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門救助步履堅實 民生保障溫暖有力

2025年,天津市社會救助工作聚焦困難群體,成果豐碩。持續完善政策體系,出台《天津市低收入人口認定管理辦法》等文件,強化動態監測與主動發現機制,運用“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精准識別救助對象。同時,大力優化服務流程,推進社會救助審核確認“一城通辦”,實現“指尖辦”,高效解決群眾急難問題,彰顯社會救助溫度。
河東區
“三心服務”為困難群眾保駕護航
暖心服務,筑牢民生底線。自2020年開始,區民政局委托第三方機構開展特困人員生活自理能力入戶評估工作,針對分散供養人員加強走訪探視,在街道每月1次探訪的基礎上,每季度開展一次風險排查工作,及時掌握其生活現狀和基本生活需求。區民政局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舉措,2024年與區法院建立了《關於精准開展社會救助 合力推動執源治理工作機制》,成立首個“河東區民政局駐法院社會救助工作站”,切實將社會救助窗口前移,此項工作被《中國社會報》刊登報道。
舒心服務,強化兜底功能。自2020年10月起,區民政局不斷拓寬渠道,積極為困難群眾搭建就醫平台,先后與天津市職業病防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共同建立了困難群眾就醫“綠色通道”,實現了“先診療后結算”的服務模式。自2022年,區民政局加大對社會救助保障資金的投入力度,連續3年引入商業保險參與社會救助工作,構建了“政府救助+商業保險救助”的新格局。
貼心服務,實施精准幫扶。自2023年以來,區民政局積極探索“物質+服務”的救助模式,針對社區擔任委托照料人的分散供養人員提供免費陪診服務,在此基礎上,今年啟動了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針對困難家庭中的獨居、高齡、重殘等特殊人群提供生活服務類、照護服務類和關愛服務類服務,切實為困難群眾提供精准幫扶,滿足困難群體多層次多樣化的服務需求。
濱海新區
智慧賦能+黨建引領
打造社會救助“濱城模式”
黨建引領,筑牢救助“壓艙石”。構建“區-街鎮-村居-網格”四級協同機制,聯動21個街鎮黨(工)委、498個村居黨組織,組建專業化協理員隊伍,推行“網格化+鐵腳板”工作模式。通過常態化走訪建立動態管理台賬,近兩年排查6600余戶困難家庭,對148戶重點對象實施“一戶一策”精准巡訪。創新“四診工作法”,推動救助服務從被動受理向主動服務轉變,確保困難群體早發現、早幫扶。
智慧賦能,織密數據“保障網”。推進社會救助信息化建設,將申請服務延伸至移動端,實現困難群眾救助“指尖辦”。為114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安裝600余台智能終端設備,構建“智能感知+實時響應”監護體系,通過實時監測生活健康數據,對異常情況迅速響應,大幅提升救助及時性與精准度。
政策集成,打造救助“綜合體”。整合14個部門130項救助政策,形成“基本保障+專項救助”政策矩陣。2018年以來,累計投入75.8億元,惠及2199萬人次。創新實施“困難群眾腎透析治療救助項目”,以“三方共擔”模式減輕醫療負擔﹔設立600萬元“救急難”資金池,通過“一事一議”解決特殊個案,筑牢防返貧底線。
慈善協同,匯聚資源“強磁場”。針對高額醫療、照護不足、急難需求等痛點,募集480萬元慈善資金為1.1萬困難群眾購買醫療補充保險,賠付超532萬元﹔設立“濱海新區困難群眾關愛救助專項基金”,募集50萬元社會資金,構建“慈善捐贈+志願服務+保險護航”多維救助生態,全方位守護群眾幸福生活。
靜海區
多維聯動強機制 精准賦能優救助
