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用好改革“金鑰匙” 釋放創新原動力

天津西站城市航站樓日前投入使用,搭建起北京大興機場天津西站值機“一站式”服務場景。 記者 張磊 攝
武清京津產業新城科創先導區規劃發展已全面提速。圖為落戶新城的交控技術裝備有限公司。 記者 錢進 攝
當清晨的京津城際列車穿梭於雙城之間,載著萬千通勤族奔赴新一天的行程﹔當通武廊地區的智能網聯車在測試道路上疾馳,勾勒出未來出行的清晰輪廓﹔當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總部落子津沽大地,如磁石般吸引上下游產業集群在此扎根生長——一幅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筆、以促進產業協作為墨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畫卷,正在渤海之濱徐徐鋪展。
天津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的殷殷囑托,錨定深化區域一體化、京津同城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關鍵抓手,推動協同發展從氣勢恢宏的“大寫意”到精雕細琢的“工筆畫”,在服務國家戰略的時代考卷上,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天津篇章。
從疏解與承接的精准對接,到連通與聯動的深度融合,再到共建與共享的成果普惠,區域資源配置在改革中實現能級躍升,創新協同與產業協作的經絡日益暢通,民生獲得感在點滴變遷中不斷厚植生長,深化區域一體化、京津同城化的改革探索正持續轉化為澎湃的發展新勢能。
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 蹚出協調發展新路徑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天津全力服務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新兩翼”建設,以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在打破壁壘中拓新局,在協同發展中求實效,為區域協調發展蹚出一條改革創新的新路徑。
健全央企駐津機構服務機制,搭建優質資源匯聚津城橋梁——
去年10月,中國資源循環集團總部落子中新天津生態城,這一重大布局為天津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國家隊”的雄厚力量。從總部落戶到業務鋪展,短短半年間,已有5家子公司在津次第扎根,展現出強大磁吸效應。
天津港保稅區,這片曾以港口物流聞名遐邇的熱土,正在悄然發生一場變革。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旗下的中國資環電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電池公司),在此布局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的完整產業鏈,讓退役電池實現“重生”。
電池公司整合4家成員企業,業務版圖涵蓋電池回收利用、重卡換電、兩輪車電池銀行及材料回收等多個領域。作為核心業務,其電池回收利用依托成員企業“鋰匯通”,通過技術創新,構建了從回收網點到回收中心再到回收拆解基地的完整高效綠色循環回收體系。退役電池在這裡經過科學拆解,鎳、鈷、錳等有價金屬被精准提取,加工后重新回流至正極材料生產廠商手中,用於新電池制造,形成資源循環閉環,讓“城市礦山”的潛力得到充分釋放。
今年,電池公司將率先在天津推動兩輪車、重卡、電動船等重點項目落地,為電池循環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資環方案”﹔同時,進一步構建完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全面整合知名高校、產業協會、頭部企業的優勢資源,加速退役電池回收利用、材料再生等核心技術攻關,為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
創新市場化招商引資機制,打造優質營商環境——
2024年天津通過市場化引進首都資源在津新設機構1981家、總投資1896億元。亮眼數據的背后,是經營主體對天津優質營商環境的高度認可,更是京津冀要素流動壁壘持續打破的生動寫照。
每一家新設機構的落地,都是一次市場活力的迸發﹔每一筆投資的注入,都是一份發展信心的凝聚,共同勾勒出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的生動圖景。
“不是簡單的物理遷移,而是通過體制創新實現‘化學反應’。”今年以來,濱海新區企業致導科技捷報頻傳,這家誕生於北京的無人機研發企業,自2017年來津發展,便開啟了一段嶄新的協同創新之旅。
今年4月,致導科技完成了數千萬元的A+輪融資,進一步升級戰略布局,在京津基地的基礎上拓展山東日照新基地,核心市場覆蓋能級持續提升。
