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景迎賓至 城市氣質再提升
——津城“微更新”以細節之美打造溫暖會客廳

綠帶鋪展街道,花境裝點街角,公園嵌入街區,立面煥新容顏。這個夏天,我市以“微更新”雕琢城市細節之美,熱情迎接四海賓朋。
記者從市城市管理委了解到,今年,我市城市管理的重心聚焦“品質提升”,堅持大城細管、大城智管、大城眾管,用繡花般的細心、耐心、巧心,為城市提升“顏值”、凸顯“氣質”。從街角綠化到口袋公園,從街道煥新到立面修繕,一樁樁微改造,讓津城更有風度,也讓生活更有溫度。
綠潤街道 景織城廓
繪生態津城新畫卷
“天津路邊的綠化太有創意了,難怪網友說,這裡成了讓本地人都陌生的‘5A級景區’!”近日,在河西區黑牛城道附近,市民馬艷華正和外地來的親戚拍照留念。眼前,層層疊疊的喬木、灌木錯落有致,草花宛若織錦,為城市增添了一幅靈動的生態畫卷,令人贊嘆不已。
記者在現場看到,新近補植的行道樹抽出嫩葉,灌木帶整齊蔥郁,花境設計精巧,色彩層次分明,頗有“人走景移、一步一景”的流動感。一位園林工人正在綠籬邊修剪。“這不是簡單栽棵樹,我們是按‘一街一景’來做的,得讓它看著不突兀,就像老早就在這兒一樣。”他笑著說。
這背后,是城市管理“繡花功夫”的真實體現,也是城市內外兼修、氣質煥新的生動寫照。市城市管理委科學布局城市綠地、公園體系、綠道系統,充分利用邊角地、閑置地增綠補綠、見縫插綠,打造綠色生態的城市基底。數據顯示,自去年冬季起,我市全面推進綠化補植改造,截至目前已補植喬木5.4萬余株,栽植灌木2.3萬余株,鋪設綠籬約26萬平方米、草坪約105萬平方米,栽植草花約5.8萬平方米。城市“綠量”顯著增長,更重要的是,“綠質”也同步提升:堅持使用鄉土樹種,拒絕“奇樹怪木”,在補植中尊重原有布局與風貌,強調視覺美感和生態功能的統一。
“過去講綠化,大家關注的是種多少。現在我們更關注種得好不好——景觀是否連貫,遮陰是否舒適,綠化是否和周邊建筑、街道融為一體。”市城市管理委工作人員介紹,“從選苗、挖苗、運輸到栽植、養護,專業團隊全程把關。我們不是為了‘看著綠’,而是為了用得上、留得住、融得好。”
公園添彩 微景成圈
拓展市民幸福空間
不只是主干道綠意升級,如今市民行走於城市街角,常常會與一座“口袋公園”不期而遇——或是嵌在社區一角的休閑綠地,或是穿插在鬧市之間的靜謐花境。雖不喧鬧,卻各具風韻,成為居民日常生活中最親近的“綠色伴侶”。
在武清區運澤花園北側,一座新落成的口袋公園悄然開園。園內一棵古樹周圍青磚灰瓦點綴其間,運河水聲悠然入耳,歷史氣息扑面而來。清晨時分,市民李輝正在園中舒展筋骨。“這棵樹陪我好多年了,現在還在正中間,蔭涼多,看著就舒服。”他指著古樹笑著說,“這公園建好以后,來遛彎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長椅都快不夠坐了。”
據市城市管理委介紹,今年我市計劃新建、提升80個口袋公園,截至目前已有57個完工。它們不僅在數量上持續擴容,更在質量上精准落點——建設前廣泛征詢居民意見,結合周邊人群的年齡層和實際需求,量身定制功能分區。和平區津足廣場口袋公園以“大力神杯”雕塑和黃銅地雕激活體育記憶﹔薊州區長城大道邊的口袋公園,則以近百米牆體彩繪重現烽火台、古長城與四季山色,讓人在綠意中“步步入畫”。
除了小而美的口袋公園,大型城市公園也在加緊上新,為市民生活添綠增景、增色添趣。在津南區台兒庄路,柳林公園三期正加緊建設,與海河對岸的設計公園一期遙相呼應,預計今年10月正式開放。兩個新公園在設計時全面融入“智慧+”“海綿+”“生態+”理念,積極探索生態城市、海綿城市的融合實踐。
柳林公園三期全面融入“海綿城市”理念:地下布設雨水收集系統,地表配套下凹式綠地、生態濕地和透水鋪裝,構建起一整套雨水循環機制。“雨季來時,這套系統可以實現雨水的自然滲透、儲存、淨化和再利用,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壓力。”中交天津設計之都公司規劃設計部經理栗麗說。
而在設計公園一期,園區不僅強調生態功能,也注重景觀體驗感。其中規劃中的“風力雨水花園”尤為吸睛——通過風能驅動水循環裝置,雨水從坡地緩緩而下,經過層層淨化,最終匯入濕地水景,成為生態循環的一部分。“園中水流緩緩而過,像極了城市在安靜呼吸。”項目負責人陳靖說。
修舊如舊 繡點成景
重塑城市風貌肌理
天津,這座河海相映、中西合璧、古今交融、開放包容的城市,向來不缺獨特氣質。若說綠化與公園是城市的“皮膚”,那街道與建筑的風貌,便是這座城市最醒目的“面孔”。我市城市管理部門圍繞“品質提升”目標,以“繡花功夫”精修細整,雕琢津味風韻,重塑城市格調。
今年以來,我市以《建筑立面整修導則》為施工藍本,馬場道、成都道、赤峰道、解放北路沿線一批歷史風貌區建筑立面率先啟動修繕工程。工程項目遵循“修舊如舊”原則,保留原貌、還原細節,不搞大拆大建,讓城市歷史記憶在磚縫瓦縫之間延續。
“這窗櫺、這磚雕、這鐵藝欄杆,小時候常來姥姥家,現在又都回來了。”赤峰道老居民陳浩一邊拍照一邊感嘆,“我們盼的不就是這個嗎?干淨了,還沒丟味兒。”
與此同時,49條城市道路、20座立交橋及12座海河橋梁同步完成整修。海河沿線補植喬灌木、整理綠籬地被、清洗翻新石材,整體煥新亮相——既提升了“顏值”,也凸顯了城市的氣質。
佇立在大光明橋上遠望,傍晚光影柔和,青石步道與岸邊綠意相映成趣,市民悠然漫步其間,或低頭賞綠,或駐足留影。“感覺這段海河被梳了個精致丸子頭,干淨又體面。”市民楊燕笑著說。
津城之美,不止是綠蔭成行、街道通暢,更藏在街角一磚一瓦的細節裡,藏在市井煙火的溫度裡。那些被精心修復、用心點亮的空間,讓城市從容地展開每一寸日常,也讓人們願意放慢腳步,在舊景新意間,與生活悄然相逢。(記者 雷風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