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天津频道

天津推进校社联动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郭维瑾
2024年04月23日08:47 | 来源:人民网-天津频道
小字号

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天津从改进学校教学与服务、用好社会大课堂等多方面交出了一份“答卷”。

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加强科学教育,学校是主阵地。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在此时期,我们更注重培育好奇心、呵护探索欲。”南开区科技实验小学科学教师郭洪美介绍,该校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发力点,根据不同学段的科学教育目标,开展课程建设,面向低年级开设《IQ机器人基础搭建》,面向中高年级开设《Robot-C程序设计》《AI人工智能》等课程活动,“我们积极探索以有效问题为引擎的课堂教学模式,从低段启蒙,到中段体验,再到高段研创,一步步地、有针对性地丰富课程资源供给,避免过分拔高或超前学习,为的就是让学生持之以恒地保持对科学的热情。”

为进一步探索科学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滨海新区将科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生物学科区级基地,滨海新区塘沽紫云中学与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王敏教授、王洪彬教授合作,筹建“醇酿工坊”生物创新实验室,其无菌实验室净化级别达到科研专业标准。

“科学教育离不开实验。学生通过自酿啤酒、进行安全性检测等小课题研究,科学和工程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显著提升。”紫云中学校长苏金龙表示,在原有的实验室条件下,高中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实验是无法全部完成的。现在,借助创新实验室,生物学科不仅可以完成新课标要求的37个实验,还在此基础上开设了跨学科实践项目。“我们必须改变以前‘黑板上讲实验’、‘卷子上画实验’的教学形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通过真正的实验来研究、解决科学问题。”

和平区把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各中小学普遍创建科学类社团,以丰富有趣的社团活动,撬动学生走进科学的兴趣。蓟州区则积极争取社会专业人士的支持,动员组织科技工作者、高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服务力量走进校园,为中小学生提供科普类课后服务。

校社联动,科学教育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用好社会大课堂。为盘活教育资源,天津市教委积极推动科学教育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进一步开放资源,促进校内外科学教育有效衔接、互为补充。

河西区平山道小学先后与4家科普场馆成为共建单位,在3所高校科学实验室建立科普思政实践基地,与21家单位搭建科普教育合作关系。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外研学课程,学生们的足迹遍布自来水厂、创客空间、生态城、中科院生物研究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把科普专家‘请进来’,也积极带领学生们‘走出去’。我们希望,通过真实的学习环境、真实的职业体验,点亮科学梦想,让学生在研学实践中形成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河西区平山道小学科学学科教师沈洋说。

红桥区依托区教师发展中心成立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10余家驻区企业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南开大学等4所高校的相关学院在红桥区建立科学教育实训基地,共同探索“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和“政校企科学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用好社会大课堂,科学教育才能有更广阔天地。滨海科技馆自2019年10月开馆以来,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916场,其中,2023年开展的“科学少年行”研学活动,共接待学校123家,服务学生6.5万人次。

“我们依托馆内课后服务、科普大篷车、科学家精神思政展进校园、研学探馆等活动,把科技馆打造成学校外的‘第二课堂’。截至目前,我们已与全市18所学校签订了馆校共建协议,未来,还将持续为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青少年科学教育体系赋能蓄力。”滨海科技馆馆长沈劲蓉说。

(责编:孙一凡、陶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