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藍綠交織 文景相融

——南站周邊打造“推窗見綠”生態宜居樣板

2025年06月22日08:38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藍綠交織 文景相融(圖)

水西公園風景如畫。 記者 潘立峰 攝

水西公園風景如畫。 記者 潘立峰 攝

清晨,淡金色的陽光溫柔鋪展,照亮了水西公園的湖水,湖面映著層疊的杉林與搖曳的新荷。晨跑的人們穿行在濕地與林間,驚起棲息的白鷺,白羽掠過水面,漾開圈圈漣漪,仿佛城市“綠肺”展開一次悠長的呼吸。

順著蜿蜒的生態廊道,晨光流淌進天津市西青區張家窩鎮的街巷。街角的口袋公園裡,晨練的老人舒展身姿﹔依河道而興的商業街裡,早起的商戶打開店門,清新空氣涌進店內,為新的一天注入生機。

天津南站及其周邊空間承載著居民的生活日常與旅客的往來足跡。在這片緊鄰千年運河的城市片區,通過精准治污的“硬措施”、文化賦能的“軟內核”,將生態治理的成效轉化為居民可感可知的幸福體驗。

藍綠交織 生態治理重塑城市底色

夜幕降臨,西青區生態環境局的執法人員悄然出動,開啟大氣污染防治夜查專項行動。在張家窩鎮瀝青攪拌站,執法人員深入生產車間、物料倉儲,用專業儀器監測移動污染源尾氣,對比分析空氣質量數據,發現問題立即要求整改。

“我們定期抽調力量對涉氣重點源企業進行全覆蓋檢查,確保治污設施穩定運行,目前已完成14家企業的44項重點污染物現場監測。”西青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王瑩說。

南站周邊區域已構建起“覆蓋全面、響應及時”的監測預警網絡。以張家窩鎮為核心,空氣質量實時預警系統每小時動態發布PM10、PM2.5、O3等主要指標監測數據及污染趨勢預警,通過定期溯源分析,為現場執法精准畫像,讓大氣治理從“粗放管控”轉向“靶向治療”。

空氣質量監測網絡日夜守護著天空,水環境治理也在河道兩岸悄然推進。在豐產河畔的棗林大道泵站,工作人員指著一處管道接口處的新水泥痕跡說:“去年這裡還在冒污水,現在這處混接點已經治理好了。柳靜路泵站的14處混接點也整治完畢,從源頭切斷了污水直排的隱患。”

圍繞南站周邊水環境治理,西青區以排污口整治和工業園區水污染管控為抓手,在張家窩鎮工業園區展開“雨污分流攻堅戰”。75家企業的283處雨污混接點完成“微創手術”,工業廢水無法再借雨水管網“偷排”入河。

大氣、水和移動源污染治理鋪就生態底色,綠化美化工程則成為生態畫卷上的點睛之筆。棗林大道蔥郁的紫穗槐抽出淡紫色花穗,4900平方米的花帶宛如紫絲帶纏繞路面,曾經的揚塵路段成為開滿鮮花的生態走廊。驅車穿行在柳靜路、楓雅道、知景道上,法桐撐起遮陽綠傘,綠籬與花卉奏響變奏曲,龍柏、白蠟、北美海棠組成高低錯落的綠色方陣,一條條生態廊道在夏日為人們送來樹蔭與蟬鳴,成為會呼吸的城市“綠肺”。

文景相融 文化賦能激活發展動能

悠悠流淌的南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段落之一,千百年來哺育和滋養著沿岸的村落與百姓。

從天津南站出發,僅數公裡之遙便能與這條承載著歷史與生機的河流相遇。作為全市首批“幸福河湖”,南運河(西青段)以水清岸綠塑造了區域生態的基底,更以“15分鐘親水生活圈”的便利輻射,成為串聯起南站片區及周邊板塊的核心紐帶。

近年來,經過系統治理,南運河水質穩定保持在V類及以上,河岸綠樹成蔭,一步一景。文化賦能,更讓這條河流重煥生機。從歷史建筑的保護性開發,到傳統技藝的創新傳承,文化紐帶將生態治理與美好生活緊密相連。

南運河畔的張家窩鎮,幾支社區舞蹈隊聚在一起,正在為即將舉辦的消夏晚會彩排舞蹈。阿姨們自編自導的廣場舞,在配樂裡融入了傳統民樂,節奏明快又別具韻味。說起這場主題為“運河新韻”的晚會,阿姨們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在運河邊上住了幾十年,現在的環境與以前大不同,不僅風景美了,文化活動也豐富起來。在風景如畫的河邊跳舞,我們越跳越有勁兒!”

周末的楊柳青古鎮游人如織。來自西安的游客張鵬一家走進石家大院,聽講解員講述當年運河邊的商賈傳奇。在沿河的年畫作坊裡,張鵬和女兒跟著老師傅學習了拓印年畫,他們親手制作的“連年有余”年畫成為此行的珍貴紀念。

“這裡的文化氛圍很濃,既有歷史建筑又能親身體驗傳統技藝。我們來自古都西安,全家人對傳統文化都很感興趣,一到天津就想來楊柳青古鎮看看,感受不一樣的運河文化,真是不虛此行。”張鵬說。

從天津南站出發,驅車片刻便能抵達水西公園。園內亭台樓閣、碧水環繞,處處彰顯著中式園林的雅致韻味。園內時常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將自然景觀與傳統文化完美融合。市民在此既可漫步賞景,感受自然生態之美,又能沉浸在文化氛圍中,獲得身心的雙重愉悅。

從居民觸手可及的運河文化生活,到古鎮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再到水西公園裡自然與文化的交融,都是南站周邊“藍綠交織、文景相融”生態畫卷的生動注腳。這裡水清岸綠、人水和諧,文化底蘊深厚,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定居生活,開啟幸福新篇章。(記者 王音)

(責編:郭維瑾、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