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和戰場上的共產黨員
——4名天津公安民警的忠誠守護故事

忠誠是共產黨員的本色,如何書寫“忠誠”?聆聽剛剛結束為期一年維和行動任務的4名共產黨員給出的答案。
2024年5月,來自天津公安的孫波、鄧乃偉、陳昆、任超,入選中國第十支赴聯合國南蘇丹任務區維和警隊,他們告別家人朋友,踏上了這片最高氣溫可達50攝氏度以上、蚊虫肆虐、疾病橫行的土地,以“熱辣滾燙”的守護,擔當中國維和警察的使命。
“到那之后,才真切感受到當地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成為維和警察之前,孫波是公安和平分局網安支隊的一名技術人才,當經常面對突發的武裝沖突后,他不得不轉換角色,以野戰生存模式訓練自己,一個熱水壺燒水煮面,搭配維生素片就是他全天的給養。
對於孫波而言,生死考驗時有發生。有一次,他和隊友接到求助信息:有7位平民被困在沖突現場,不僅有襁褓中的孩童,還有亟需治療的傷者。協調好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南蘇丹代表處后,孫波與隊友頂著槍林彈雨,前往事發地點。“當時,幾名持有槍械的武裝人員怒目圓睜,不停擺著手,讓我們往后退。經過談判,才知道,對方之所以圍攻村落,是因為他們認為村落裡藏匿著敵對勢力的首腦。”在緊張的氛圍中,孫波找尋突破口,“現場發號施令的總是那個人,我們覺得他應該是‘領頭人’,於是,從此人入手,經過一番拉鋸戰,才讓對方撤離,所有傷員都得到了救治。”孫波說,與武裝分子交鋒,不僅需要展現無畏的戰斗意志,更要在錯綜復雜的局勢中保持清醒頭腦,憑借團隊的力量和智慧來應對危機。
白天,滾燙的日光能灼傷皮膚,即使是帳篷裡的溫度也能達到50攝氏度﹔夜晚,蚊虫如黑色潮水涌來,毒蛇在營地周圍游走。這是公安靜海分局西城派出所社區民警鄧乃偉踏入馬拉卡難民營時,看到的當地百姓生存環境。
被分配到巡邏崗位后,鄧乃偉手繪難民營地圖,標注水源點、醫療站和潛在沖突區域﹔主動學習丁卡語,將一句句常用語反復練習。今年2月,近千名難民因食物問題,在難民營門口聚集鬧事,現場秩序瞬間失控。鄧乃偉與隊友火速趕赴現場,他沖在最前面,用剛學會的丁卡語高喊:“我們正在想辦法!”之后,他帶領隊員組成人牆,同時緊急聯系后勤部門調配物資。經過6個小時的對峙與協調,危機終於解除。當第一輛滿載食物的卡車駛入營地時,一位老婦人激動地癱坐在他面前,緊緊握住他的手,淚水不斷涌出。在這一刻,鄧乃偉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有了意義。
來自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總隊的陳昆是天津公安參與此次維和任務的唯一女民警,也是警隊中年齡最大的女隊員。她拒絕安逸,放棄了留在南蘇丹首都朱巴相對舒適的工作環境,主動要求深入波爾戰區。
無論是日常巡邏、短途步巡,還是組織培訓當地警察,陳昆都沖鋒在前。之后,她被派駐到邊境城鎮阿科波,這裡條件更為艱苦,沒有手機網絡、沒有熱水,甚至沒有像樣的道路,當地人幾乎不會說英語。又趕上南蘇丹正值雨季,道路泥濘,陳昆和隊友們不懼艱辛,深入當地鎮政府、移民局、警察局、學校、藥店、商鋪等,開展安全檢查和風險評估,與居民親切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難,為當地安全管理提供中國經驗。
在南蘇丹維和,沒有給公安濱海分局技偵支隊技術一級主管任超“適應期”,他直接進入“實戰區”。“剛工作,就遇到一起惡性斗毆事件,因食品和物資分配的問題,難民營中兩撥人打了起來,人數從數十人漸漸聚集成上百人。我們到達現場時,他們正准備使用沖鋒槍,好在及時控制住,才避免了悲劇發生。”任超說。
“我們還要到野外開展巡邏工作,由於當地都是土路,一到雨季,道路泥濘難行,往返一百公裡,就需要三四天,所以,我們不得不野外駐扎,有時高溫暴晒,有時大雨傾盆。在野外駐扎時,我們不僅要克服蚊虫叮咬的煩惱,還要防止當地武裝組織的偷襲。”任超介紹,有一次,巡邏隊剛蹚過一條齊腰深的河流,就看到兩具帶有彈孔的尸體躺在路旁。憑借自己在國內從事過刑偵工作的經驗,任超很快梳理出頭緒,順著腳印,他與隊友在附近找到3名凶手並將其抓獲。
除了用熱血守護生命,4名來自天津的維和警察還在工作之余幫助當地困境兒童。他們自費買糧食、蔬菜給孩子們﹔給孩子們講課,教他們數學、英語,寫漢字﹔幫助失散的家庭尋找親人……在為別人撐起一片和平藍天的同時,他們也有對家人的虧欠,撇下幼小的孩子,家人離世不能盡孝送最后一程,他們用生命維護和平,也在用行動詮釋共產黨員的本色。(記者 韓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