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天津頻道

講述津門地下“奇緣”——“古今同框”這樣實現

2025年07月31日08:39 | 來源:天津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古今同框”這樣實現(圖)

6月25日,位於天津地鐵4號線東南角站站內的天津衛故城東城牆遺址迎來首批參觀者。20余名市民代表參加“地鐵站裡看文物——天津軌道交通開放日”活動,提前打卡體驗。記者 張磊 攝

當地鐵列車的轟鳴聲與六百年前的城牆遺址在地下空間相遇,當現代交通的快捷便利與歷史文化的厚重深沉在此交融,位於地鐵4號線東南角站的天津衛故城東城牆遺址文物展廳即將對公眾開放。作為深度參與這項工程的建設者,回望過去數年的時光,那些與文物展廳相伴的日夜、那些在地鐵建設與文物保護之間尋求平衡的攻堅時刻,已成為難以忘懷的特殊記憶。

如今,站在即將投入運營的展廳前,這段充滿挑戰與突破的獨特歷程,也化成了一段段獨特的故事。

地鐵建設與文物保護的“命運交集”

故事的序幕,早在地鐵4號線南段(東南角站至新興村站)建設規劃啟動時就已悄然拉開。東南角站,這個位於東馬路和南馬路交口的站點,從誕生之初就被賦予了特殊的使命——它不僅是4號線的關鍵站點,更承擔著與2號線換乘的重要功能,是維系天津地鐵網絡高效運轉的節點。

然而,文物部門的前期勘察早已顯示,這片看似尋常的土地,極有可能存在豐富的文物遺跡。這裡自明清以來便是城市發展的核心區域,地下可能留存著見証城市變遷的重要實物。但由於其位於城市主干道交匯處,一旦進行大規模開挖,必然導致交通中斷,這一現實難題讓文物發掘工作遲遲未能展開。

果然,2017年,在地鐵4號線東南角站工程建設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天津古城牆基遺址與地鐵施工范圍重疊。地鐵建設團隊與文物部門的“命運交集”正式開啟。

當時,4號線已明確分為北段和南段進行建設,而東南角站因涉及與2號線的換乘問題,成為整個項目的關鍵環節。最初的設計方案幾乎陷入絕境:車站長度受到考古區域的限制,就像被戴上了“緊箍咒”,若無法突破這一限制,換乘功能將難以實現,后續通車計劃也將受到影響。

與此同時,文物部門也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將南馬路、東馬路部分區域改造為露天文物發掘展示場地,讓深埋地下的歷史遺跡直接與公眾見面。但從城市運營角度看——這些路段是天津市區的交通命脈,長時間封閉施工不僅會給市民出行帶來極大不便,還會影響沿線商鋪經營,對城市經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隨后的日子裡,一場場跨越專業領域的協商持續上演。地鐵建設團隊的工程師們帶著施工圖紙、地質數據而來,文物部門的專家們則懷揣著城市歷史的“保護清單”,但無論何時,總有一點是共同的,那就是大家都堅持著“既要護文物,又要保交通”這個目標。

“我們作為建設團隊,訴求始終清晰而堅定:一方面,必須保証4號線與2號線順利換乘,這關系到整個地鐵網絡的運營效率,更關系到市民的日常出行﹔另一方面,絕不能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施工中受損,這是對城市歷史的基本敬畏。文物部門也反復強調:這片區域意義重大,一旦破壞,將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天津軌道交通集團下屬地鐵集團(以下簡稱地鐵集團)東南角站文物展廳項目負責人牛連超說。

無數次的方案推翻重來,無數次的實地測量驗証,無數次的電腦模擬推演……終於,一個“雙贏”的方案逐漸成形:通過優化車站設計,合理規劃空間布局,最終確定的方案使得車站長度不僅能夠滿足4號線與2號線的換乘功能,同時也為文物部門開展發掘工作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考古發掘與地鐵施工的“協同交響”

“隨著發掘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令人驚喜的人類活動遺跡逐漸展現在世人面前。其中,有軌電車軌枕的發現,仿佛將我們帶回了那個充滿歷史韻味的年代,見証了天津城市交通發展的一段重要歷程﹔而排水設施的出土,則讓我們對古代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牛連超說。

考古發掘與地鐵施工,看似是兩件矛盾的事,卻在東南角站上演了一場“協同交響樂”。“實際上,這些文物遺跡的發掘與我們地鐵施工工作之間的配合,更像是一場相互支持、共同奔赴的旅程。”地鐵集團副總經理宋永智說。

