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構建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
10年鑄“芯” 孵化聚集企業152家

記者日前從清華大學天津電子信息研究院(以下簡稱清華天津電子院)獲悉,清華天津電子院成立10年來,累計孵化聚集企業152家,其中“清華基因”企業佔比超60%﹔搭建6個技術和應用平台,建成我國首條跨材料體系微納光電子芯片代工生產線,累計支持孵化聚集企業承接國家級、省部級和市區級重大科技攻關項目24個。
作為我市與清華大學合作的重要科技成果轉化載體,2015年7月,清華天津電子院落地中新天津生態城。電子信息技術覆蓋面寬、迭代速度快、知識體系廣,轉化過程中往往面臨系統集成難、轉化周期長等挑戰,如何破解?
“我們有一套‘科研—驗証—產品化—產業化’科技成果定向轉化模式,並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保障,包括電子系、電子院、校友會‘三位一體’聯動體系,首席科學家制度和知識產權收益分配制度等,解決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清華天津電子院副院長王鵬飛介紹,同時與大平台、大企業、兄弟院系合作,提升技術、產品與產業應用場景的融合度、適配度,推動清華大學技術成果落地應用,也將企業需求反饋給清華大學,構建起“社會信息輸入高校+高校科研成果轉化輸出”的閉環模式。
記者了解到,清華天津電子院還投資建成高端光電子芯片創新中心、光電芯片檢測中心、超智融合創新中心3個技術平台,以及醫工轉化創新中心、先進科技創新中心、新一代融合通信及智慧城市創新中心3個應用平台,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研發中試和規模化生產服務,支持孵化項目開展應用驗証、有組織科研和定向轉化。
值得一提的是,技術和應用平台在服務清華大學電子信息學科成果轉化的同時,面向社會開放,填補了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產業端的“工程化缺口”。在金融服務方面,清華天津電子院設立扶持金、聚集合作創投基金,解決孵化項目早期出現的融資難題,目前包括清研基金、華慧泰有基金等,基金規模超13億元,累計投資項目132個,其中有75個項目來自京津冀地區。
近期,由清華天津電子院引入的炬玄時鐘芯片模組產業化基地,將在生態城中新智造園投產。該基地擁有上千平方米的超淨間實驗室和3條量產產線,廠房投用后,可年產1000萬片時鐘芯片。
當“創新鏈”遇見“產業鏈”,清華天津電子院還支持有能力的孵化企業承擔重點領域科技攻關任務。2024年,該院孵化企業——它思科技(天津)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智慧超聲遠程會診系統在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天津港保稅區臨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落地,解決了基層醫院與三級醫院實時會診難的問題。前不久,該公司與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再度合作,圍繞其下屬18家基層醫院啟動智慧超聲工作站多點鋪設工程,計劃今年年底前全部完成。屆時,醫生工作效率將提升約40%。
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生態城將繼續支持清華天津電子院聚焦人工智能、光電芯片、先進科技、低空經濟、海洋經濟等校地交叉需求領域,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善作善成,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落地見效,打通京津科技成果轉化“高速路”。(記者 王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