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走進三岔口 沉浸式體悟人民至上

日前,天津科技大學聯合和平區耀華小學開展了題為“海河家·人民至上——三岔口筑城”思政實踐課。帶隊教師組織小學五年級學生前往三岔口海河堤岸,觀察三岔口地形,觀摩《潞河督運圖》浮雕,遠眺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通過實地參觀幫助學生補齊從課本知識到具象認知的銜接短板,讓“人民至上”理念通過身邊的歷史與現實場景變得可感可知。
“先有三岔口,后有天津衛。”通過耳熟能詳的一句俗語,和平區耀華小學教師龐曉曦在實踐課程伊始就勾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站在金剛橋頭,她指向腳下“人”字形的河道交匯處:“大家看這三岔河口,像不像一把打開天津歷史的鑰匙?”順著老師的手勢,孩子們望向南運河、北運河在此相擁成海河的壯闊景象,嘰嘰喳喳地討論起來:“真的像鑰匙孔。”“原來摩天輪旁邊藏著這麼大的秘密。”
天津科技大學聯合和平區耀華小學開展了題為“海河家·人民至上——三岔口筑城”思政實踐課。天津科技大學供圖
在《潞河督運圖》浮雕牆前,64條形態各異的船隻成了“活教材”。“這艘是運糧食的漕船,那艘是當官坐的客船。”帶隊教師龐曉曦指著浮雕上的細節,讓孩子們數一數岸邊的人物:拉纖的纖夫弓著腰,卸貨的腳夫扛著包,酒肆前的小販吆喝著……“幾百年前沒有起重機,這些碼頭、堤壩都是百姓用手挖、用肩扛出來的。”孩子們摸著冰涼的石壁,仿佛能觸到歷史的溫度。五年級學生關琬潼恍然大悟:“原來天津的繁榮,是一代一代人民奮斗出來的。”當目光投向引灤入津工程紀念碑,一段“不再喝苦水咸水”的故事讓孩子們紅了眼眶。幾十年前,天津人喝的水又苦又咸,17萬建設者用一年四個月,在崇山峻嶺間鑿出了輸水通道。隨著老師的講述,孩子們仿佛看到了工人們揮汗如雨的身影。“現在擰開水龍頭就有甘甜的水,原來是這麼多叔叔伯伯拼出來的。”學生時一諾的話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從古代漕運的千帆競發到現代水利的民生工程,兩個小時的“行走課堂”裡,孩子們的筆記本上記滿了發現:三岔河口是天津的生地、人民是城市的建設者,引灤入津是人民至上的見証。學生家長張宇表示,這樣的實踐課讓思政課走出課本,孩子們在觸摸歷史、感受現實中,悄悄埋下了家國情懷的種子。
學生們在《潞河督運圖》浮雕牆前合影。天津科技大學供圖
天津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朱新華院長介紹,此次“海河家·人民至上——三岔口筑城”實踐課,是學校打造的大中小學一體化實踐課程體系中小學段的組成部分。這一課程以海河為貫穿始終的主線,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了層層遞進的主題內容。從小學階段觸摸三岔河口的漕運歷史,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筑城興邦的智慧與力量,到初中段回溯解放天津的崢嶸歲月,體會革命先輩為人民解放而奮斗的初心﹔從高中段了解根治海河工程中人民群眾改造自然的壯舉,到中職、高職段探討新時代海河規劃與綠色發展中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再到大學段聚焦智慧港口建設裡科技創新服務人民、賦能城市發展的使命——整套課程體系如同沿著海河水流淌的軌跡,呈現出螺旋上升的遞進邏輯。
這種一體化設計,既緊扣“人民至上”的核心主題,又貼合各學段學生的認知規律:低年級學生在具象的歷史場景中建立情感聯結,高年級學生在深度探究中深化理性思考,最終讓“人民至上”的理念隨著學段提升不斷豐富內涵、拓展維度,在循序漸進中融入青少年的成長軌跡,成為滋養他們家國情懷的生動教材。
來源:天津科技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