在這個過程中,地鐵集團主要負責提供安全、穩定的施工場地,為文物部門的考古工作創造有利條件。而文物部門的專業勘探人員則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在這片土地上精心探尋歷史的痕跡。他們所形成的考古報告,詳細記錄了每一個遺跡的位置、特征以及背后所蘊含的歷史信息,這些報告不僅是對歷史的珍貴記錄,也是為后續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考古工作的開展確實給地鐵施工帶來了諸多嚴峻挑戰。其中,對工期的影響尤為顯著。“比如,在考古工作進行的高峰期,文物部門一度佔用了車站北基坑的區域,這就導致原本計劃在此區域通行的列車無法正常運行。面對這一困境,我們積極與文物部門溝通協調,制定了分階段推進的方案。”宋永智說,具體來說,就是先完成一部分區域的考古工作,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地鐵建設方面迅速組織施工力量,對已完成考古的區域進行地鐵施工﹔待這部分施工完成后,文物部門再繼續對下一部分區域進行考古發掘,如此交替循環,逐步推進整個項目的進展。

2021年12月,地鐵4號線南段順利開通運營,東南角站與 2號線的換乘功能也如期實現。

“‘不可能完成’的‘原址原位’保護”

2020年,我市最終確定對城牆遺址進行“原址原位”保護,這一決策背后有著深遠的考量。

一方面,天津這座城市自建衛以來,雖然歷經了600多年的風雨變遷,但與一些歷史更為悠久的城市相比,其歷史文化底蘊在實物見証方面相對薄弱,缺乏能夠清晰追溯城市起源的關鍵實物。而這處城牆遺址的發現,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白,對於研究天津城市的起源和發展脈絡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土遺址與磚石建筑有著本質區別,土遺址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外在的形態,更在於其所處的環境以及地層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如果採用搬遷重塑的方式進行保護,那麼土遺址所承載的歷史記憶將大打折扣,失去其“原汁原味”。隻有將其保留在“原址原位”,才能盡可能地保留其歷史價值,讓后人能夠通過這些遺跡,真實地感受到古代天津的歷史風貌。

然而,最初對地鐵建設者而言,“原址原位”保護幾乎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施工環境極為復雜,地下二層是列車通行的區域,列車運行所產生的震動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難題。此外,車站內部空間有限,這給施工設備的操作以及材料的堆放都帶來了極大不便。更棘手的是,天津地區特殊的富水軟土質地層,穩定性較差,在開挖過程中極易對土遺址造成破壞,這無疑給施工安全帶來了巨大威脅。

為了尋找可行的解決方案,團隊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對北京、西安等具有豐富文物保護經驗的城市進行了深入考察。在考察過程中發現,這些城市在面對類似問題時,大多採用遷移保護的方式。以西安為例,有兩口古井在進行保護時,就是先將其整體遷移,然后在地鐵站內設置“展示廳”進行展示。像天津這樣,要在地鐵車站內部,對土遺址進行上下疊合的原位保護,在全國范圍內都沒有先例可供參考。

沒有先例,就創造先例!

“原址原位”保護方案確定后,地鐵集團等多家單位迅速行動起來,集中二三十位專業技術人員。團隊先后提出了四至五個不同的初步方案,對每一個方案都從技術可行性、施工安全性、成本控制以及對文物保護的影響等多個角度進行了深入分析和對比。經過無數次的討論和修改,地鐵集團最終確定了一套“五步施工法”方案,核心是通過臨時托換結構,實現對城牆遺址的安全保護和震動隔離。

盡管如此,真正干起來,建設者們才發現,整個施工過程的難度仍遠超想象。原本預計的工期大幅延長,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施工場地的限制。

由於施工現場空間狹小,大型施工機械根本無法進入,項目只能採用小型設備,並大量依靠人工進行操作。土方的搬運、鋼筋的綁扎、混凝土的澆筑,每一項工作都需要施工人員通過狹小的天窗,一點點地將材料運送進去,再一鍬一鏟、一根一根、一桶一桶地進行施工。而在頂管施工環節,施工人員需要一邊小心翼翼地將頂管頂進地下,一邊人工在管內掏土,每前進一小段距離,就要迅速澆筑混凝土進行固定,整個過程緩慢而艱難,確保施工安全和文物安全……

