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4》在天津发布
人民网天津2月24日电 (记者李丹)2月23日,由天津市首批高端智库“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组织京津冀三地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撰写而成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
《报告》由总论、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部分组成,共14篇研究报告,回顾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来的伟大历程,从创新协同、产业协同、空间结构优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治理深化等方面展开研究,试图为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案。
《报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在政策引领、区域增长、非首都功能疏解、北京新两翼建设、产业协作、创新联动、空间优化、交通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顶层设计政策引领。战略实施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京津冀三地考察,主持召开座谈会,并作出系列讲话、报告和指示,部署了不同阶段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历经十年发展,京津冀政策协同体系基本建成,政策引领效应持续发挥。一是党中央擘画了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宏伟蓝图;二是国家部委聚焦核心领域谋篇布局;三是地方政府主动参与。
经济增长稳中有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实践。十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整体实力持续增强,经济增长稳中有进,成为了与长三角、珠三角比肩,中国第三个跨入10万亿级国内生产总值门槛的城市群,在平衡南北经济、连贯东西发展上持续发挥引领性作用,为筑牢我国现代化发展经济根基、示范带动北方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明显。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以来,始终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坚持疏控并举,坚持疏解与承接并重,北京“大城市病”有所缓解,首都空间布局和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提升。
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突破。一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围绕“四个中心”首都功能定位,城市副中心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为中心城区发展提供了服务和保障,“以副辅主、主副共兴”的发展格局正在有序形成。二是雄安新区进入高质量建设阶段。习近平总书记三赴雄安,有力推动了雄安新区由顶层设计、向实质性建设、再到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的持续升级和演进,雄安新区全面进入高质量建设阶段。
产业协作升级加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以来,三地努力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坚持“一盘棋”思想,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移与承接、产业链对接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分工合理、协作有序、上下游联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创新联动逐步加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推进以来,三地将创新作为发展的主引擎,努力探索“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新模式,有效实现了京津做大做强科技研发、创新成果到河北孵化和转化的创新协作运营,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创新联动逐步加强,创新协同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提升。
空间结构逐步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逐步形成了“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新格局,世界级城市群主骨架基本成型。
交通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持续向纵深推进,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快速流动,安全、高效、便捷、绿色、智能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建成。一是“轨道上的京津冀”基本建成;二是“多中心、网络状”路网格局构建完成;三是世界级港口群初步形成;四是建成三级机场分工协作体系。
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围绕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京津冀积极从政策引导、模式创新、增强供给等方面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有效增强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伴随办好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等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进,京津冀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
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全面实施绿色转型,打赢了“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区域生态新貌加速呈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