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
非遺賀新春 過個文化年
乙巳新年,津城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逛非遺市集、體驗非遺技藝、看非遺表演,人們在首個“人類非遺版”春節裡沿襲傳統年俗、感受非遺魅力。過好一個有“年味”的年,我們每個人都是春節的“傳承人”。
非遺市集人氣旺
大年初四上午,古文化街戲樓廣場上人頭攢動,非遺市集吸引了眾多游客。在溫派面塑制作技藝的攤位前,游客正在觀看該項技藝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溫兆國制作面塑作品。幾塊不同顏色的面團在溫兆國的手指揉搓、纏繞之間,兩三分鐘,一個頭戴簪花的仕女面人就已成型。“見過捏面人的,但沒見過捏得這麼快還這麼好的,我要給您點個贊!”來自唐山的游客魏先生說。
旁邊的張氏糖藝制作技藝攤位前,該項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張福海正在創作糖畫作品。隻見他攪動小鍋中的糖稀,以勺為“筆”,以糖液為“墨”,手腕靈活轉動之間,“金蛇獻瑞”的糖畫作品輪廓盡顯。“糖畫講究‘行、抖、頓、收、放’,勾勒輪廓要一筆成形。這是我為蛇年設計的作品,為乙巳年討個好彩頭。”張福海說。
楊柳青年畫店裡,來自江蘇泰州的7歲小女孩王星彤在媽媽丁女士的陪同下挑選年畫。在眾多不同畫面的年畫作品中,她一眼就選中了《蓮年有餘》。恰巧櫃台旁邊的電視裡正在播放《蓮年有餘》的創作過程。丁女士邊看邊向孩子講解道:“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以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結合。一幅年畫要經過勾、刻、印、繪、裱五個步驟才能完成。你選的這幅是最經典的一幅。”聽到這裡,小姑娘的臉上露出開心的笑容。
市民體驗非遺技藝
大年初五下午,當記者來到西岸非遺體驗館,王氏手繪盤絲傳統服飾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郁叢霞正在指導人們制作布藝蛇。“大家先把蛇身體部分的布料翻面,然后往裡面填充絲綿,再用針線把開口縫起來……”
“我是河西區文化館的‘鐵杆粉絲’,看到這次非遺體驗活動的信息早早就報了名。在‘非遺版春節’裡參與非遺代表性項目的體驗,我覺得這個春節更有意義。”市民胡金燕說。8歲的女孩“小魚兒”和弟弟在爸爸陪伴下,制作布藝蛇。“小魚兒”的爸爸告訴記者,四場活動他都給孩子報了名,“這是申遺成功后的首個春節,我們每個人都是春節的‘傳承人’,想讓孩子在這種氛圍中感受非遺技藝的魅力,愛上傳統文化。”
河西區文化館非遺部吳丹介紹,該館從初四到初七在西岸非遺體驗館開展四場不同主題的非遺體驗活動,“我們邀請天津面塑、王氏手繪盤絲傳統服飾制作技藝、肖氏剪布技藝和趙氏秸稈扎刻技藝的四位傳承人為大家講非遺、展技藝,帶領大家動手制作,全民參與,過好這個春節。”
非遺評書津味濃
大年初六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評書傳習活動在和平區非遺展覽館舉行。天津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評書”代表性傳承人佀童強,為現場觀眾帶來一段精彩的評書《槍斃劉漢臣》。表演中,他以聲情並茂的語言講述故事的同時,穿插天津老城風貌介紹、天津民俗等內容。傳承人詼諧幽默的語言,不時引發觀眾笑聲和掌聲。觀眾在評書藝術的起承轉合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
“這部評書是我的老師劉立福的代表作之一,講的是發生在上世紀20年代天津的真事兒,后來演說成了評書。這裡面有角色、有包袱,包括講天津的民俗。天津人聽起來有親切感和代入感。”佀童強說。
“今年春節的非遺活動特別豐富,我和家人不僅看了民俗展演、曲藝演出,還逛了非遺年貨集、燈展,感覺今年的年味特別足。”觀眾楊先生說。(記者 劉桂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