“五步施工法”之建設者說

具體來說,“五步施工法”包括以下五個關鍵步驟:

垂直保護:施工的第一步,選用堅固的鋼板,將展示的城牆斷面包裹得嚴嚴實實。這層鋼板就像是為城牆“穿”上了一層堅固的鎧甲,能夠有效防止土體在開挖過程中出現鬆散現象,為后續的施工提供了穩定的基礎。

臨時支撐:完成垂直保護后,緊接著進行的是在城牆下方施工混凝土支撐。這一步驟就如同為城牆“搭建”了一個臨時的“腳”,讓城牆在施工過程中能夠穩穩地站立。施工人員採用了先進的頂管法施工技術,將一根根混凝土管精准地頂入地下,形成一個穩定的臨時托換結構。

托舉連接:當臨時托換結構搭建完成后,要在城牆與臨時結構之間加上一層特制的板。這層板就像一雙溫柔的大手,將城牆穩穩地“托”了起來。在安裝這層板的過程中,施工人員需要極其小心,不僅要確保板與城牆和臨時結構之間的連接緊密牢固,還要避免對城牆造成任何碰撞和損傷。

開挖與永久結構施工:在完成托舉連接后,開始對地下二層進行開挖作業。這一過程需要格外小心,因為在開挖過程中,既要保証不破壞已有的臨時托換結構和城牆遺址,又要按照設計要求,精確地施工永久中板。在永久中板施工完成后,在永久結構與托舉板之間安裝了44組彈簧支座。這些彈簧支座就像是一個個神奇的“減震器”,能夠有效地“吸收”列車運行所產生的震動,將列車振動削減至安全閾值的十分之一,為城牆遺址提供了穩定的環境。

切斷臨時連接:當永久結構和彈簧支座都安裝完成並經過嚴格測試后,進行最后一步——切斷臨時結構與周邊的剛性連接。這一步操作需要極高的技術水平和豐富的經驗,施工人員通過精准的切割和拆除作業,讓城牆的重量完全由彈簧支座承載。在這個過程中,要時刻監測城牆的狀態,確保其在轉換承載方式的過程中不受任何影響。經過一系列的緊張操作,最終成功地讓城牆平穩地“坐落”在永久結構之上,避免了列車震動對其造成的影響。

給市民發出誠摯“邀請函”

經過不懈努力,這個凝聚了無數人心血的展廳即將開放。

如果讓建設者向廣大市民介紹這個展廳,牛連超說,他會滿懷自豪地說:“歡迎大家來到這裡,這是一個能夠讓你觸摸到天津城市‘根脈’的地方。在這裡,你所看到的這段城牆,不僅是一堆古老的土堆,而且是天津城市起源的見証者,承載著數百年的歷史記憶。透過它,你可以想象到古代天津的繁華與滄桑,感受到這座城市深厚的歷史底蘊。而在展廳的另一側,我們還精心設置了施工工藝展示區域,在這裡,你可以了解到我們建設者是如何在復雜的條件下,克服重重困難,實現地鐵建設與文物保護的完美結合。這不僅是一個展示歷史文物的展廳,更是一個展示現代建設智慧的窗口……”

對地鐵建設同行而言,展廳項目則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沖突解決方案”。它証明了在城市建設中,文物保護不是“絆腳石”,而是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科學管理,實現與工程建設的和諧共生。“關鍵是要帶著對歷史的敬畏心去做工程,把文物保護當成項目的一部分,而不是額外的負擔。”一位參與項目建設的工程師這樣總結說。

對天津這座城市而言,這個展廳的意義更為深遠。它不僅填補了天津衛城牆實物展示的空白,更創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傳承模式——讓文物走出博物館的玻璃櫃,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成千上萬名乘客在換乘間隙,與六百年前的城牆“擦肩而過”,這種“不經意的邂逅”,何嘗不是對城市歷史最好的傳播。

展廳正式開放的這一天,當市民們駐足在這道長21米、高2.1米的城牆遺址前,或許會明白:真正的城市發展,從來不是推倒過去、重建未來,而是讓歷史照亮前路,讓傳承融入創新。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天津衛故城東城牆遺址文物展廳,正是這樣一座連接天津前世今生的橋梁,它將帶著六百年的城市記憶,陪伴著每一位乘客,駛向更美好的未來。(記者 胡萌偉)

(責編:孫一凡、張靜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