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碧水蓝天绿满城──天津市静海区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21年10月19日11:34 | 来源:天津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碧水蓝天绿满城(图)

图为候鸟为宁静祥和的团泊湖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袁广齐 摄

  静海,位于“白洋淀—独流减河—北大港湿地—渤海湾”生态廊道的中轴线上。

  以独流减河为纽带,串起了各节点的生态景观碎片。

  根据《天津市生态功能区划》,团泊湿地与天津北部的大黄堡、七里海自然湿地遥相呼应,与雄安新区、滨海新区水系相通、血脉相连,成为雄滨走廊上重要的生态节点。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共治必在其中

  近年来,静海全力打造小区域京津冀发展圈,争当天津对接服务雄安新区的排头兵。2018年3月,静海区多部门组成考察团,走访与静海接壤的河北省7市县,逐级逐项展开对接。

  1个月后,区域协同结下硕果。静海与河北省沧州市、廊坊市共同签订了深化静沧廊(3+5)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规划编制、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工作机制6个协同大项、20个小项。

  对标雄安新区白洋淀保护修复和“千年秀林”标准,静海区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57.83平方公里土地划入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效果是肉眼可见的,2018年至今,静海区完成生态补水4.7亿立方米,持续开展绿化造林工程,林木绿化率达到29.1%,高于全市的28.24%。

  作为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前提和维度,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团泊湖湖面上,蒹葭苍苍。一轮红日初升于潋滟湖光之中,引得候鸟翩飞,觅食嬉戏,叫声连片。起落间,似惊起一片“飞羽”,在蓝天绿水间构成一幅美丽壮观的自然生态画面。

  昔日芦苇荡里的盐碱滩,此时却生机盎然。水域面积61平方公里的团泊湿地,相当于11个杭州西湖,犹如一颗镶嵌在津门大地上的温润宝石,被确定为天津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列入了《中国湿地自然保护区名录》。

  “通过实施水系治理、退化湿地修复、退渔还湿等一系列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湿地生态涵养功能以及生物多样性正在逐步恢复。”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管委会负责人表示,白鹳、黑鹳、天鹅、鸳鸯、白鹭等164种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湿地已经成为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

  “团泊洼,团泊洼,你真是这样静静的吗?”如今的团泊湿地保护区,随着飞鸟和游人的“驾临”,呈现着一副“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的新画面。

  静海的西部,百平方公里绿色林海与团泊湖东西相望。

  清澈的子牙河贯穿南北,滋养着两岸土地。生态园、农场点缀其中,这里的春天,北美海棠竞相绽放,槐树苗滋生着嫩绿枝丫,桃树也顶着粉红花蕾,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和“天然氧吧”。

  “目前,林地面积发展到12万亩,经测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290余万吨,释放氧气260余万吨,消化吸收各类灰尘300余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刘英杰自豪地说。林海也在为碳达峰、碳中和作着生态贡献。

  不仅如此,林海园区内林下经济迅速发展,林地食用菌、散养禽、蔬菜、西瓜、花卉、芦笋等成为林海示范区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一湖澄澈、层林叠翠,构建起“东湖西林”的生态格局,不仅浸润着整个津城,也筑起静海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底”。

  探寻这条“生态筑基”之路的背后,也是一番“绿色决定生死”的思想较量。

  曾经,静海区环境问题频发,“散乱污”企业、坑塘与渗坑等环保旧账接连成为舆论热点。

  生态环境治理,有“舍”才有“得”

  2020年,中央第二轮环保督察,再次对静海区全面“体检”。这次,被指出的环境问题严重程度明显降低、数量明显减少,一些经验做法得到了充分认可。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静海区把账算了个明白,算了个透彻。

  针对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静海区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散煤和燃煤锅炉“清零”治理、化学污染物和餐饮油烟等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和道路、施工扬尘防控、秸秆禁烧和鞭炮禁放等专项战役,科学建立生态治理长效机制。

  大力治污,换来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截至2020年底,静海区大气环境综合指数较2015年改善25.2%,PM2.5浓度改善19.2%;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区12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天津市新地标排放标准,劣Ⅴ类水体比例降为零,全面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农用地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历史选择、也是民心所向,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静海将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 宋琨 李瑶 袁广齐 摄)

(责编:李丹、陶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