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信息

解鎖行走間的成長密碼——天津薊州掀起“研學熱”

2025年06月27日15:47 |
小字號

雄關漫道尋烽火,綠水青山覓真知。

近日,薊州區啟動“百萬學生研學在薊州”首批研學活動,來自薊州中學、別山小學、第一小學、上倉小學、禮明庄鎮三個中心小學等學校的1700余名師生,在涉及歷史和地質文化研學、紅色研學、科普和農事研學、生態研學等各條特色研學線路中,走進天然大課堂,開啟了一段充滿歡笑與收獲的研學之旅。

感受歷史脈動

6月19日上午,素有“薊北雄關”之稱的黃崖關長城,迎來了薊州中學700余名師生。

黃崖關長城始建於隋代,明代多次增修擴建,建有萬裡長城沿線上唯一的八卦關城,並修筑三道軍事防線,形成一套完備的古代軍事防御體系,康熙皇帝盛贊其“史壯山河”,原國防大學校長、軍委副主席張震將軍贊其“萬裡長城瑰寶,獨數薊北雄關”。

“長城因何而建?為何大多修在山脊上?從夯土邊牆到磚石巨龍,長城各歷史時期有何發展變化?”研學導師帶領著學生們親自去觀察長城的建筑特征,尋找長城磚石上記錄古代工程的刻字,聆聽薊鎮總兵—戚繼光的傳奇故事,引導同學們自己去尋找答案,解碼古代長城建筑智慧與軍事文化。

悠久的八卦城石基上,描繪著當時工程記錄的刻字。

“小甲王宣下,邊匠二名:時僧保、張名,迤東修四丈。”一位學生駐足觀看,小聲念出石基上的刻字,“真想不到,那時候就有這麼完善的工程質量追溯機制,原來書本上說長城歷史悠久,我看到這刻字,才有了具象化的感受。”

天津薊州歷史悠久,是聯合國命名的“千年古縣”,天津歷史文化名城,自古為交通要道和戰略要地。歷史上,黃帝問道廣成子、秦始皇第四次巡游、曹操北征烏桓、李世民東征高麗,安祿山起兵反唐、戚繼光駐守薊鎮長城、清代帝王謁陵祭祖等,薊州都是重要的活動場所和必經之處,並留下諸多古街區、古建筑、古碑刻、古寺院等歷史文化遺跡,是開展歷史文化研學的最佳場所。

在玩中學,於學中思。

這條研學線路中,還設計了“探秘黃崖”定向探尋活動,“全軍復誦”“城中玄機”“烽火狼煙”等任務,讓同學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書本中的長城歷史轉化為可觸摸、可感知的文化體驗。

悠久的歷史,也為薊州賦予了獨特的地質構造。薊州擁有我國唯一記錄有中上元古界地球演化地質歷史的國家地質公園,有被李四光贊嘆為“無出其右”、舉世聞名的“大地史書”—中上元古界標准地層刨面。

“聽,嘀嗒嘀嗒……,這就是溶洞的心跳聲。”薊州溶洞景區裡,研學導師正帶領著禮明庄鎮三所小學的學生們一起探索鐘乳石和石筍生長的秘密,“洞內的鐘乳石就是靠著這水滴保持生長,頭頂的鐘乳石慢慢向下,而地上的石筍慢慢向上,科學家說它們100年才能靠近1厘米,那麼需要多久它們才能相聚呢?”

“這次研學活動,讓我們的孩子走出學校開闊視野,是一場生動的地球科普啟蒙課,也是對校內教育資源的有力補充。”禮明庄鎮中心學校負責人表示。

隻見同學們在研學導師的帶領下,通過“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和調查、實踐等親身參與的方式,學習了解岩溶(喀斯特)地貌典型的地下形態——溶洞的地貌特點和地質成因,以及薊州溶洞的獨特性,加深了對自然科學知識和地質保護的理解和認識。

追尋紅色記憶

“敬禮!”一雙雙小手高高舉起,這是參加研學活動的孩子們在向革命英烈致敬!

在盤山烈士陵園裡,參加“傳承紅色基因 賡續紅色血脈”——盤山、盤山烈士陵園研學活動的師生們舉行了庄重的緬懷儀式,肅立默哀、向烈士敬獻花籃、向為革命事業英勇獻身的烈士們鞠躬並有序瞻仰了烈士紀念碑。

“這裡是天津市唯一的抗日戰爭遺址陵園,也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希望通過這次研學活動,可以讓孩子們更加銘記歷史,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盤山烈士陵園的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薊州區是天津市唯一的國家一類革命老區。全區有革命紀念地120余處,其中,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處,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5處,連續7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范縣,紅色教育資源佔全市80%,紅色旅游資源非常豐富。

著名的5A級景區盤山是薊州紅色歷史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抗日戰爭時期,這裡建立了冀東地區最大的抗日根據地—盤山抗日根據地,承托起了冀東抗戰的半壁江山。在與日本侵略者長達12年的斗爭中,盤山地區留下了諸多紅色故事和紅色遺址、遺跡,是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被列入全國紅色之旅三十條精品線。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麼響亮……”一陣陣歌聲在盤山的新山門廣場此起彼伏。

研學活動將孩子們分成三個組,此時,一組的同學們正在進行紅歌聯唱活動﹔二組的同學們正在參觀盤山景區的紅色、地質、科普展﹔三組的同學們則化身為“抗日小英雄”,正在印刷抗日宣傳品,體驗為抗日做貢獻的自豪感。

“我們這次的研學線路裡,包括盤山烈士陵園、青山嶺戰備洞景區、平津戰役精品展等許多紅色點位,就是希望帶著孩子們一起走訪紅色遺跡、聆聽紅色故事,讓中小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具象、更加生動。”薊州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探尋科學奧秘

