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河西區激活四維板塊“強引擎”打造法治建設“新標杆”

天津市河西區堅持黨對法治政府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錨定四個維度協同推進、多措並舉、靶向發力,用法治為筆,在高質量發展的畫卷上書寫著精彩篇章。
以智慧科技新生態 點亮法治惠民“新燈塔”
河西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聚焦群眾最關心關切的生產生活領域,持續優化完善法治與環保、食品、教育、養老、社區服務五大公共服務的深度融合,以數字化法治政府建設賦能智慧惠民再升級,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聚焦“無廢城市”建設,聚焦“舌尖上的安全”,聚焦構建“智慧養老”新模式,聚焦打造“智慧教育”新名片,聚焦“基層治理智能化平台”建設等方面。
以政務服務新范式 筑牢法治化營商環境“壓艙石”
近年來,河西區立足為企業發展培育優質“沃土”,全力營造“審批流程短、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群眾獲得感強”的政務服務環境。在全市率先設立“跨省通辦及高效辦成一件事”政務服務專廳,開辟“專廳、專班、專人”精准服務企業的親清模式。緊盯異地辦事事項,打破壁壘障礙,將原企業設立服務廳的“跨省通辦”專窗遷入專廳,同20個“一件事一次辦”高頻事項互融互通,形成了“高效辦成一件事+跨省通辦”的政務服務新模式。通過專廳“一件事、一清單、一流程、一專員”和異地辦事“一地、一窗、一次”的服務改革新舉措,政務服務實現了“快辦”“好辦”“易辦”的全面轉變。河西區現有“高效辦成一件事”事項133項,共計739家企業和群眾進行咨詢,服務1227人次,與北京豐台區,河北雄縣、容城縣等19個地區實現“跨省通辦”。
以協同治理新機制,繪就基層共治“同心圓”
曾多年閑置的陳塘鐵路支線完成“蝶變”,成為了沉澱工業記憶與串聯生態休閑的“生活繡帶”﹔越秀路街港雲裡社區“老舊社區糾紛‘三聚焦’工作法”入選全國104個“楓橋式工作法”,並作為其中優秀經驗代表在浙江省全國“楓橋經驗”陳列館進行展陳﹔天津廣播電視台電視人民調解委員會榮獲“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稱號﹔友誼路街人民調解員邵剛榮獲“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稱號。
近年來,河西區在法治建設助推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的探索和實踐中,秉持“三個堅持”即堅持全鏈條協商議事貫通構筑民主法治“共同體”、堅持全要素資源整合聯動搭建法治資源“樞紐站”、堅持全周期示范典型引領,打造法治典范“新高地”,將民心民意與黨委政府的謀劃實施緊密結合、落地見效的典范案例與成績屢見不鮮。
以執政能力新根基 鍛造法治政府建設“硬實力”
從成功辦理全市首例由區級獨立辦理的專利侵權糾紛行政裁決案件,到入選市2021年度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十大典型案例、躋身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試點城區﹔從區司法局榮獲2022年度“全國組織宣傳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稱號到河西公証處榮獲2024年度“全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先進集體”稱號。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河西區每一個前進步伐的背后都孕育著聚焦法治政府建設“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堅定決心和強勁內力。
近年來,河西區堅持刀刃向內,以提升自身執政能力為目標,著力解決基礎性、根本性、關鍵性、要害性問題。推動政府機構職能科學優化,找准高效履職“基准點”﹔健全重大行政決策機制,把牢法治建設“方向盤”﹔彰顯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張力,錘煉依法執政“硬拳頭”﹔織密行政權力制約監督網絡,筑牢法治建設“防火牆”。
從政務服務的“溫度”到數字治理的“精度”,從法治護航的“力度”到科學決策的“准度”,河西區以法治政府建設為統領,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這些生動實踐不僅彰顯了河西智慧,更為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提供了鮮活樣本。站在新的起點上,河西區將繼續深化法治實踐創新,以法治之力繪就城市治理現代化的壯美畫卷,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貢獻更多河西經驗。
來源:天津市河西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