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開區完成域內大運河“四普”外業調查工作
隊員進行河邊勘測。
大運河天津段全長182.6公裡,流經天津市7個區。近日,天津市南開區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中,完成了南運河南開區段外業調查工作。這是南開區文物普查隊第一次執行河邊勘測任務,隊員們克服了堤岸濕滑、橋梁橫亙、水文環境復雜等困難,更為精確而豐富地收集了大運河的資料數據。
考慮到水域作業和陸上作業的差異,南開區文物普查隊隊長於鍇提前召集隊員,謀劃周密翔實的操作方案。
南運河南開區段自密雲橋起至南運河與津河交口為止,全長1777.8米。在兩岸居民看來,風光秀麗、水波瀲灩的運河沿岸是賞景休閑的好去處,然而岸邊碎石和植被中潛藏的風險,泥濘的小路、甚至堆積的落葉都能讓人不經意間“打個出溜”,對於文物普查隊隊員們來說是考驗。高低錯落的河岸時常讓人“一腳泥一腳水”。隊員們互相提醒注意腳下,及時交流前方“路況”。
參與河邊勘測的隊員是“老帶新”的組合,段德融、王玉忠和陳軍在南開區文保所工作已有三十多年,王璐、邰思博、申子樂、朱浩田都是年輕人。根據“四普”工作要求,隊員們需要沿河岸每隔10米至20米就停下來使用RTK(實時差分定位)設備“打點”,即時定位文物本體的地理坐標和空間位置。段德融經驗最豐富,能夠推薦理想的勘測點位,並為年輕隊員們講解運河歷史人文知識,而王玉忠和陳軍則主動承擔了拉緊安全繩為年輕同事提供安全保障的任務。
王璐和邰思博負責提前調試RTK設備。“00后”隊員朱浩田身系安全繩,手持RTK接收機走在最前面。他需要盡可能地靠近水邊的河道堤岸,確保RTK接收機找到並對准點位。在大多數時間裡,朱浩田要面對的,並不是水岸分明的堤壩,而是需要小心撥開蘆葦叢,仔細觀察才能確定的位置。有時,他為了看清腳下的情況低頭俯身,點位好不容易找准了,眼鏡卻差點兒掉落下去﹔積累了一定經驗以后,他能靠分辨腳下的“虛實”,判斷是否靠近水邊線。隨著朱浩田手中的RTK接收機就位,隊員申子樂立刻上前確認信號穩定,接著在手簿終端上點按按鈕,完成“打點”。
雖然河段長度有限,但隊員們需要折返一個來回,讓足跡遍布兩岸,也需要在車水馬龍的道橋中間測取中點。結束河邊勘測工作時已近黃昏,每個人的手機運動步數都創下近期記錄。25歲的申子樂和其他幾位年輕的隊員都是第一次徒步丈量運河兩岸。工作時,在運河兩岸觀景、運動、垂釣的人們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天津大運河沿岸的自然景觀很美,親水、樂水的生活氛圍特別濃郁,工作時看到兩岸的煙火氣,令我有一種莫名的感動。”申子樂說。
在於鍇看來,本次河邊勘測是對文物普查隊團隊協作和專業能力的一次實打實的檢驗。他說:“此次對大運河進行文物普查外業調查工作所獲取的數據具有多方面的價值和意義。首先,數據為全面掌握大運河的文物資源情況提供了基礎,成為更新和完善文物資源數據庫的重要依據,為后續的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其次,數據有助於深入挖掘大運河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為傳承和弘揚運河文化提供有力支持。這些數據將在文物保護、合理利用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大運河的文化和旅游價值。”(記者 張譯丹 文/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