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聯手鍛造成果轉化“利器”
技術經理人 這個“紅娘”了不起

科技成果猶如珍寶,卻常“藏在深閨無人識”。有這樣一群人,在科技和產業之間牽線搭橋,加快科技成果進入市場的進程——這就是技術經理人。他們一頭連著科研院所,一頭連著市場產業,既懂技術,又懂市場,是科技與產業之間的“紅娘”。
為加快推進技術經理人培養,不久前,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支持下,北京市懷柔科學城管委會與我市濱海新區成功“牽手”,簽署懷濱技術經理人聯合培養備忘錄,共同培養跨區域技術經理人。隨著合作不斷深化,貫通“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應用”的成果轉化“利器”正在被加速鍛造,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裝上強力“推進器”。
從實驗室到港區
“硬科技”轉化為“真方案”
不久前,技術經理人姜雲鵬拿下了一個數百萬元的大項目。作為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天科院)開發處副處長,姜雲鵬和同事主要負責院內科研成果的轉化推廣工作。
他此次促成合作的項目位於山東港口青島港的董家口港區。“去年獲批的《青島港總體規劃(2035年)》提出,董家口港區規模化、專業化水平要進一步提高,港口運輸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在國家綜合運輸體系中的樞紐地位進一步提升。目前,董家口港區已開發建設15年,部分工程已相繼竣工。”已進行多次實地調研的姜雲鵬告訴記者,隨著港內岸線及碼頭逐步形成,平面布局不斷發生變化,港內外建設環境、自然條件相較港區建設初期變化較大,現有水文等數據相對陳舊。
“當外海出現台風臨近或過境、連續大風等不利天氣時,部分碼頭出現了船舶纜繩斷裂的情況,對港口運營安全造成了影響。”他表示,為更好地解決此類問題,天科院受青島港的委托,進行為期一年的海上觀測,在此基礎上,開展港區整體物理模型試驗,論証碼頭系泊安全並提出必要的防護措施方案,為港口后期建設發展提供科學支撐和工作建議。
通過精准對接產業痛點,技術經理人把高校、科研院所的“硬科技”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真方案”。
“像我這樣的技術經理人,在天科院還有很多。”據他介紹,該院每年定期組織人員參與濱海新區科技局組織的培訓,目前,已培養十余名技術經理人,其中,有4名拿到了中級技術經理人結業証書。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2022年版)》中,技術經理人作為新職業被正式納入。科技部發布的《“十四五”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提出,到2025年,我國技術經理人數量將突破3萬名。目前,許多省市將技術經理人列入了“十四五”緊缺人才目錄。
“我們這批技術經理人每年可促成五六十個項目簽約,簽約金額在幾十萬元到數百萬元不等。我們正在推進的項目,除了青島之外,在河北省也有很多,比如曹妃甸、黃驊、秦皇島等。”在姜雲鵬看來,參與技術經理人培訓可以開拓思維和視野,“因為我們長期做港口這個單一領域的項目,思維有些局限,培訓課程會介紹一些其他行業的經驗,包括工業生產、生物醫藥、農業種植等。我們在工作中接觸不到這些行業,而他們的經驗十分值得我們借鑒。”
通識+實操
探索深度融合新模式
技術經理人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堵點的關鍵“密鑰”。眼下,北京市懷柔科學城與我市濱海新區正聯手推進一場技術經理人的專業化“養成計劃”。
“目前,濱海新區在冊的技術經理人約有500名,這次合作有望讓隊伍進一步擴容。”濱海新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此次合作,雙方依托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和“濱科薈”數字科創服務平台與展示交易中心(以下簡稱“濱科薈”)的優勢資源,形成良好的合作與利益共享機制,探索一種“通識培訓+實操實訓”深度融合的新模式,培養一批具有專業素養、實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技術經理人,促進科技成果與產業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具體而言,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北京)將側重提供通識理論培訓,夯實基礎﹔而天津的“濱科薈”則承擔起實戰演練的重任,提供真實的項目對接和轉化場景進行實操訓練。雙方計劃每年聯合舉辦培養活動,促進學員互動與經驗交流。
“濱科薈”是這場“養成計劃”的重要依托。該平台於2023年10月上線,其核心理念就是構建一個“以轉化為目標、市場為導向、技術經理人為主體”的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體系。在這個平台上,用戶不僅能查詢成果轉化數據、獲取科創服務,而且還能參與專業的技術經理人實訓課程。
登錄“濱科薈”網站,一幅生動的技術供需圖景躍然眼前:除了本地企業,其他省市的企業也紛紛在此發布“揭榜挂帥”任務——從“便攜式電子計價秤作弊碼檢測裝置”到“菌種選育與優化”,再到“智能配電櫃”的技術難題,需求五花八門﹔與此同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也在“成果直通車”板塊集中展示。
“我們要求發布的需求必須是企業在生產中遇到的真實技術痛點,這樣才能精准匹配到合適的科研力量,切實提升轉化效率。”“濱科薈”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濱科薈”已吸引注冊用戶超1800名、服務機構349家,並會聚了124名活躍在一線、真正參與項目撮合的技術經理人。
“我們在5月初開展了第一期聯合培訓,反響很好,后期還將持續舉辦沙龍分享會等活動,進一步探索技術經理人的提升路徑。”“濱科薈”上述負責人說。
跨越京津的聯合培養模式,正加速科技成果向專業化、市場化轉化的進程,架起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高速通道 。
專家觀點
從“中介”到“共創者” 技術經理人破解成果轉化梗阻
技術經理人是連接科技創新與產業落地的關鍵紐帶。隨著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加快,社會對技術經理人的需求激增。“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從科研邏輯轉向市場邏輯的系統工程,亟須技術經理人的專業賦能。”在天津大學濱海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知識產權運營中心主任張秋佳看來,技術經理人正從“技術中介”蛻變為“價值共創者”,其角色已超越簡單的供需對接,深度介入成果篩選、知識產權布局、融資嫁接及產業化全鏈條。從需求端來看,企業也從單純購買技術轉向尋求“技術+商業”綜合解決方案,這要求技術經理人具備市場分析和商業模式設計能力。
她表示,如今,更多技術經理人參與早期項目孵化,與風投機構合作,形成“技術+資本”雙輪驅動模式﹔高校科研人員在他們的協助下,以成果作價入股企業的案例也在大幅增加。
如何加快培育技術經理人?“需進一步完善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頂層設計,使科技‘紅娘’成為成果轉化的關鍵力量。”張秋佳建議,構建階梯式培養體系,強化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雙軌訓練,引入實戰教學資源﹔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推行“基礎薪資+轉化提成+期權獎勵”等薪酬模式,激活長期發展動力。如此一來,將有效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裡”,更快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深度融合。(記者 郝一萍 袁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