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天津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再加碼

2025年06月17日10:02 | 來源:今晚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本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再加碼

  自2025年1月1日起,對新招用畢業年度及離校兩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16至24歲登記失業青年,簽訂1年及以上勞動合同,並為其足額繳納失業、工傷、職工養老保險費滿3個月的本市參保企業(含以單位形式參保的個體工商戶)和社會組織,按照每人1000元標准,給予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政策執行至2025年12月31日。

  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是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日,市人社局市教委市財政局印發《關於做好2025年天津市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的通知》,就如何全力以赴做好2025年本市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工作推出一系列舉措。

  擴大市場化就業崗位

  綜合運用社保補貼、崗位補貼、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等政策,支持市場主體穩崗拓崗。集中發布本市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創業政策清單,公開申報條件、補貼標准和辦理流程,大力推行“直補快辦”經辦模式,推動各項補貼直達快享,提高政策落實率。推進實施崗位開發計劃,挖掘先進制造等新質生產力、消費新熱點、重點民生服務領域就業崗位,拓展就業空間。開展天津市區—校促就業供需握手活動,推動高校與各區重點企業、產業園區開展合作共建。持續推進“訪企拓崗促就業”專項行動,落實“兩個100”要求,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對接,開拓更多就業崗位。組織人社專員、高校就業工作人員對接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就業服務,了解面向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招聘需求,促進人崗快速匹配。

  挖掘基層就業空間

  建立城鄉基層崗位歸集發布機制,加大崗位搜集力度,依托各級公共就業服務網、市場化人力資源服務平台等,動態發布本市就業社保、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等城鄉社區就業崗位。積極引導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統籌推進“三支一扶”計劃、志願服務西部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加大科研助理崗位開發力度,注重結合國家和區域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和創新基地平台建設布局,招錄更多高校畢業生參與科研工作。

  穩定公共部門崗位規模

  在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中,加大崗位挖潛力度,招聘計劃設置向應屆畢業生傾斜,定向招聘應屆畢業生崗位佔全年計劃招聘總人數的50%以上。加快事業單位招聘進度安排,力爭6月底前完成擬聘用人員公示。穩定擴大國有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規模,延續實施國有企業一次性增人增資政策,政策執行至2026年12月31日。

  支持青年自主創業

  建好用好創業孵化基地,提供創業場地、融資支持、項目推介、創業指導等服務,及時兌現孵化補貼、帶動就業補貼,鼓勵孵化載體吸納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創業。舉辦天津市“海河英才”創業大賽、天開創聚津門全國大學生智能科技創新創業挑戰賽,加強優質創業項目征集走訪和落地對接,促進項目在津孵化落地。充分發揮創業擔保貸款政策作用,高校畢業生等群體可申請最高30萬元的個人創業擔保貸款和最高400萬元的小微企業創業擔保貸款,按規定給予貼息支持。從創業者實際融資需求出發,組織開展企業、金融機構、擔保機構對接交流活動。

  扎實推進就業能力提升計劃

  推動各高校教學、就業部門緊密對接,聚焦就業市場急需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深入調研企業需求,針對性開設“微專業”課程,重點支持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賦能就業培訓,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指導高校組織社會需求不足相關學科專業點學生參與“微專業”或培訓課程學習,優化知識和技能結構,通過考核后可獲得相應學習証明。鼓勵高校建立更靈活的學習制度,允許近年持續就業狀況不佳相關專業學生按規定轉專業或輔修其他專業。推進急需學科專業核心課程與教學內容實質性更新迭代,根據需要超常規增設一批學科專業點。

  全面推廣求職能力實訓營

  加強求職能力實訓師資隊伍建設,舉辦青年求職能力實訓師資培訓班,組織研討交流、試講鍛煉等活動,提升師資教學能力水平。組織開展青年求職能力實訓學員班,面向畢業年度高校畢業生、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青年和登記失業青年,開展簡歷診斷、形象禮儀、職業規劃等互動教學,組織企業參觀、崗位鍛煉等體驗活動,幫助提升求職能力。

