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當AI浪潮遇上“中國解法”

2025年06月27日08:32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當AI浪潮遇上“中國解法”(圖)

  2025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嘉賓點贊天津科技。 記者 孫立偉 攝

  昨日,2025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第十六屆新領軍者年會)閉幕,與會嘉賓合影留念。 記者 孫立偉 攝

  王興興在新領軍者年會媒體合作論壇上發言。 記者 孫立偉 攝

  楊瀾在新領軍者年會媒體合作論壇上發言。 記者 孫立偉 攝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產業格局,中國在AI領域的進展備受世界關注。中國發展AI的路徑有哪些獨特之處?面對不斷變化的全球格局,這一路徑又將如何演變?

  在2025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的中國主場時刻,天津海河傳媒中心攜手世界經濟論壇共同打造的新領軍者年會媒體合作論壇昨日舉行。此次論壇主題為“解讀中國AI發展路徑”,在陽光媒體集團董事長、資深媒體人楊瀾雙語主持下,宇樹科技創始人、首席執行官王興興,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杰,南加州大學古爾德法學院教授張湖月,Worker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卡坦福魯什和參會嘉賓,圍繞機器人能否在家庭中普及、AI如何普惠產業以及生態之間的共創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

  這個賽道 不進步即平庸

  “2016年公司剛成立的時候隻有我一個人,現在有1000多名員工,年度營收達到十幾億元。”論壇上,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用一組數據印証了中國AI的爆發式增長,他將原因歸結於環境優勢與行業風口,“有開放的營商環境和人才集聚,而機器人領域在過去一年已成為全球除AI外最矚目的賽道。”

  人形機器人距離真正進入家庭還有多遠?王興興坦言,目前人形機器人大批量應用的時間節點還沒有到來,讓機器人直接去家中干家務還不太現實。AI機器人會呈現階梯式發展,產品需要與市場進行精准匹配,人形機器人將率先在工業及商用場景落地。

  他提到,前段時間客戶採購的一台宇樹機器人,在外參加活動時不小心把一個小女孩的鞋踩掉,引發全網關注。“幸虧只是踩掉了她的鞋子,沒有把腳踩傷或者把小女孩撞倒。但即使這樣,我覺得也是非常大的安全隱患。對於近距離跟人交互的場景,安全性比技術更重要,在倫理道德等方面會比較有挑戰性。”王興興說。

  過去一年,機器人創業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市場競爭激烈。王興興表示,壓力是毋庸置疑的,所有新興行業的競爭都非常激烈,但從長遠來看其實也是好事,有壓力才有動力。“隨著公司發展,底子變得更厚,無論產品還是公司各方面都比過去好了很多,能夠經得起考驗。”他表示,“但在新興技術行業,至少要保持每個月有技術進步。你自己停滯了,沒人能幫得上你,這是最現實的一件事情。我自己最大的壓力還是要保持技術和產品的創新。對科技公司來說,如果產品或技術在今年或明年停滯了,很快就會不可避免地變成一家平庸的公司。”

  任何企業 不與AI結合終將被淘汰

  “我認為家庭服務機器人走進家庭是必然的事情,剛開始不一定是人形,可能是輪式機器人,未來可能發展到人形機器人。”作為中國家電行業的領軍企業,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雲杰談到時下火爆的人形機器人時說。論壇上他分享了海爾在AI技術和機器人技術應用方面的最新進展。

  他透露,海爾已成立機器人事業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機器人產業發展要結合技術,更主要的是以場景應用為牽引,並表示會與宇樹科技探討合作。

  “未來企業的競爭肯定不是單個企業和單個企業的競爭,一定是生態和生態之間的對話。”周雲杰認為,人工智能是未來50年最大的技術變革,所有行業都會和AI結合,AI不是一個技術的迭代,而是一種思維的轉變。在AI時代,每個企業都應該用AI思維、AI技術去改造企業,任何企業不和AI結合終將被淘汰。

  AI在應用過程中有三個重要要素——數據、場景和人。要做到讓數據更有質量,讓場景更有價值,讓人更有創造力。所以在決策過程中就需要利用數據的不同決策來輔助人做決策,但真正富有創造力的事物還是需要人去做。

  “要麼與AI同進化,要麼被AI邊緣化。”周雲杰直言,“AI就在你我身邊。未來每個行業都離不開AI。會用AI的人一定會淘汰不會用AI的人。”他認為,未來所有行業都會是“最聰明的人+機器”的模式,人們只能選擇和AI合作,不能和它對抗,“你和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現一定會決定你的薪酬。”

  談到技術普惠的問題,周雲杰表示,應該建立開放開源的產業生態。海爾在產品研發上有很多技術,比如為了保証安全,開發了電熱水器防電牆技術,這個技術有很高的門檻,但為了讓所有消費者都能得到安全的產品,海爾把這個專利完全開放,免費提供給所有行業使用。本著科技向善的理念做開源生態,會讓新技術普惠到更多人。

  看好中國 有良好的AI生態圈

  論壇上,南加州大學古爾德法學院教授張湖月和Worker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卡坦福魯什分享了在他們眼中,中國、美國和歐洲的不同AI發展生態。

  張湖月對比中美AI生態時發現,中國企業更側重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的實際應用,而非單純追求算法大模型的技術突破。“參加夏季達沃斯論壇讓我有機會認識中國科技界很多企業家。這兩天,十幾位企業家抽出了很多時間跟我交流。”她說,“我印象比較深的一點,也是中美AI生態不同的一點,中國企業不執著於訓練一個非常強有力的AI大模型,而是講究各種務實應用,比如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等。”

  張湖月認為,中國競爭優勢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供應鏈和需求鏈的規模效應上。在供給端,中國扎實的制造業基礎,支持機器人等AI應用的硬件生產﹔在需求側,因為價格較低,消費者願意擁抱新產品,因此中國開發的產品可以快速得到普及。“想要開發好AI產品,就需要大量的數據積累,有了大量的數據以后,又可以更好反饋開發下一個新版本產品。這在中國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因此中國呈現了良好的AI生態圈。”她說。

  卡坦福魯什生動地描繪了記憶中的場景:“在緊鄰硅谷的斯坦福大學附近咖啡館,左邊創業者和投資者聊合作,右邊剛開發出新技術的人在討論AI設計,在同一個地方可能會有5個不同的關鍵人物,這種要素集聚在其他地方很少見。”同時,他也承認中國的驅動力,“硅谷人很拼,中國人很卷,歐洲AI生態正在興起,滯后於中國和美國。”

  當談話從務實邏輯延伸至社會治理層面,張湖月提出AI監管的“階段論”:實驗室測試階段放寬限制,普及應用階段強化風險管控,長期則需國際合作應對“技術失控”等遠期隱患。“我們需要思考AI未來可能會帶來的各種風險,未雨綢繆,應對各種可能存在的法律責任的問題。”她呼吁。

  論壇的討論熱烈而短暫。結束后,周雲杰在微博上寫道:“AI的發展是一個歷史性機遇,它不只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思維,隻有積極擁抱,搶佔全球AI發展和應用的機遇,才能更好地助力高質量發展。”

  2025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這場對話,勾勒出中國AI兼具效率與溫度的“東方解法”——既保持技術狂飆下的務實理性,也蘊含著生態進化中的人文思考。(記者 陳璠 馬曉冬)

(責編:韓昱君、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