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高校新工科創新成果展在津舉辦
提升創新實踐能力 對接行業產業需求

圖為人機協同作戰展示。 記者 姜寶成 張立 攝
6月17日,由市教委主辦的“創新融合 智慧共享”2025年京津冀高校新工科創新成果展在天津工業大學啟幕,來自京津冀28所高校的420余項新工科建設過程中的優秀成果閃亮登場。該成果展共設人工智能、智慧農業、智能材料、民族服飾、數智影像五大主題展區,靜態展示與時尚走秀巧妙融合,不僅為前來參觀的師生獻上了一場創新味濃濃的“科技盛宴”,還積極促進學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匯、產教融合,助力校企攜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此次展覽將持續到6月20日。
記者步入展廳,便看到河北工業大學的“基於計算機技術的明代金山嶺長城虛擬與監測數字化系統研究”成果前,聚攏了不少等待VR(虛擬現實)沉浸式體驗者。“我們通過‘物理監測+數字敘事’雙軌模式,既實現對長城本體溫度、濕度的實時監測,又將長城深層智慧、建造工藝等深層文化轉化為可交互的沉浸式體驗,為數字時代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提供了創新方法。”該成果團隊成員葉文博說。成果負責人、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王淑蘭告訴記者,該成果是企業出題、其團隊學生實戰,既精准對接企業需求、解決企業實際問題,也提升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動手創新實踐的能力,目前已與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相關成果將應用於企業實際生產並推向市場。
北京大學工學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與天津工業大學聯合攻關的“脂肪粘接水凝膠及其應用研究”成果,吸引了部分企業技術負責人對展台上擺放的樣品進行仔細考察。“我們構建了一種生物界面粘附新方法,開發的水凝膠可替代可吸收縫合線、用於皮下脂肪組織的長效閉合,不會留疤。”項目成員謝福介紹,該成果現已通過動物實驗,今年年內將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在南開大學“微米級介入腦電傳感器”的成果前,項目負責人正為圍攏過來的觀眾進行演示。“聽說這項技術通過微創手術就能完成,真希望它能盡快惠及患者。”現場觀眾紛紛表示。
“我們這次帶來10多個中小企業參展,為其搭建開闊視野、探尋技術創新的平台。”天津市電子學會常務理事李軍說,針對部分企業在智能制造發展方面面臨的瓶頸問題,該學會通過帶企業參加此次成果展,幫其促進與高校的供需對接,發掘有潛力的優質項目或創新點,助力企業提質升級。
“成果展不僅是展示窗口,更是我們推動學科深度交叉、經驗廣泛共享的‘催化劑’。”天津工業大學教務處處長王春紅說,本次成果展的參展高校和展出成果數量均為去年的近3倍,近百家企業參展、是去年的近10倍,顯示出該成果展在學界和產業界的認可度顯著提升,“通過京津冀高校新工科創新成果展這一平台,我們培育具備學科交叉應用能力和持續創新素質、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未來需求的復合型人才,並拓展產教融合新路徑,助力更多師生創新成果落地生金。”(記者 姜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