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高院:“社會新人”找工作 當心“完美錄用通知”

暑期,有人懷揣著賺取零花錢、積累經驗的期待闖入社會﹔也有人站在十字路口,面對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轉換。作為“社會新人”,找工作如何避免踩坑被騙?近日,天津市高院對各級法院審理過的有關求職陷阱案件進行梳理,提醒“社會新人”當心這些“完美offer(指用人單位向求職者發出的正式錄用通知)”,警惕虛假招聘與職場陷阱。
求職者小張在網上投遞簡歷后,某公司聲稱可以幫助其進入大企業就業,但需要先繳納上萬元的培訓費用。小張信以為真,繳納費用后接受培訓,培訓結束被推薦的就業崗位卻並非大企業的,而是之前在網上看到的招聘信息裡就有的崗位。因與宣傳嚴重不符,小張將該公司告上法庭。
法官提醒,參加求職招聘活動要警惕中介機構以招聘為名變相招生,被坑騙培訓費。如就業權益受到侵害,一定要保存相關証據,及時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投訴反映。如遇求職詐騙或個人財物、人身安全受到侵害,立即向公安機關報警。
求職者小陳到某傳媒公司應聘,該公司以防止泄露劇組秘密為由要求其繳納“保密費”“保証金”。為了能順利入職,小陳交了幾萬元,然而工作依然沒有著落。
法官提醒,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以任何名義收取勞動者財物,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相關服務不得牟取不正當利益。
求職者小王在某網站投遞了簡歷,很快,“客服”告知小王添加群聊並按要求操作才能入職。在一步步誘導下,小王打開支付平台,點擊陌生鏈接,最終不僅沒有順利入職,反而損失了錢財。
法官提醒,不要隨意打開陌生網址鏈接,對於點擊進入鏈接后要求加QQ、微信等進一步“單聊”“詳談”以及下載App等,一定要高度警惕,並且不要輕易泄露銀行卡、網銀等密碼信息。
求職者小苑因毫無經驗,落入了“黑職介”設下的圈套。對方打著為大企業招工招干的幌子,通過制作虛假勞動合同、就業協議,虛擬組織考試、提供崗前培訓等,對高校畢業生等求職者實施詐騙。經查,該公司無人力資源服務許可,系非法從事職業中介活動的“黑職介”。
如何識別“黑職介”?法官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從事職業中介活動、網絡招聘服務,應依法向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申請行政許可。但一些沒有相關資質或者冒用、偽造相關資質的“黑職介”,非法從事職業中介服務活動,並通過偽造証件、合同、協議等手段騙取求職者的錢財。
求職者小林在朋友圈看到“兼職月入上萬不是夢”的招聘廣告,聲稱“可在家辦公”,於是主動聯系並繳納了近千元代理費。小林如願“入職”,但在得到150元的“回報”后就被對方以各種理由停發“工資”,群內的500多名群友也被移出群聊。
法官表示,按照《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管理規定》等相關規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不得以招聘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不得介紹單位或個人從事違法活動。一定要記住:高薪低要求肯定是陷阱﹔先交錢后給工作肯定是遇到了騙子。(文中涉及求職者系化名)(記者 韓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