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法”讓建筑工地“靜”“淨”有方

“看我給你們發的照片,咱家門口的工地用罩子罩上了,怪不得在家聽不見機器干活兒的聲音。”住在天津市南開區日環裡小區的李先生停下自行車,拍了張照片發給了家裡人。
在南開區紅旗路與天拖北路交口,一座巨型白色半透明“充氣枕頭”特別顯眼。這個近10畝地大小的異形氣承式膜結構,是天津市首次採用全封閉氣膜覆蓋基坑。氣膜通過內外氣壓差形成了超大密閉空間,將揚塵和噪音“鎖”在工地內部。
航拍氣膜。項目建設方供圖
“我們這個項目位於天津中心城區,緊鄰主干道,旁邊又是居民樓。土方開挖階段難免產生噪音、揚塵,現在正好處於天津雨季,如何能最大程度減少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同時減少天氣對施工進度的影響,是我們面臨的問題。”項目經理劉海利想到了“氣膜”。
通過對北京建設項目、氣膜廠商等多方調研,劉海利帶領項目組証實了這一想法——“氣膜”適用於天津這個項目土方開挖階段。
說干就干,經過招標、設計等一些工作后,天津首個基坑氣膜“吹”了起來。
46根鋼索編織成經緯網狀體系,配合PVDF高分子膜材,使25米高的氣膜貼合復雜地形。經測試驗証,該結構具備抵御12級強台風的能力,猶如為工地量身定制的“第二層皮膚”。
氣膜搭載智能控制系統、智能檢測報警系統,可實時監測運行狀態,一旦發現異常便自動報警並採取措施,為施工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氣膜內數據實時監控。人民網記者 張靜淇攝
“溫度、濕度正常,空氣質量符合標准,噪聲未超標。”像往日一樣,項目技術工程師張鈞博在電腦上查看了實時監控數據后,拿著圖紙和筆進入氣膜,進行例行巡查。
氣膜內,風機正有序運轉,遠處3台小型挖掘機正在作業,轟鳴聲不絕於耳,與氣膜外的“安靜”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們的實時數據,一方面就是來源於氣膜內的傳感器。同時這個實時監測系統跟我們的風機是聯動。如果氣膜內的氣壓低或者空氣質量不好,風機會自動啟動運行。此外,固定式消防炮也可以起到降塵的作用。”
項目技術工程師張鈞博進行例行檢查。人民網記者 張靜淇攝
根據連日的數據顯示,氣膜外整體噪聲降低40分貝以上,有效減少施工對周邊居民生活環境的干擾。同時,場地內配備噴淋等防塵設備,綜合降塵效果達90%,讓工地告別“灰頭土臉”。
“這個錢,花得值!”隨著土方開挖的順利進行,劉海利也在為下一步地上主體結構建設施工防塵降噪工作做准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