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主汛期 織密“智慧防汛網”

7月15日,天津市正式進入主汛期。作為天津市重點防汛區域,靜海區大清河流域已做好防汛准備。圖為中建六局水利水電公司的安全員熊巨華(左)和李佳琛到大清河堤岸進行巡視。記者 張磊 攝
7月15日,天津正式進入主汛期,“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拉開序幕。今年汛期,天津市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防洪調度應急指揮平台以及重點防洪工程數字孿生系統全面投入使用,三大核心科技支撐體系投入實戰運行,為津城織就一張全域覆蓋、精准感知、智能決策的“智慧防汛網”,全力保障城市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道防線 精准監測雨水情
在市水文水資源管理中心,大屏幕上的一道道綠色回波精准勾勒著雲雨軌跡。水情科科長張強指著屏幕上的數據介紹:“6部測雨雷達組網運行后,40秒能轉一圈,每10分鐘更新一次數據,以30米乘30米的網格劃分監測區域,能精准捕捉到雲中雨。”
這是本市雨水情監測預報的第一道防線——測雨雷達和氣象衛星。2024年底,全市6部測雨雷達成功組網,配套建設的遙感監測系統實現了與氣象部門共享氣象雷達、氣象衛星等相關數據。精准的時段與量級預報,成為防汛調度的“千裡眼”。有了這道防線,降雨預見期延長了兩個小時。
7月2日,津城迎來入汛后首輪強降雨,測雨雷達的威力盡顯。張強拿出當天的工作簡報給記者看:“下午5點10分,雷達捕捉到中心城區、寧河等區域的強對流回波,預判2小時部分區域降水量可達30至50毫米,局部達60至80毫米﹔晚上9點30分,雷達回波再次鎖定濱海新區、北辰等區域,提示未來兩小時有15至30毫米的降水。精准到時段和量級的監測數據,為防汛調度提供了依據。”
第二道防線是遍布全市的雨量站。在中心城區易積水的長泰園小區附近,嶄新的雨量監測站已投入使用。強降雨來襲,雨量站實時傳回降雨數據,讓水務部門得以精准調配排水力量。記者從市水文水資源管理中心了解到,目前天津市已新建35個雨量監測站點,提升了原有103個雨量站的傳輸共享能力。雨量站通過4G+北斗雙信道傳輸數據,能精准掌握落地雨的情況。
作為第三道防線,水文站及水位站沿河密布。目前,全市已新建、改建148處水文、水位站,基本實現一級行洪河道、入境入海河道徑流監測全覆蓋。這些水文站多為無人值守,經過自動化改造后,能實時監測河道的流速、水位等數據。
水務部門還構建了“無人機+無人船+移動終端”立體化應急監測體系,為防汛決策提供全方位數據支撐。108人的洪水測報突擊隊24小時待命,確保在極端天氣下“測得到、測得准、報得出、報得及時”。
智慧平台 科學調度保安全
在市防洪調度應急指揮中心,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著全市雨情、水情、工情等信息。工作人員通過防洪調度應急指揮平台對洪水情況進行分析和調度。“這個平台可以對天津境內的五大水系和13個重點蓄滯洪區防洪調度模型進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處理。”工作人員張麗偉說。
該平台整合了氣象預報、監測感知、洪水預報等數據,能夠實現洪水全過程動態預演。“我們可以提前7天對洪水趨勢進行預測分析,提前3天發布洪水預報預警。”張麗偉邊操作平台邊說,“基於模擬預演結果,結合各種情況,平台可以智能確定工程調度運用、非工程措施和組織實施方式,自動生成防御建議、物資調配、人員轉移等預案方案,大幅提升防汛指揮調度能力,徹底告別過去憑經驗調度的方式。”
在7月初強降雨期間,平台提前預測到部分河道可能出現水位上漲。根據平台生成的預案方案,水務部門及時調度工程設施,提前騰空先鋒河、新開河兩座調蓄池,600余名防汛搶險人員和400余名社會搶險力量迅速上崗到位。東麗、西青、津南等區防辦按照要求提前採取調度措施,預置應急排水人員和設備,有效應對了強降雨。
數字孿生 科技賦能強防線
“這是我們重點防洪工程的數字孿生系統,通過它可以清晰看到工程的運行情況。我們通過構建“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打造了‘一中心六平台’數字孿生底座,為城市防汛安全構筑了堅實的科技防線。”市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董立新向記者介紹了數字孿生系統如何讓防洪監測更精准、決策更科學。
截至目前,該系統基本建成了覆蓋重點防洪工程“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體系。各業務單位雨水情、工情、水質等信息已逐步接入數字孿生平台,有效充實了數據資源。7月2日的強降雨中,這些匯聚的數據在平台上快速運算,為防汛指揮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一中心六平台”數字孿生底座支撐著全市水務工作,實現各類數據匯聚到一個數據中心。其中,模型平台集成了水文驅動力模型等全局模型,知識平台融合知識圖譜,一張圖平台、遙感平台、感知平台、業務協同平台也各自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一次水閘安全檢查中,我們通過數字孿生系統的工程健康安全度評價模型,及時發現了潛在的安全隱患,並採取了相應措施,確保了水閘的安全運行。”董立新說。
隨著這些智慧防汛系統的投用,我市防汛工作正朝著更精准、更科學、更高效的方向邁進。在“七下八上”的防汛關鍵期,這張“智慧防汛網”將為津城筑牢安全防線。(記者 王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