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天津民心工程交出年終答卷:向群眾交賬 讓群眾對賬

又到一年“交賬”時。在2024年天津20項民心工程任務清單裡,寫滿了民生實事,要讓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朝著這個目標,各個承辦區、部門蹄疾步穩、篤行不怠,一步一個腳印把48項具體工作從“施工圖”變成“實景圖”。現在向群眾“交賬”,讓群眾“對賬”。
完成任務清單
一
兜底保障更加全面
就業保障工程。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落實“穩就業32條”,開展“春風行動暨就業援助月”“大中城市聯合招聘”和“春暖農民工”“公共服務進校園”“百日千萬專項招聘”等專項服務活動,積極幫扶重點群體就業。促進我市高質量充分就業,全市實現城鎮新增就業超35萬人。自2024年7月1日起,提高了我市失業保險金待遇標准。
就醫減負工程。自2024年1月起,職工醫保參保人員和連續參加我市居民醫保參保人員門(急)診報銷最高支付限額提高1000元。完成醫療保障信息系統改造並於2024年1月1日上線運行,參保人員可以刷卡享受相關醫保待遇,累計為63萬參保人員減輕就醫負擔3.6億元。
惠工解憂工程。對在職工會會員開展大病救助。全年合計撥付3200萬元,救助915人次,其中431人次獲得5萬元救助。對在職工會會員開展住院關愛慰問。2024年,全市各級工會慰問符合條件的住院職工5.19萬余人次,發放慰問金4255.8余萬元。
扶弱解困工程。制定完成低收入人口認定政策,推進低收入人口動態信息監測平台建設,提高兜底保障水平,信息平台共預警1.24萬人次,全市納入保障范圍群眾共計8.87萬戶,13.69萬人。為農民工、困難職工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開展免費健康查體,累計查體40114人。
養老助殘工程。聚焦老年人需求,不斷優化養老服務內容和質量,2024年打造了10個智慧化養老綜合體和10個認知障礙照護專區,培訓失能老人家庭照護者2200名。全年為4763名殘疾兒童提供了康復救助。通過完善制度體系、實施機構協議管理、跟蹤監督檢查,促進殘疾兒童康復服務規范化發展。完成海河旅游觀光帶無障礙環境建設,新建輪椅坡道2處、緣石坡道46處,安裝過街提示音響51套、無障礙標識64處、無障礙扶手438米,為老年人、殘疾人等有需求的人群游覽海河提供更多便利,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惠民安居工程。籌集建設保障性租賃住房6592套,在畢業季線上線下開展“保租房進校園”活動,多渠道發布項目信息,更好滿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需求。持續開展低收入群體住房安全動態監測,改造農村困難群眾危房328戶,確保應改盡改、不落一戶。向8.1萬戶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發放租房補貼4.66億元,進一步推進信息化建設,打造智慧服務平台,完善操作流程,服務保障群眾幸福安居。
二
社會服務更加健全
育才護苗工程。2024年,新建、改擴建義務教育學校19所,新增義務教育學位3.3萬個。 深化“五愛”教育陣地建設。新建和改造提升未成年人“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陣地200個。依托“五愛”教育陣地不斷深化教育服務,開展“童心向黨”“爭做文明有禮天津娃”等主題活動7500余場,受益未成年人11.2萬余人。
健康守護工程。完成天津市人民醫院擴建三期工程,於2024年5月順利投用,運行平穩。為全市30—65歲已婚適齡婦女提供“兩癌”及婦科常見病篩查服務,共篩查150233例。在持續隨訪、督促下,治療率已達90%以上。努力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提高婦女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完成30所學校的紅十字生命安全健康教室建設,依托該教室完成應急救護師資培訓568人,取証培訓9024人,普及講座34203人,不斷提高群眾的自救、互救能力。
商業便民工程。建設10個高質量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完成便民生活圈小程序開發、菜市場智慧化提升、再生資源智能回收箱建設等33項具體任務,覆蓋56個社區,服務周邊居民25.44萬人,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品質化、便利化、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新建、提升改造6個標准化菜市場,融合超市運行模式,服務老年人助餐和殘疾人購物,為周邊社區10多萬居民買菜購物提供便利。
惠農增收工程。完成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79.37萬畝,項目區生產成本有效降低,生產效率大幅提高,農民每畝節本增效200元左右。開展增殖放流,全市共放流中國對蝦、三疣梭子蟹、口蝦蛄等海水品種15個,鰱、鳙、草魚等淡水品種7個,累計放流各類苗種約15億單位,相關水域生態環境有效改善,水產品種類明顯增多,漁民整體增收1億元以上。
