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守護彩畫遺珍 挖掘運河文化

2025年06月26日08:41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守護彩畫遺珍 挖掘運河文化(圖)

紫竹禪林寺木梁彩畫。 受訪者供圖

  日前,武清區河西務鎮孝力村紫竹禪林寺修繕工程整體完工。在武清區博物館副館長沙福山和孝力村村干部遆然的引導下,記者實地探訪了這座古建筑。

  沙福山告訴記者,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以下簡稱四普)外業調查期間,文保工作者不僅對紫竹禪林寺的建筑本體進行了重新測量,還針對其內部結構和木梁彩畫做了重點補充記錄,極大地豐富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的登記內容,為古寺的保護與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紫竹禪林寺作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究竟有何獨特魅力呢?踏入寺院正殿,沙福山指著頭頂木梁上的彩畫對記者說:“紫竹禪林寺最寶貴的‘財富’不在殿外,而在殿內,尤其是正殿供梁上瀝粉貼金坐龍的圖案,令前來勘測的專家們眼前一亮。”

  2024年10月,在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文物局)的精心指導和支持下,紫竹禪林寺修繕項目正式開工。修繕方案的設計者、天津大學建筑設計規劃研究總院文化遺產保護研究院工程師劉暢,至今仍記得發現殿內彩畫時的心情:“剛開始在前殿木梁上看到清晚期典型的旋子彩畫時,我們就已經十分驚喜。沒想到寺院正殿五架梁和供梁的彩畫裡還有瀝粉金龍的內容,這更凸顯了建筑的皇家背景。當時我們就像挖到寶一樣,激動不已。” 劉暢進一步解釋:“天津木構建筑文物的修繕設計,幾乎都由我們部門完成。對比之下可以發現,紫竹禪林寺的內檐彩畫不僅保存較為完整,且彩畫內容凸顯了建筑的高規格,使得它在天津古建筑的彩畫中顯得尤為罕見且珍貴。這些彩畫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對於研究清代的皇家文化、宗教信仰以及建筑裝飾藝術等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如此珍貴的彩畫,該如何修繕和保護呢?劉暢表示,整個修繕項目的設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彩畫作為古建筑裝飾藝術的瑰寶,極為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損壞。因此,此次修繕,我們對內檐彩畫僅進行表面浮塵的清理。保護工作主要從屋頂防水、結構加固等方面入手,力求為彩畫營造一個穩定、通風且適宜保存的環境,讓這份珍貴得以延續。”

  除了極具特色的彩畫,建筑本身也有獨特之處。據介紹,紫竹禪林寺的地上建筑呈現出顯著的清代早期官式風格,正殿的硬山頂黃琉璃瓦也與它的皇家背景相契合。然而,建筑的平面基礎並非清代建筑典型的長方形地盤,而是元代建筑的正方形地盤。結合孝力村周邊元代古墓等考古發現,紫竹禪林寺地盤的始建年代甚至可以追溯到元代之前。

  站在正殿外,沙福山遙指寺院的東北方向告訴記者,武清區重大考古發現——十四倉遺址,距離紫竹禪林寺不過10分鐘車程,而當地人都稱這裡為“慈航寺”,自古以“慈航”為名的寺廟多與漕運相關,這一細節也表明了紫竹禪林寺與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對此,劉暢表示:“在《天津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中,紫竹禪林寺已被列入《大運河天津段沿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它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十四倉遺址及大運河相互呼應,對於探究運河沿線的經濟、文化交流與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進一步提升了紫竹禪林寺的研究價值。”

  1999年出生的遆然是土生土長的孝力村人,他坦言,從前自己並不了解從小玩耍的這片土地究竟有怎樣的價值。直到四普和紫竹禪林寺修繕工作開展后,他才開始深入探尋文物背后的意義,逐漸明晰了紫竹禪林寺蘊含的運河文化底蘊。如今作為文物保護網格員,他每周都要對寺院周邊和內部進行安全巡視。“成為文物保護網格員后,我逐漸體會到文保工作使命神聖。我盼著大運河文化的挖掘能讓河西務、孝力村吸引更多關注的目光,讓更多人了解我的家鄉,吸引八方來客。我也希望更多年輕人能投身文保工作,讓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文化瑰寶得以代代傳承。”遆然滿懷期待地說。(記者 田瑩)

(責編:韓昱君、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