在薊州國際航空航天科普基地,“探秘溶洞與太空”的主題研學之旅同樣吸引了不少同學們報名參加。

“首先帶上耳麥,然后推進油門杆,這是給飛機發動機提供動力,用左右腳控制飛機在跑道中央,速度達到60節(1節為1海裡/小時,即1.85千米/小時)后拉出操縱杆開始起飛,左右擺動可以控制飛機機翼,調整飛行姿態……”研學導師正在耐心細致地指導孩子們如何操作飛機的兩杆一舵,進行模擬飛行。

孩子們化身為“小飛行員”,激動又興奮地體驗著模擬飛行,不時地發出驚呼和歡笑。

從萊特兄弟首次試飛成功,到人類踏上月球表面,從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到如今國際空間站的長期駐留……《宇宙探秘》展廳裡,研學導師聲情並茂地講述著人類文明史上的每一次航天突破。

“剛才老師讓我們觀測太陽黑子,我們一個個地看,非常有意思,以后我要當一名科學家,投入天文探索中。”一名來自別山小學的同學興奮地說。

除了航天主題科普,依托薊州獨特地理優勢,研學線路裡還推出了農事主題科普活動。

6月24日,來自薊州第一小學的150余位師生來到了位於薊州南部平原的上倉鎮,在上米倉農產業基地和程家庄村開展農事主題研學。

“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可以大有作為……”農事主題研學是從誦讀開耕詞開始的,研學導師向同學們介紹了薊州歷史、上倉鎮歷史,以及上倉地域特點與農耕文化的淵源等。

據了解,薊州區地處燕山南麓,土質肥沃、氣候溫和,是國家首批綠色食品示范區,全國首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區遍布數百個生態農庄、家庭農場和採摘園區,以及眾多可開展農事主題研學的村庄,可為中小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農事體驗和研學活動。

上倉鎮程家庄村的北方民俗博物館裡展示了200多個北方農耕文化場景,參加研學的孩子們根據研學“任務卡”的要求,紛紛找到自己最喜歡的一幅畫面並進行描述,並在研學導師的引導下深入了解北方傳統的農耕文化和習俗。

“埋鍋造飯”是最熱鬧的環節。孩子們被分成四組,有的支帳篷,有的架鍋,有的燒柴,有的和導師一起制作二十四節氣特色面點。孩子們臉上淌著汗珠,手上沾滿柴灰或者沾滿面粉,但都興致勃勃,互相配合,體驗著農耕勞動的艱辛與樂趣。

“讓孩子們親身到農事當中,去體驗我們的農耕文化,讓祖國的花朵在廣袤的沃土中茁壯成長。”薊州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薊州區是天津市農業大區,也是開展農事研學的天然大課堂。

領略生態之美

位於薊州區下營鎮的吉姆冒險世界坐落於一片“梨園”之中,園內的百年梨樹風姿與古詩詞遙相呼應,富有詩意的“梨園”文化就這樣展示在了前來研學的孩子們面前。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研學導師指著一棵梨樹說道:“這棵老梨樹已經有300余年樹齡了,梨園裡像這樣枝繁葉茂的百年梨樹有近百棵,一到四月開放,就會變成漫山花海。”

研學導師還給孩子們講述了為何唐代梨園流傳至今成了戲曲的代名詞,教他們分辨薊州北部山區的蜜梨、麻梨、瓢梨、五香梨、紅肖梨、香酥梨等十幾個品種,了解為什麼當地百姓稱呼酸梨為“安梨”,並且一起制作了梨茶飲。

作為“京津后花園”,薊州區集山、水、林、田、湖、草、濕地於一體,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北部山區綠風浩蕩,森林覆蓋率達56.4%﹔南部平原田疇似錦,千頃碧波翠屏湖點綴其間,天鵝、白鷺、赤麻鴨等各類珍奇鳥類紛紛駐足於此,是京津冀地區重要的候鳥遷徙驛站。薊州先后被評為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中國天然氧吧等。

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八仙山裡,研學導師帶領著同學們穿行於茂密林間。

“植物之間的關系也很復雜,像這樣一種植物依附於另一種植物,並從后者身上獲取養分以維持自己生存的生態現象就叫寄生關系。”研學導師指著一株纏繞在槲櫟樹上的桑寄生正在講解什麼是植物間的共生、附生、寄生和絞殺關系。

八仙山自然保護區有著大量的罕見植物,導師帶著學生們通過細微的觀察,嘗試對這些植物進行分類,並總結它們的生活習性。

活動的最后,每一名學生還會領養一隻小昆虫,觀察所領養的昆虫對植物的喜好,並進行記錄。

除此之外,本次研學還有“漫步千年古建 探尋木韻流芳”線路,帶領孩子們走進獨樂寺、建筑學社,在飛檐斗拱間穿梭,觸摸歲月雕琢的痕跡,感受古建與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探秘生態長廊 解鎖古村密碼”線路將梨木台的地質奇觀與郭家溝村的民俗風情相結合,讓學生在欣賞奇峰怪石、潺潺溪流的同時,了解古村落的歷史變遷與獨特民俗……

據薊州區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薊州區精心規劃了13條主題鮮明的研學線路,涵蓋26個經典點位,既融合了薊州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又緊扣教育教學目標,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全方位提升素養。

據了解,今年“百萬學生研學在薊州”研學活動將實現薊州區200余所中小學校全覆蓋。與此同時,薊州區還將把13條精品研學線路推廣至京津冀周邊中小學校,吸引更多區外學生來到薊州開展研學活動,以“研學熱”帶動“周邊游”。(黃夢婷 趙志立)

(責編:韓昱君、陶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