“北京有實驗室,天津濱海新區有測試飛行場地,‘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模式讓京津兩地的團隊優勢互補、緊密配合,研發生產效率大幅提升,為我們‘從1到N’的量產工作提供了堅實支撐。”企業相關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說。
重塑城市連通模式,打開發展新空間——
天津統籌完善空間、交通、產業規劃,健全“站產城”融合發展機制。天津西站南廣場“站產城融合示范區”將打造集高標准辦公樓宇、商業、酒店、住宅於一體的標志性項目,有力帶動京津冀同城商務區發展。天津南站周邊同步規劃產業園區與生活社區,實現交通樞紐、產業集群、城市功能的有機銜接。“站產城”融合發展,讓交通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區域協同構建了全新載體空間。
更深刻的變化,來自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的持續破除。京津冀共同推出一批改革創新舉措,三地資質資格互認事項增至209項、“同事同標”事項達230項,人才、技術等要素在區域內流動如活水般暢通。
從政策協同到服務融通,從平台共建到生態共塑,各類資源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愈發順暢高效,天津正以體制機制創新的“先手棋”,在服務重大國家戰略中勇當探路先鋒。
創新協同與產業協作雙輪驅動 鍛造區域發展“新引擎”
創新協同與產業協作的縱深推進,讓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每一寸土地都激蕩著蓬勃生機與旺盛活力。
天津以創新協同為經,以產業協作為緯,在科技供給的源頭、成果轉化的樞紐、融合生態的沃土等關鍵環節精耕細作,全鏈條、體系化推進產學研用有機貫通。創新的星火燎原成勢,產業的合力奔涌向前,共同打造驅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走進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創新的脈動在空氣中流淌。從北京實驗室走出的“科技幼苗”,在天津的產業沃土中汲取養分、茁壯成長,最終在京津冀的廣闊天地裡開花結果。
“我們與北京中關村的實驗室共享數據資源,在天津實現中試量產,研發周期縮短了40%。”一家企業負責人的話語道出了“北京研發、天津轉化”模式的高效能。
在北京理工大學新能源與高性能制造實驗室,濃厚的科研氣息扑面而來。這座實驗室從誕生之初就深深鐫刻著“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基因。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團隊基於已實現的20米級國內最大金屬3D打印技術,在移動式3D打印機器人的輔助下,計劃於今年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建成百米級3D打印機。
“我們正在攻克百米級技術難關,預計年內實現首次生產。”項目負責人表示,將全力打造“研發—中試—產業化”閉環生態,利用自身技術與渠道等優勢,助力新質生產力在這片沃土上蓬勃發展。
同樣的場景,也在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上演。其聯合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本部持續深化與天津的創新機構合作,開展原創性顛覆性項目挖掘培育,在合成生物、光電芯片、高端裝備等前沿領域已有4項顛覆性技術獲得國家顛覆性技術創新專項立項支持。“北京研發—天津轉化”的創新鏈條加速形成,讓科技成果不再“沉睡”在實驗室,而是快速走向市場,賦能產業發展。
產業協作的版圖同樣宏大,三地企業在產業鏈上“共舞”,協同發展的奮進樂曲響徹京畿大地。
盛夏時節,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武清)內,無人駕駛測試車輛在智慧道路上有序穿梭,數字化車間裡機械臂揮舞如潮。北京的軟件算法企業、天津的整車制造企業、河北的零部件廠商,如同鏈條上緊密咬合的齒輪,在同一產業鏈上高效協作、互利共贏。
在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生產車間,無人運輸車沿著設定好的軌道將精密部件精准運送至指定位置﹔一旁兩人高的機械手臂,有條不紊地將一件件車燈部件組裝在一起。這裡生產的車燈最快不到兩個小時就能出現在北京的汽車生產線上,與來自京津冀三地的汽車零部件完美融合,組成一輛嶄新的新能源汽車。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棋盤上,天津的制造業優勢與北京的創新資源深度融合,讓我們的產品在全球競爭中更有底氣。”企業負責人的話語道出了產業協同帶來的強勁競爭力。
如今,這座規劃面積3.42平方公裡的“未來產業園”,已匯聚海納川海拉車燈、延峰座椅、保光汽車等龍頭企業,與北京順義、河北廊坊形成的“兩小時產業圈”,可快速對接北京奔馳、小米汽車、理想汽車等京津冀整車企業。這種“鏈上協同”模式,打破了“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形成了“1+1+1>3”的產業集聚效應,讓區域產業發展形成更強大合力。
