深沉相映成趣。
暮色中的天博,更顯文化的沉澱與悠長。
“謝謝你們,給我們帶來親眼看到國寶的機會!”“感謝你們的堅守,這麼晚了,辛苦了!”在一聲聲或青春、或深沉、或稚嫩的暖心道別中,21時,觸摸歷史的一日旅程也隨夜幕一同落下。
觀眾滿載而歸,而工作人員依然在崗。清查各個展廳,確保一切無誤。當一扇扇展廳大門緩緩閉合,已是深夜時分。負責安保的同志抖擻精神,在靜謐中繼續守護。
次日,曙光初照,又一場感知古今的“十二時辰”再次在天博上演……(記者 劉莉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