部門聯動聚合力,信息共享提質效。成立靜海區社會救助工作領導小組,聯合醫保、殘聯等17個單位,定期召開工作會議,精准分析救助工作中的難點堵點,統籌調配各方資源,明確各部門職責分工,形成緊密協作、高效聯動的工作機制,為社會救助工作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就業+救助”雙驅動,激活造血新動能。建立“救助+就業”精准幫扶機制,通過與區人社局的信息聯動、機制聯動、服務聯動,搭建社會救助家庭成員就業招聘平台、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服務,促進困難群眾高質量就業。定期研判精施策,案例專報促提升。建立社會救助定期研判機制,定期組織相關業務人員研討政策執行中的疑難問題、分享社會救助典型案例,編輯社會救助案例專報,為基層救助工作提供參考和借鑒,推動救助工作不斷優化。服務試點拓領域,戰略協作護安康。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不斷拓展救助服務內容和方式。聯合天津市社會救助基金會、天津市榮軍優撫醫院,推出“困難精神病患者安康行”服務項目,為轄區內困難精神病患者及家屬提供巡診探訪、醫療救治、心理關愛、生活幫扶等多項服務,努力構建綜合性的社會救助體系,更好地滿足困難群眾多樣化的需求。
和平區
三向發力開新局
書寫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答卷
機制驅動,構建協同高效救助格局。以“一新兩制三舉措”工作模式為引領,培育全市首個社區社會救助專員項目,制定管理制度,推出“送你一朵小紅花”激勵機制,充分激發基層救助活力。2024年,全區6個街道332名專員主動發現救助580戶次670人次,實現“主動發現”常態化。同時,修訂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將成員單位從27個擴充至37個,納入區委社會工作部等新力量,強化跨部門協同。通過市區街社四級聯動,構建起“精准識別—動態監測—多元響應”全鏈條救助網絡。
資源賦能,打造多元立體救助網絡。依托中心城區優勢,推動“政、醫、校、社”多方聯動,與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合作建立醫療救助戰略合作,首創“先診療后付費”綠色通道,簡化急危重症困難群眾和流浪乞討人員就醫流程﹔成立“高校志願者聯盟”,鏈接專業力量為困境兒童提供心理輔導等服務﹔傳承“八項主題救助”品牌,整合慈善資源,實現常態化救助。
服務提質,推動救助模式迭代升級。以專業化培訓和精准化服務為重點,推動救助工作從“物質保障”向“物質+服務”轉變。搭建救助管理實訓中心,開展“學分制+以講代訓”培訓,年度舉辦40場專題培訓,超千人次參訓。承辦全市首屆社會救助知識宣傳周,開展政策解讀等活動。簽約家政企業提供助浴助潔等服務,政府購買“人戶分離人員動態探訪服務”。通過“宣傳強認知、培訓提能力、服務增溫度”,打造出有速度、有精度、有溫度的社會救助服務體系,為社會救助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和平樣板”。
武清區
打造“武幫你”品牌
推進“四個救助”守護民生幸福
高效救助,機制創新顯成效。持續優化社會救助議事協調機制,完善困難群眾聯席會議制度,多部門聯動破解救助難題。創新建立跨部門政策共享機制,將13項救助政策集成至“武清區社會救助二維碼”,實現政策“碼上知”。同時強化基層監管,通過互查互學機制確保救助規范高效。精准救助,靶向施策暖民心。組建750余人的社會救助協理員隊伍,以“鐵腳板”開展常態化走訪,精准摸排群眾需求。打通8部門數據壁壘,建立信息共享比對機制,實現救助對象動態精准管理。創新政策宣傳形式,通過“政策匯編+電子書+二維碼”等載體,公開區鎮兩級咨詢電話和“直通車”微信二維碼,拓寬求助渠道。溫暖救助,多方協作聚合力。突出黨建引領,81.9%的協理員為黨員,嚴格落實黨員聯系困難群眾制度。實施就業幫扶、醫療救助等專項服務,協同構建“8+1”大救助格局。積極鏈接社會資源,開展“助餐”“輔具租賃”等服務類救助,讓救助更有溫度。智慧救助,科技賦能提質效。依托開發區智慧救助平台、“巡訪助手”小程序,打造“互聯網+鐵腳板”新模式。開發“一平台兩微端”的“武幫你”智慧管理中樞,實現需求響應、服務供給全程智能化。在全國服務類社會救助試點工作中,為分散特困老人安裝物聯網設備,筑牢居家安全防線,推動社會救助提質增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