全民健身工程。全面實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提升行動,全年新建40處足籃排多功能運動場、40處社區戶外微場地、16處室外智能健身房,為40處鄉村健身廣場配建籃球場、健身器材,為群眾打造高品質體育健身新空間。發放5萬個天津數字體育惠民卡補貼名額,共補貼47297人,發放補貼金額945.94萬元,拉動體育消費2831.27萬元,激活體育消費市場,鼓勵市民參加體育運動。成功舉辦天津市第一屆學生(青年)運動會,共有722個參賽單位(代表隊)的12752人次運動員參加本屆競賽。成功舉辦2024天津馬拉鬆,獲得廣大跑友和網友的廣泛好評和贊譽,直接拉動經濟2.22億元,間接拉動經濟6.51億元,帶動就業2479個。
文化惠民工程。以“文化惠民 文化潤城”為主題舉辦2024年天津市名家經典惠民演出季,在全市22家劇場集中上演京劇、話劇、交響樂等演出246場,精選10部國內外優秀劇目進行展演,受到觀眾好評。舉辦第九屆市民文化藝術節,以全市文化場館、文化廣場、基層文化站為陣地,推出52項、近3000場次特色群眾文化活動,以歌舞、書畫、展覽、誦讀等多種形式,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發放2024年天津文化惠民卡11萬余張,組織包括第四屆天津蹦豆兒喜劇節、2024天津戲劇節在內的惠民演出近萬場,吸引65萬名觀眾走進劇場觀看演出。
三
設施建設更加完善
提質優居工程。完成46個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按照“一區一案”原則,堅持“樣板引路”,持續改善提升群眾居住環境。推動濱海新區天房美岸英郡、津南區東旺家園、寶坻區潤陽馨園、東麗區華軒北園4個居住小區閑置地下停車場啟用,完善配套設施設備,釋放停車泊位1573個,有效改善居住小區停車環境。
燃氣供熱工程。改造提升老舊燃氣管道128公裡,提升燃氣管道設施本質安全和智能化管理水平,讓居民用氣更安心。改造供熱舊管網178公裡,提高管網設施安全運行保障能力、能源利用率和供熱服務質量,惠及160多個社區、12萬居民用戶。實施城市供熱“冬病夏治”,完成戶內改造7638戶,採取更換散熱器,調整、更換戶內管道,更換閥門或清洗過濾網,沖洗戶內供熱設施等措施,有效改善居民用熱質量。
供水排水工程。完成河東區文華裡、河西區龍海公寓、河北區東海花園和裕泰家園、東麗區昆侖裡和躍進東裡、西青區雲舒花園和赤龍鑫園、北辰區桃香園等9個居民小區以及濱海新區古林開發區市政道路、永泰路等共30公裡老舊供水管網更新改造,有效解決供水管網漏損、水壓低等問題,改善1.3萬戶居民用水條件。汛期前完成河東區津塘路三中心醫院、昆侖路,河西區馬場道、賓館路,紅橋區青年路以及北辰區龍泉道等6處易積水點位提升改造,上述地區退水速度明顯加快,為市民汛期出行提供保障。
休閑宜居工程。繼續推進“植物園鏈”建設。於10月份建成開放了新梅江公園北段和柳林公園二期,為市民提供更多休閑娛樂空間。新建提升56個口袋公園,總面積約17.7萬平方米,努力打造群眾身邊的綠色休閑空間,實現“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在水上公園、動物園、南翠屏公園、水西公園增建智能健身設施和商業便民設施,改造南翠屏公園兒童廣場公廁和半山游客驛站,提升公園服務功能,為游客提供多元化游憩體驗。
路網完善工程。完成鳳聚路、慧群道、雲麗路、悅山道、集平路、金梭南道、銀梭路等7條市政道路建設,保障群眾順暢出行。提升改造農村公路299公裡、橋梁8座,有效改善了53個街鎮、189個村庄近70萬名農民群眾的出行條件。
綠色暢行工程。建成開通地鐵11號線一期西段、地鐵5號線延伸線(京華東道站)、市域(郊)鐵路津靜線,進一步織密我市軌道交通線網,方便居民綠色出行。利用軌道交通邊角地塊建成投用迎水道停車場、北站A口停車場、西南樓停車場、香山道C口停車場、香山道D口停車場共5個智慧停車場,提供車位302個,進一步完善了軌道交通配套設施,方便市民出行及停車。累計優化調整公交線路78條,對劉園片區、地鐵3號線沿線等公交線路進行優化整合,方便公交與地鐵接駁,為群眾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新開通旅游專線11路等5條由市區通往濱海新區各景點的旅游公交專線,方便群眾出行游玩。
四
應急能力得到提升
消防提升工程。完成寶坻區黃庄消防訓練基地及戰勤保障消防站、武清區泉州路消防救援站、西青區密源路消防救援站主體建設,3個消防站已具備執勤條件。進一步加強對“九小單位”負責人及員工、街鎮消防執法人員、社區網格員的消防培訓,累計培訓人員3.5萬余名,有效提升了消防救援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
災后重建工程。推動災后種植業恢復生產,組織搶種補種恢復小麥種植面積9.28萬畝,種植業設施恢復生產面積達到5141畝,在武清區新建1個現代設施種植業標准化園區,實現夏糧豐產豐收,蔬菜生產穩中有增。於汛期前完成津濱雨污水合建泵站改建工程,提升河東、東麗兩區50.54平方公裡范圍內雨污水收集排放能力,受益人口約80萬人。完成東澱蓄滯洪區退水口門修復工程,保障西青區楊柳青鎮、辛口鎮22個村居民出行安全,為后續河道蓄水灌溉提供方便。(記者 韓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