  實施青年職業技能提升行動

  持續開展“愛津城·強技能·促就業”天津市大學生就業技能培訓專項活動,引導支持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根據職業規劃、求職意向自主參加技能培訓,按規定落實職業培訓補貼。聚焦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特點,加強數字人才培育,指導高校積極開發一批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培訓項目和“微專業”課程。深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行工學一體化、學徒制等培養培訓模式,提升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技能水平。

  實施就業見習崗位募集計劃

  強化見習崗位開發,新認定一批就業見習基地,開發更多科研類、技術類、管理類就業見習崗位,全年募集見習崗位2.1萬個。強化見習規范管理,指導見習單位做好見習協議簽訂、帶教制度落實、見習待遇保障等相關工作,定期跟進檢查見習單位見習人員管理、政策落實和見習實效等情況。強化見習跟蹤幫扶,支持見習基地留用見習人員,做好見習后未留用人員后續就業幫扶。對見習期未滿與見習人員簽訂勞動合同的就業見習基地,按規定給予剩余期限見習生活費補貼,政策執行至2025年12月31日。

  做實做細高校就業指導幫扶

  持續加強大學生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打造一批名師金課。精心實施“宏志助航計劃”,落實高校包聯困難學生就業制度,建立幫扶工作台賬,實行“一人一檔”“一人一策”。落實好“三個優先”(優先提供指導咨詢、優先推薦崗位、優先組織培訓和就業實習實踐)和“三個三”(開展3次談心談話、推薦3個有效崗位、組織參與3次線上線下就業促進活動)要求。

  開展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

  積極組織公共就業服務進校園活動,面向高校、中職學校(含技工學校),統籌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資源,持續推動政策宣傳、招聘服務、就業指導、創業服務、職業培訓、困難幫扶等“六進”校園。邀請創業導師、職業指導師、求職能力實訓師、人力資源經理等專業力量進校園,開展多元化交流指導。鼓勵有條件的區與高校合作設立就業驛站,為畢業生求職就業提供精准服務。

  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市人社局會同市教委選取就業工作任務重、壓力大的高校,定點走訪調研,定向提供服務。根據結對院校畢業生學歷層次、技能水平、就業意願等,針對性篩選、推送崗位信息,針對性提供職業指導、創業輔導等服務。

  對離校未就業畢業生開展優先服務

  7月底前,市人社局與市教委對接,完成本市有就業意願的離校未就業畢業生實名信息交接。綜合運用失業登記、求職登記小程序、基層摸排等各類渠道,完善實名台賬,根據畢業生學歷專業、求職需求、技能水平等情況,普遍提供至少1次政策宣介、1次職業指導、3次崗位推薦及1次培訓或見習機會。聚焦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防止返貧監測對象家庭、殘疾等困難高校畢業生,落實包保責任,優先提供指導服務,針對性提供3-5個高質量崗位信息。

  開展“職引未來”系列招聘活動

  全年接續舉辦百日千萬招聘、全國城市聯合招聘高校畢業生、國聘行動、人力資源市場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專項行動、24365線上校園招聘、“津英就業”系列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等活動,積極運用直播帶崗、“人工智能+”等手段精准推送崗位信息,提升人崗對接效率。推動高校結合學科專業特色,開展小而精、專而優的中小型專場招聘活動。高校畢業生較為集中的區,每周至少舉辦1次專業性招聘活動,每月至少舉辦1次綜合性招聘活動。

  建立失業青年常態化幫扶機制

  大力宣傳推廣未就業畢業生求職登記小程序,同步開放線上線下求助渠道,引導未就業畢業生等青年在戶籍地、常住地、求職地進行求職登記。加強就業轉失業青年摸排,掌握其就業失業狀態,持續開展聯系服務。加大異地求職服務力度,依托就業驛站、零工市場等現有資源,為異地求職的高校畢業生等青年提供政策解讀、職業指導、招聘信息等“一站式”服務。(記者 張艷)

(責編:韓昱君、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