以該園區為圓心,310公裡半徑內聚集了18家整車企業,牽引著周邊百余家配套企業組成“產業星系”,同鑄“一條鏈”、共造“一輛車”。這正是通武廊毗鄰區域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結出的碩果,彰顯了區域協同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天津持續完善與北京各產業園區共建共享機制,著力構建功能互補、協同聯動的科創園區體系。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武清京津產業新城等平台載體,持續強化與北京各產業園區的合作,讓創新資源、產業要素在更大范圍流動配置。2024年,天津與京冀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5%。這正是創新協同與產業協作雙輪驅動的生動注腳,見証著京津冀區域發展“新引擎”的澎湃動力。
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同頻共振 繪就同城生活“幸福圈”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畫卷上,不僅有產業地圖的“無縫拼接”,更有民生服務的“同城待遇”。隨著協同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拓展,天津全方位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生態環保等領域合作,持續深入實施京津同城化便利出行措施,讓區域融合的暖流浸潤每個角落,繪就出同城生活的“幸福圈”。
“早上在天津吃煎餅果子,白天到北京‘打卡’故宮、頤和園,晚上回天津賞海河夜景。”這樣愜意的雙城生活,因京津同城化便利出行措施的持續深入實施而成為常態。
目前,京津城際列車(含高鐵)最高達到日開行125列,最短發車間隔僅3分鐘。交通一體化“加速跑”,讓雙城生活如“同城”般便捷。早高峰的班次加密,讓懷揣夢想奔赴職場的人們出行更加從容﹔晚高峰的優化調整,讓忙碌一天回家心切的人們能盡早踏上歸途。計次票、定期票等多種票制的推行,更是精准適應了人們多樣化的出行習慣,為往返京津的人們提供了更多便利和選擇。
公共服務共建共享讓優質資源跨越地域界限,來到百姓“家門口”。
去年10月,由著名呼吸病學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呼吸病中心主任王洪武教授領銜的“王洪武教授工作室”落戶北辰醫院,兩地在臨床診療、人才培養、科研等方面擴大了合作領域,專家團隊通過“師帶徒”方式,定期到北辰醫院開展手術、疑難病例討論及科研教學等工作。
在醫療資源共享機制的有力推動下,國家級專家的“一站式”診療服務觸手可及,讓天津患者免去了外地就醫的奔波勞頓,減輕了經濟負擔和身心壓力,就近享受到高水平醫療服務。
生態環保領域的機制化合作,同樣成果豐碩。
7月14日,天空湛藍。市民劉曉輝和跑友群的朋友們沿著海河跑了10公裡,暢快淋漓。“現在空氣越來越好,加入跑友群的人也越來越多。”他說。
為了守護這片藍天,三地建立起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天津與京冀同步實施最嚴格的排放標准,聚焦交界區域、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持續開展生態環境聯合執法。一系列有力舉措下,區域空氣質量持續改善,2024年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較協同發展初期下降超40%,清新空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標配”。
盛夏時節,於橋水庫水面澄澈開闊,岸邊綠樹蔥蘢,宛如一幅充滿詩意的生態畫卷。
保上游好水,護下游清流,京津冀三地協同治水多措並舉。三地加強跨省重點流域的聯保聯治,在永定河生態補水工程中,協同調度水資源,讓這條斷流多年的河流重現生機,碧波蕩漾的河面映照出區域協同的生態之美。
“共治一條河、共護一片天”的協同治理,彰顯了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生態底色。如今,京津冀的生態屏障越筑越牢,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同頻共振,同城生活的“幸福圈”不斷擴大,人們在協同發展的浪潮中,擁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激蕩改革潮,揚帆正遠航。從體制機制創新的“先手棋”到產業協同的“強支撐”,從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到公共服務的“軟融合”,天津每一步改革探索都緊扣國家戰略、發揮自身所長。隨著協同發展向更深層次推進,天津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勇當排頭兵,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書寫更多精彩篇章。(記者 陳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